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必背歌诀(增补版)(有经典内容)

 中医聚会图书馆 2019-11-19





以有形调无形

以无形治有形

无法胜有法

法无定法



一叶知心巫娜 - 茶界 II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诀

 多气多血(阳明)经须记,大肠手经足经胃。少血多气(太阴、少阴、少阳)有六经,三焦、胆、肾、心、脾、肺。多血少气(太阳、厥阴)心包络,膀胱、小肠、肝所异。


               

                八脉交八会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十五络脉歌诀

    人身络脉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

    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

    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

    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

    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

    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

    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

    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为尾翳,

    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名君须记。


                   十二原穴歌

太冲原肝丘墟胆,心包大陵胃冲阳!

太渊肺而太溪肾,京骨之原本膀胱!

神门心兮太白脾,合谷腕骨大小肠!

三焦要从阳池取,十二原穴仔细详!

《难经》曰:三焦行于诸阳,

故置一腧名曰原。凡治病必随各经主客刺之,主者,原穴也;客者,络穴也。如肺经有病,可刺本经太渊原穴,复刺大肠偏历络穴。余仿

此。

  


          十六郄穴歌

郄义即孔隙,本属气血集。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

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

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

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

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

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十二募穴歌

天枢大肠中府肺,关元小肠巨阙心。

中极膀胱京门肾,胆经日月肝期门。

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寻。

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窥浅深!

东垣曰:凡治腹之募,皆为原气不足,从阴引阳也。若六淫客邪,及上热下寒,筋骨皮肉血脉之病,错取于胃之合,及诸腹之募者,必危。


                   八会穴歌

脏会章门腑中脘,气血膻中膈腧当。

骨会大杼髓绝骨,筋脉阳陵太渊商!

《难经》曰:热病在内者,取会之气穴。

 

    

                       下合穴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

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

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井荥输原经合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太溪肾,复溜阴谷肾所宜,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属。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曲泽全,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要。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十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小腹三阴交,心胸内关谋

胁肋寻飞虎,复甦必水沟

大椎督阳府,关元壮真攸

总穴奇妙多,卫生百病廖


        行针指要歌

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

或针水,水分挟脐上边取。

或针结,针着大肠腧泄水穴(二间)。

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

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

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

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

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

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

翻胃,吐食一般医,针中有妙少人知


     回阳九针

哑门劳宫三阴交

涌泉太溪中脘接

环跳三里合谷并

此是回阳九针穴

亡阳危象,除了人中醒神、神阙关元固脱之法,针家犹有施此“回阳九针”克险。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多气多血经须记,大肠手经足经胃!

少血多气有六经,三焦胆肾心脾肺!

多血少气心包络,膀胱小肠肝所异!


 

                 骨度分寸歌

横八竖八脐下五,乳锁中线数肋骨。

腰背肩胛六寸记,四段三线二十一。

上肢腋肘九外十,前臂内外均十二。

股内十八小十三,股外十九小十六!


               十二经纳天干歌: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

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

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



   

          十二经纳地支歌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已心午小未中,

申膀酉肾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


           用针咒  《神应经》

 天灵节荣,愿保长生,太玄之

一,守其真形,五脏神君,各保安

宁,神针一下,万毒潜形,急急如

律令敕。

  凡针默念咒一遍,吹气在针上

,想针如火龙,从病人心腹中出,

其病速愈。



《医学集成》、《寿世保元》

咒曰∶天火地火,三昧真火。

针天天开,针地地裂。针鬼鬼灭,

针人人得长生。百病消除,万病消灭。

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病机十九条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五味歌

五味酸苦甘辛咸,治疗作用不同焉!

辛行气血主发散,甘和补中急能缓!

苦燥降泄能坚阴,咸能润下且软坚!

酸能固涩又收敛,淡渗利水要记全!

  

                      中药七情歌

相使一药助一药,相须互用功效添,

相杀能制它药毒,相畏毒性被限制,

相反增毒要牢记,相恶配伍功效减,

单行无须它药配,七情配伍奥妙显!

  

            十二经络引经药歌

太阳羌活及防风,升麻白芷通阳明!

太阴桔梗白芍药,少阴独活知母行!

少阳厥阴同一性,柴胡青皮共川芎!

更有桂膝并杜仲,手足腰肾用无穷!

白果通任督二脉,走膀胱而引群药!

