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易之法交流群钥匙分享会纪要》第八篇

 源一智NISOCA 2019-11-19

第四部分 先天系统与后天系统的对比


五行的源头与前身:先天八象蕴含的五行逻辑(物象)

五行的源头其实并非来自八卦系统以外,也更非是古人独立认识世界的哲学工具,它最初由先天八卦的八个物象变化而来,现在我们重新审视八个物象。

 这个问题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需要大家用心去重新看待先天八象的格局和内在逻辑。它不像卦数加减那样有明确精确的数字演算来区分一些信息,也不像卦符那样可以将每一爻的爻相进行对比,由于是文字,其主观性和变动性就比较大,所以大家需要多“分类”式思维去思考和认识它们

以下对卦象所作的物象阐述,只是一种描述方式,只是一种借用和比喻,一个卦象所对应的物象非常多,甚至在同一类里面,其数量是无限的,所以小部分看官们无需太过吹毛求疵、钻牛角尖地认为每个卦象其实还包括另一种物象或含义,为什么不从那个角度去解释等等。

如图,简单来说:    


天地,其原意是天空与大地,请注意,这里的天地与百家所说的“天地之道、天地万物”不是同一个概念,这里的天地是先天八卦对现实存在的现象所进行的归类性描述,而不是中国传统哲学意义上的“天地”。由八卦中的“天地”两个物象引申为“广阔与博大”,是同一个空间对象的两个层面,也代表空间在宏观上的两种功能:天可聚合万物,地可容纳万物。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未成形的方能谈得上聚合,已成型的方能谈得上容纳。  

泽山,其原意虽为沼泽与山脉,但这只是一种借用比喻,引申为“高低、刚柔、助益与阻止、渗透与阻碍”,所以它们是衡量同一个系统的两个属性或纵轴维度的两个维向。    

风雷,原意为旋风和雷鸣,实际上是借用这两种物象以表达运动的两种类型风以流动性、旋转性的方式运动,往往与水平面保持不精确的平行运动关系,所以叫做横向雷是一种声波的振动,运动形式是上下高速多次来回传递运动,所以叫纵向。它们都是引申比喻为两种运动方式的物象。    

以上三组描述方式有一个共性,就是它们都在描述同一个事物或一种法则下的两个面向或两种表现形式。

天地从属一个空间架构,缺少一个则不成立。

泽山从属一个维向系数,或刚柔,或高低,或软硬,或阻益。

雷风从属一个运动模式,或纵横,或螺旋与波动。

如果把以上三组对象的两面性称为阴阳性,那么天地是空间的动静性、泽山是维向的正反性、雷风是运动的纵横性。    

唯独水火,是两个独立的对象,水的存在不一定需要火的参与而形成一个复合系统,反之火的生成也不需要水的介入才能产生,它们在现象上,不从属、不共同描述同一个体系模型。    

那么,从数学逻辑上讲,天地、泽山、雷风都是一个系统的两种表现形式,那么水火各自所属的两个系统,也必定有两个面向。

水的特性与现象如果可以看做是类属于万物的聚合效应,那么聚合效应下应该含有阴水和阳水,以显示聚合的不同程度,程度小则为阴,程度大则为阳;

火的特性与现象如果可以看做是类属于万物的离散效应,那么离散法则下应该含有阳火和阴火,以显示离散的不同程度,程度小则为阴,程度大则为阳。

为了在数学逻辑上保持完整性,水火这一组必须与其他三组信息保持统一。所以,先天八象无论是在描述方式上,还是体系归属上,都存在物象隐藏的问题,但它并非缺陷,毕竟符号只有八个,物象在逻辑上纵使有十个,也只能将水火的两个隐藏面向分别压缩到各自的符号中进行归类。而压缩的依据,就在于水火描述的不是同一个体系,其余三组都在描述同一个体系的两个面向。

