分享

魏延:刘备麾下最勇猛武将,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成为叛将的?

 泊木沐 2019-11-19

刘备麾下武将众多,且皆折服于玄德高义,很少有人在他背后捅刀或是二主,上下一心,其利正锋。但总有那么一个人在大家的“寡淡”中脱颖而出,将曾经保卫君王的利刃调转,直指其主王座。

刘备临终曾嘱托诸葛先生此人可用,但不可多用不可重用,而诸葛亮去世前留下锦囊道此人必除。这样一个让军事上的君主和丞相都不信任的人,到底是谁?他就是魏延。

一、出生入死随明主

魏延,字文长,为义阳(今河南桐柏县)人。其他武将除关羽张飞是涿郡桃园拜了把子的兄弟,剩下的基本上不是从别处挖开的“名角”,就是来投奔的隐士。而魏延不太一样,他是以行伍出身,一步步追随刘备前行,靠实打实的军功升为了牙门将军。

在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在文学小说《三国演义》中,魏延是刘琮部下,不满其听信谣言便一气之下开城门迎接刘备大军,虽然刘备因怕打扰百姓而拒绝,但魏延在此的出场是极其正面的,且后来在投靠韩玄后保住了黄忠的命,可以说是提前为入蜀做准备了。

《三国志》中的记载没这么曲折,在刘备作为汉中王时,有人(一说是诸葛亮,一说是其他谋士,一说为百姓。)提议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在蜀地的汉朝多年延祚,作为刘氏宗亲刘备应该顺承先祖,荫其庇佑,在蜀地一统天下,于是刘备便着手迁都至成都。

此时需要一名进能攻敌战无不克,退能守家安然如山的武将来把守汉川。人们这一听,巧了,这非翼德将军莫属了,张飞也摩拳擦掌表示愿为大哥效劳。然而结果却让人意外,刘备拔擢魏延为汉中镇远将军,兼汉中太守。

刘备在众人面前问道:“今委卿以重任,何所为?”魏延本人话不多,便说道“若操领其军入,请为拒之;若偏将拥十万来犯,请为除之。”虽沉默寡言,但语出四座皆惊,刘备则大喜,于是任其在汉川守后,其信任且若此。

二、自矜高才惹人怒

刘备在众人的努力下,站稳了脚跟,熬死了曹操,与曹操之子曹丕,东吴孙权先后登基称帝,魏延进而受命镇北将军。到了建兴元年,领都亭侯。五年,诸葛亮替其驻守汉中,用其督导前部。建兴八年命其入羌,魏延斩杀郭淮等人,凭功进封南郑侯。

这时候的魏延,没了刘备的束缚,像脱缰的野马一般,肆意长鸣,踢踏他人。建安十年,其与刘琰不和,念其功劳诸葛亮责备了刘琰,刘琰也向他道了歉。

而这一举动不知不觉的增加了魏延的内心膨胀感,本就高傲的性格变得更为骄傲,令人又厌又爱,索性大部分人都躲其锋芒,而魏延不自知,常常沾沾自喜,除杨仪对此人嗤之以鼻,于是魏延与他交恶。

诸葛亮北伐时,他总是想模仿韩信那般与其会师,请求与诸葛亮兵分两路,与潼关会合,且上书提议夏侯楙为人胆小,愿请兵五千从子午谷直取长安。诸葛亮认为此举激进,失败率高,不敢贸然答应。

魏延因此做题发挥,认为诸葛亮不配其名,为人胆小懦弱,叹自己生不逢时,无以发挥,众人皆面有愠色,但因其训兵精良,为人勇猛,连诸葛亮也只能摇头叹气。

建安十二年,诸葛亮出师北谷口,魏延当夜梦见头上长了一对极其像龙角的物件,便询问解梦者赵直。赵直谎称那是麒麟角,是不战而贼人自己破灭的含义。魏延大喜,更是觉得北伐是自己一鸣惊世的好地方。而杨仪出门便对人说“角”字在头上即悬刀于头,是不吉利的象征,也是一说魏延脑后有反骨的化用,以及神化后的诸葛亮七星续命,魏延夜碎七星的一个可能的原因。

秋季末,诸葛亮于五丈原病危,临终前与费祎杨仪姜维秘密安排撤军事宜,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若魏延不听,便提前撤离不予理会魏延。杨仪与其不和,便让费祎探其口风。魏延一听诸葛亮去世了,表面上说着“怎能因丞相一人之死误蜀汉复兴大业”,心里早就乐开了花:解梦成真,自己能一施才干了,觉得自己怎能是为杨仪这样的人断后的将军。

费祎一听便借口离开,很快按照诸葛计划南归,将路上的栈道都破坏,彻底放弃魏延。而魏延也早已探听到消息,便怒气冲冲地与杨仪互指叛变,并在南谷口准备袭击杨仪等人。

在南谷口何平怒斥其不守忠义,在丞相尸骨未寒时闹此生事,其部下理亏,便溃散逃窜,而魏延也与其子嗣流亡在外,企图投奔汉中。这里演义中刘备给了麒麟儿姜维锦囊让马岱提前埋伏,用计挑衅魏延,在他高喊谁人敢杀我时马岱将其头颅割下,原著则是马岱在追击中将其头颅割下,说道“焉能做恶否?”

论武力,魏延不失为是一个好武将,但他的性格和自我,终究还是让他魂归天际,成为反骨判将,令人唾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