   

                     五运主病歌

    诸风掉眩乃肝木,痛痒疮疡心火属,

    湿肿满本脾土经,气贲郁痿肺金伏,

    寒之收引肾水乡,五运主病枢要目。


     十五络穴循行、主病歌

肺络列缺起腕上,直入掌中散鱼际。

其病实则手掌热,虚则欠㰦遗溺数!

心络通里腕一寸,上行循经入心中,

上系舌本属目系,虚不能言实支膈!

心主内关腕二寸,出两筋间循经走,

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烦心。

小肠之络名支正,腕上五寸注少阴,

别者走肘络肩髃,实则节弛肘痿废,

虚则生肬指痂疥。虚补实泻针下知。

大肠之络名偏历,去腕三寸入太阴,

别者循臂乘肩髃,上颊入耳合宗脉。

虚则齿寒与痹隔,实则龋聋尽取之。

三焦之络名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

注于胸中合心主,实则肘挛虚不收。

膀胱之络号飞扬,踝上七寸入少阴,

实则鼻窒头背痛,虚则鼽䶊尽取之。

少阳胆络名光明,去踝五寸入厥阴,

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不能起。

阳明胃络号丰隆,去踝八寸入太阴,

循胫外廉络头项,合诸经气络喉嗌。

其病气逆喉痹喑,虚则胫枯足不收,

实则狂癫取之别!

太阴脾络名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

别走阳明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

实证则腹中切痛,虚则臌胀取之别!

少阴肾络名大钟,踝后绕跟走太阳,

别者并经上走心,并经下外贯腰脊!

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腰痛!

厥阴肝络名蠡沟,内踝五寸走少阳,

循胫上睾结于茎,睾肿卒疝病气逆!

实则挺长针下泻,虚则暴痒需用补。

任脉之别名尾翳,下鸠尾后散于腹。

实则腹皮痛要知,虚则瘙痒取之别!

督脉之络名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

下当肩胛骨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

实则脊强虚头重,夹脊有过取之别。

脾之大络名大包,腋下三寸布胸胁,

实则一身尽疼痛,百节节纵虚病知。

脉若罗络之血者,脾之大包尽取之!


        八法手决歌(针灸聚英)

春夏先深而后浅,秋冬先浅而后深。

随处按之呼吸轻,迎而吸之寻内关。

补虚泻实公孙是,列缺次当照海深。 

临泣外关和上下,后溪申脉用金针。

先深后浅行阴数,前三后二却是阴。

先浅后深阳数法,前二后三阳数定。

临泣公孙肠中病,脊头腰背申脉攻。

照海咽喉并小腹,内关行处治心疼。

后溪前上外肩背,列缺针频率气通。

急按慢提阴气升,急提慢按阳气降。

 取阳取阴皆六数,达人刺处有奇功。


                  八卦卦象歌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九针十二原(一

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翻译】黄帝向岐伯问道:我抚爱万民,供养百官,而征收他们的租税,很哀怜他们不能终尽天年,还接连不断发生疾病。我想叫他们不服苦药,不用砭石,只是用细小之针,刺入肌肤,就可达到疏通经脉,调和血气,使气血的运行在经脉中起到逆顺往来的相合作用。为了使这种疗法传于后世,就必须制定出针经之法;为使针法永远不灭,历久而不失传,容易运用,而又难以忘记,这又必须制定出细针进退深浅的准则来。此外,还要分析篇目章句,辨别腑腧脏腧,制定出针的长短之数,使其各具形态,主要是先编成一部针经,我想听听实际内容。

  【原文】歧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间。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翻译】岐伯答道:我想按照次序,有条有理地,从小针开始,直到九针,叙说一下其中的道理。小针的要诀,说起来好象容易,但是要达到精微的境界却是很难的。一般的医生拘守形体,只知道在病位上针刺;高明的医生却能根据病人神情气色的变化针治疾病,真神啊!人身的经脉,就象门户一样,邪疾可从门户侵入体内,如果看不出是什么病,又哪能了解发病的原因呢?针刺的微妙,在于如何运用疾徐手法,一般的医生拘守四肢关节的穴位治病,高明的医生却能把握经气的机动。经气的机动,是不会离开孔穴的。其中所蕴藏的道理,是极精而微妙的。当邪气盛时,不可迎而补之;邪气衰时,不可追而泻之。懂得气机变化的道理,就不会有丝毫的差误;不懂得气机变化的道理,就会针不应手,如同弓弩扣之不发。因此,针刺必须掌握气的往来顺逆盛衰之机,才能真正起到治疗的作用。一般的医生对此昏昧不知,只有高明的医生才能知其妙处。正气之去叫做逆,正气之来叫做顺,明白了逆顺之理,就可以大胆直刺,不用再问了。如果正气已虚,反而用泻法,怎能不更虚呢?如果邪气正盛,而用补法,怎能不更实呢?所以,必须迎其邪而泻,随其去而补,对于泻补之法,要用头脑仔细分析使用,那样,针刺之道就比较详尽了。