我们从八象和五行的名称这个角度看就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绝对不是独立的系统,如果两者互为独立系统,绝不会有相同的元素。所以现今主流学界对五行发源的观点非常有问题,将五行归类为五种物质元素、五种法则等说法,通通都从逻辑上脱离了八卦与先天物象。    

先天八象:    

五行十相:     

两个相同的元素同时出现在两个系统上,而且都与八卦有关,这点毫无疑问,八象与五行是前身与后体的关系。

所以水火这两个元素是联系先天八象与五行的第一把钥匙一旦建立了关联,以后探索的路就好走了。

那么接下来就是探索先天八象中的每个物象都转变为五行中的哪个运相的问题

乾属金,艮属土,几乎所有现代和后古代的书籍都这么写的,从常理看好像也是如此。

但是,这种物象归类方式与卦符之间存在致命的逻辑矛盾

虽然五行不会用来匹配先天八卦,也不属于先天系统,但是,由于八象与五行是前后衍生的关系,于是我们可以把五行暂且放到先天八卦中去看看其中的布局方式

 我们先看先天卦象,每一组对宫都是逆卦(错卦),这种特性是统一的,一个米字形的统一架构规范了四组卦符的结构性,非常直观,但是把传统所宣称的五行物象归类法回到先天八卦中进行对比,问题就很明显如图所示:



犹如刚才所说,一个五行元素的阴阳,相当于一对先天卦符的对宫物象。但是这里按照传统的“乾金艮土”来看,整个统一性就被打破。人们纠结不出来为什么是这样,木的阴阳对应雷风,在对宫卦上组成一对。水火同理。

金和土却搞特殊,卦符是对宫成组,这里的五行分配确是两邻居。所以本人的看法是,不是人们不够聪明,也不是这种配对法有多么深奥,而是这种分类法本身就很有问题。

所以答案很明确,这又是一个误导了我们上千年的学术冤案,先天之乾不可以对应“”,先天之艮不可以对应“土”,只有将它们回归到本来的位置,才能在逻辑上统一起来,那就是“乾土,艮金”。

这里理由主要有两个:

第一,乾土艮金,只有这种匹配法才保证“物象、运相”与卦符结构在逻辑上保持统一,这样八象与五行之间的逻辑关系才不会有死角。

第二,我们勉强姑且地把”这种物象理解为今天的天空或宇宙空间,与大地地球或行星相对。各位可以多了解今天的宇宙物理学发现,整个天空的星星,都是无数的恒星群与行星群、星云组成,当然还有各种宇宙天体包括陨石、彗星、尘埃、能量与射线等等,但算是恒星这样的发光体,它们最初也是尘埃群在某个时空结构的引力作用下产生挤压,使尘埃等物质紧密致密地聚合,以至于能把原子核结构打破而发生核聚变,聚变一段时间后源源不断地进行新材料的补充尘埃、物质,又发生核裂变,又聚变,从而维持恒星长久的能量释放包括肉眼可见的可见光和各种微波辐射

这些材料,全部都是宇宙尘埃。尘埃属金还是属土,我相信大家都能很清楚地选择出来,但凡肉眼和天文镜所能观察到的有形质的天体,整个天空和宇宙空间,哪样不是由大量的宇宙尘土所谓素材,在引力或各种物理法则的作用下,堆砌组合而成的天体呢。所以满天星辰、满太空都是尘土,乾天配土,一点问题都没有。

至于艮山,那些从大地突出来的小包无论如何都只能称为小山丘,我们用心思考一下,能够独立于“天地水火雷风”这些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力的自然现象,绝对不是小山丘可以媲美的,唯有坚硬的岩石、庞大且具有丰富金属元素所组成的山脉、山群、高山,才能称为艮山。所以艮山配金,一点问题都没有。



综上所述,无论从先天卦符的逻辑上、物象分布的对称性上,还是现实中宇宙物理学的发现,都能给我们一个明确的启示,这还包括客观可观察的自然现象,乾天配艮山配金,一点问题都没有

以传统易学的理解方式看:

“土”包藏养育万物,“天地”亦可聚合、容纳万物,“土”与“天地”两者即在功能上统一。所以乾配阳土、坤配阴土,一点问题都没有

“金”的宏观形态,稳定而坚固,“山脉”含金丰富而高嵩硬实;

“金”的微观形态,作为微量金属元素渗透进万物及生命,被吸收后进而达到平衡状态,“沼泽”低洼潮湿却可融入万物生命给予补给与滋润,保持平衡。

“金”与“山泽”两者即在作用上统一。所以艮配阳金、兑配阴金,一点问题都没有。

说明:五行的本义不是为了描述物质或任何静态的事物,而是描述运动过程的时间动态之相,但以上为了理解方便,姑且把“”暂时当成静态的物质概念来理解并个比喻,这样才能放在代表静态系统的先天八卦中进行对比与对应。可惜今天的学界已经将五行解释为和先天八象一样的概念,用以描述静态的事物。

所以为了不使大家对八象与五行的概念产生混淆,本人这里特别提供一个角度帮助大家理清思路:

五行是先天八卦向后天八卦转化的过程中,连带先天八象转化后产物。

先天八象是先天八卦的位象;后天五行是后天八卦的时相。

从符号的用途和角色来看:

同是乾卦:当呈现静态时,归属于先天八象,其对应的静态物象为天;呈现动态时,归属于后天行,其对应的动态时相阳土。

同是坤卦:当呈现静态时,归属于先天八象,其对应的静态物象为地;当呈现动态时,归属于后天五行,其对应的动态时相为阴土。

同是艮卦:当呈现态时,归属于先天八象,其对应的静态物象为山呈现动态时,属于后天五行,其对应的动态时相为阳金。

同是兑卦:当呈现态时,归属于先天八象,其对应的静态物象为泽呈现动态时,属于后天五行,其对应的动态时相为阴金。

同是震卦:当呈现态时,归属于先天八象,其对应的静态物象为雷呈现动态时,属于后天五行,其对应的动态时相为阳木

同是巽卦:当呈现态时,归属于先天八象,其对应的静态物象为风呈现动态时,属于后天五行,其对应的动态时相为阴木

同是离卦:当呈现态时,归属于先天八象,其对应的静态物象为火呈现动态时,属于后天五行,其对应的动态时相为阳火。(补充:由于没有更多符号用来代表阴火,所以古人将代表阴土的坤卦符号借用来表示阴火,从而使坤卦的阴土时相不得不隐藏,此为归藏法本义之一

同是坎卦:当呈现态时,归属于先天八象,其对应的静态物象为水呈现动态时,属于后天五行,其对应的动态时相为阴水。(补充:由于没有更多符号用来代表阳水,所以古人将代表阳土的乾卦符号借用来表示阳水,从而使乾卦的阳土时相不得不隐藏,此为归藏法本义之二


八象与五行的转换,结合洛书格局统一物象系统



无论八象还是五行,由于表达方式上遵从单字描述法,所以在这里作出约定:

代表两个火“炎”字描述阳火,阴火借用“火”字表达;

用代表两个水的“沝”字描述阳水,阴水借用“水”字表达。

注:沝,zhui,一声

宇宙不仅仅只有物质和各种物质化的能量,当然包括类似以太”这样的炁,但是仅仅不止于此,还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那就是意识。由意识所衍生的生物的情绪,都可以导致各种生物能量场产生波动,脑电波的改变也会反映出不同情绪带来各种频率的改变。

大家需切记,意识,也是八卦可以描述的范畴,情绪也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精神上的感觉和印象,都可以用八卦来描述,为什么可以这样?因为:八卦从来不表示任何一具体的事物,它只是忠实于最根本的时空结构,一切存在的事物首先要有一个时空平台和时空结构让其存在并允许运动与变化,才有所谓的万物,才有所谓的存在,所以只要对时空结构和全息法则模拟到位自然能将万物特性囊括其中。