  【原文】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翻译】大凡用针时,正气虚则用补法,邪气满则用泻法,有长久淤血的用破除法,邪气胜的用攻下法。大概是慢进针而快出针,急按针孔的为补法;快进针而慢出针,不按针孔的为泻法。这种补和泻的作用,似有感觉又无感觉。要细察气的后来与先至,决定去针或留针。总之,不管是用补法还是用泻法,要使病人感到补之若有所得,泻之若有所失。

  【原文】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翻译】补泻的要点,在九针有不同之妙。需要补或泻时,用针刺手法就可以了。如用泻法,根据时日将针纳入,得气之后,摇大针孔,转而出针,可使邪气随针而出。假如出针后马上按闭针孔,邪气就会蕴积于内,淤血不散,起不到泻的作用。施用补法,不拘时日,可随时用针,意念中若无其事,如行如止,象有蚊虻叮在皮肤上一样,针刺入皮中,候气之际,如同停留徘徊:得气之后,急速出针,象离弦之箭。右手拔针,左手紧闭针孔,经气因而留止,针孔已闭,中气就会充实了。如果皮下出血,不可任其淤留,一定要作速除去。

  【原文】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翻译】持针的准则,精神坚定至为重要,对准穴位,垂直而刺,针要不偏左右,还要注意观察病人,仔细审视其血脉,进针时避开它,这样就不会发生危险了。将刺之时,一定要看病人的鼻头和眉目之间,针者也必须全神贯注,毫不疏忽,由此预知病情的良恶。那血脉横布在腧穴周围,看起来显得很清楚,按摸就会感到坚实。

  【原文】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大如厘,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
  【翻译】九针之名,各有不同的形状。第一种叫做镵针,长一寸六分;第二种叫做员针,长一寸六分,第三种叫做针;长三寸半;第四种叫做锋针,长一寸六分;第五种叫做铍针,长四寸,宽二分半;第六种叫做员利针,长一寸六分;第七种叫做毫针,长三寸六分;第八种叫做长针,长七寸;第九种叫做大针,长四寸。镵针,针头大而针尖锐利,适于浅刺以泻皮肤之热。员针,针尖如卵,适于磨擦分肉之间,既不会损伤肌肉,又能够疏泄分肉的邪气。针,针尖象黍粟之粒,适于按压经脉,以导引正气,从而排除邪气。锋针,三面有刃,用来治疗积久难治的疾病。铍针,针尖锐如剑锋,用来刺痛排脓。员利针,针尖如同长毛,圆而锐利,针身略粗,用以治疗暴痹。毫针,针尖形如蚊虻之嘴,徐缓地刺入皮肉,留针养神,以治疗痛痹。长针,针尖锐利,针体较长,可以治疗日久不愈的痹症。大针,象折竹一样锐利,针尖稍圆,可用来泻去关节郁积的滞水。九针的情况,大体如此。气在人体经脉之内,阳邪之气常在上部,糟粕之气常在中部,寒湿之气常留下部。这就使针刺的部位不同了。如果针刺头部骨陷孔穴,就会使阳邪得以泄出;针刺阳明之脉,就会使浊气得以外出。病在浅表而针刺太深,会引邪入里,加重病情。所以说,皮肉筋脉各有自己的部位,病症各有自己所适应的孔穴,情况不同,就要相应用针。不能实症用补法,虚症用泻法,那样损不足而益有余,只能加重病情。精亏气虚的病人,取了五脏腧穴,就可能致人于死;阳气不足的病人,取了三阳经的腧穴,可导致怯弱。耗伤了阴经,会发厥症;损伤了阳经,会发狂症,这都是用针不当的危害。

  【原文】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翻译】针刺之时,需要候气,如刺后没有得气,不问息数多少,必须等待经气到来;如果针刺已经得气,就可去针不用再刺了。九针各有不同的功能,形状也各不相同,要根据病情分别选用。针刺的关键,是要得气,得气即必有疗效,疗效的可靠,就象风吹乌云消散,很明朗地看到苍天一样。这些都是针刺的道理。