这也是很多反对易学的人群认为易学可以包容描述万物状是吹牛的原因毕竟思维角度不一样。

现在来看看洛书九数的数学格局。这里省略5没画,大家明白就好如图



图中四种颜色,每一种颜色对应两个数字,它们相减都是5说明 38 是一组,16 是一组,27 是一组,49是一组。如果是河图,就加上 510一组。这是由数学逻辑所决定,没有悬念没有讨论的余地。这些分组,直接决定了五行的布局。两土在中宫五和十,大家明白就好,这里没有画

我们可以倒回去看看。先天八卦中,古人为了赋予符号的现实性,所以为八个符号赋予了八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事物,是为先天八象。在逻辑上又缺失了两个物象。所以如果要把那两个物象融入到这个系统中,就会有十个物象。但是基于三才和阴阳结构,符号在数学逻辑上只有八个,不可能创建更多,古人也不会再去画一堆符号出来,所以怎么处理那两个隐藏的水火,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在这里,古人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方案:

第一种,继续用八卦符号,就必须牺牲其中两个物象。如此,水火的阴阳性被完整表达,但是意味着另外又有两个物象被隐藏,那便是原本代表天地的土。

第二种,不再用八卦符号,转而以文字代替符号,但是古人并没有用冗长啰嗦的“阴火、阴水、阳木”这样两个字的表达方式,为了回归符号的直观性,古人重新设立了十个文字,是为“十天干”,从这个角度看,把十天干称为后天“新卦符”或新十卦问题是不大的。

由此,十天干正式诞生。


先后天物象的统一性(象则律)


这个对应关系确定好后,我们把他们放在本人提供的后天八卦版本中



剩余乾坤两卦:


于是只能是把乾坤放入两个空白的一四宫中。但是这就引申另外一个问题,此时的乾坤到底是水火,还是本来代表着天地的土?由于洛书的格局已经规定了土一定要在中宫所以这就变成了以下处理方法:    

如果按照古人第二方案,那么八卦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在九宫里把天干填进去。后天八卦会消失,从而变成十天干九宫盘。    

如果按照古人第一方案,那么就有后天八卦,继续用八卦符号,但为了把先天系统中缺失的水火表示出来,而其他元素又都有严格的位置分布,所以原本代表天地的土,乾坤这两个符号,本义已经发生变化,他们不再是天地,不再是土,而是水火。

后天八卦的乾坤,真义是阳水与阴火。

如果大家还记得,水火在先天太极图里所在的图案是阴阳比例为22的区域所以这里要再重申一次,乾坤两卦在先后天八卦的转变中,在卦象上由原本代表天地的土,进而转变为水火,是一种符号借用。真正代表的两个符号在中宫,但是没有更多符号了,又要坚持用八卦符号的话,才会产生这种布局

如此,便能和洛书的五行严格一一对应,五行卦配洛书的五行位:



所以,在三易的角度,这种八卦隐藏物象的处理方法,就是归藏法的本义。归藏这个词从哪里来?周礼周礼怎么描述三易?三套八卦和三套六十四卦也。因此三易之法,即是三套八卦和三套六十四卦的法则。

我们今人既要沿用古人的概念,在研究的时候就要严格按照原始出处的描述去探索、求证,古今学界诸多所谓的归藏与连山,都在扬其名而空其实,名义上打着归藏与连山的名号,对三套八卦和三套六十四卦的法则与原理却只字不提,这到底是古人在忽悠后人,还是后人在利用古人来忽悠更后的人?

黄帝时期,创造了文字,天干地支便属于最早创造出来的一批符文。因此当天干被用于易学演绎后,归藏法便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归藏法决定了后天八卦中的土不允许参与卦符的逻辑演绎中这是归藏法的核心。所以可以说,归藏法是基于五行而只用其四,根于十象而只用其八。

只有纠正了这些卦符与数学上的逻辑矛盾,才能让五行卦洛书的五行位一一对应。世传后天八卦由于把乾属金艮属土,而且八卦的五行又要沿用两个土,所以导致世传后天八卦的五行卦属性与洛书的五行位完全不搭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