  【原文】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
  【翻译】黄帝说:我想听听五脏六腑脉气所出之处的情况。

  【原文】歧伯曰: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
  【翻译】岐伯说:五脏经脉,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五五共二十五个腧穴;六腑经脉,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个腧穴,六六共三十六个腧穴。人体脏腑有十二经脉,每经各有一络脉,加上任脉之络、督脉之络、脾之大络,共计十五路。这二十七脉之气周行全身,出入于上下手足之间,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流注于五腧,昼夜不息。

  【原文】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翻译】人体关节等部位的相交,共有三百六十五个会合处,都是络脉之气聚结的地方,即气穴。知道这些要妙所在,一句话就可说明白,否则就无法说了。这里所说的节,是血气游行出入的部位,而不是指皮肉筋骨。

  【原文】观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
  【翻译】在实施针刺之时,注意察看病人的气色和眼神,可以知道血气的耗散与还复;分别病人身体的强弱,听他的声音动静,可以掌握其邪正虚实。而后,右手主推而进针,左手佐助而护针身,当针下得气时,就可以出针了。

  【原文】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
  【翻译】凡是要用针之前,一定要先诊脉,观察脉气的和与不和,然后才可治疗。如果五脏之气已绝于内,是阴虚,而用针反补在外的阳经,造成阳过盛而阴更虚,这叫重竭,重竭必死,其死时是安静的,这是因为医生违反经气,误取腋和胸的腧穴,促使脏气愈趋虚竭所致。如果五脏之气已绝于外,是阳虚,而用针反补在内的阴经,造成阴气过盛而阳气更加虚竭,引起四肢厥冷,这叫逆厥,逆厥必死,其死时烦躁不堪,这是由于医生误取四肢末端穴位,促使阳气彻底告竭所导致的。

  【原文】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
  【翻译】针刺的要害,刺已中病而不出针就会伤气,不中病而出针,就会使邪气留滞不去。伤气会使病势加重而使人虚弱,邪气滞则容易发生痈疡。

  【原文】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翻译】五脏有在外的六腑,六腑之外有十二原,十二原穴出于四关(即两肘两膝),四关原穴主治五脏病变。所以五脏有病,就应该取十二原穴。因为十二原穴是五脏聚三百六十五节经气而集中的地方。五脏发生病变,就反应到十二原,而十二原各有所属的内脏,明了各原穴的特性,透察它的反应,就可知道五脏受病的情况。心、肺位于膈上,属于阳位。肺是阳部的阴脏,为阳中之少阴,它的原穴是太渊左右二穴。心是阳部的阳脏,是阳中之太阳,它的原穴,是大陵左右二穴。肝、睥、肾位于胸膈以下,属于阴位。肝是阴部的阳脏,为阴中之少阳,它的原穴,是太冲左右二穴。脾是阴部的阴脏,为阴中之至阴,它的原穴是太白左右二穴。肾是阴部的阴脏,为阴中之太阴,它的原穴,是太溪左右二穴。膈的原穴是鸠尾,属任脉,只有一穴。肓的原穴是气海,属任脉,只有一穴。这十二原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运行交通的关键所在,能够治疗五脏六腑的各种疾病。

  【原文】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
  【翻译】凡患腹胀疾病,应取足三阳经(即胃、胆、膀胱);凡患飧泄疾病,应取足三阴经(即脾、肝、肾)。

  【原文】禀,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翻译】五脏发生病变,就好比肌肉上扎了刺,物体被污染,绳索打了结,河流发生淤塞一样。但是,刺虽然扎了好多天,还可以拔掉;物体污染虽久,还可以洗净;绳结虽然拴了许久,还可以解开;河流淤塞时间虽长,还可以疏通。有人认为久病痼疾不可针治而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善于用针的医生,治病就象拔刺、涤污、解结、浚淤一样。得病时日虽久,还是可以达到治愈效果的。那些说久病不可治愈的,是因为没有掌握针刺的技术。

  【原文】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翻译】针刺治疗热病,如同以手试沸汤;针治寒病,好象人不愿出行的样子。阴分里发生了阳邪热象,应当取足三里穴,准确用针,不能懈怠,邪气退下,就应停针,如果邪气不退,还需再刺。病发于上部,而属于内脏的,可取阴陵泉;病发于上部,而属于外腑的,可取阳陵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