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园随笔◇故乡的年味(二)过年的习俗

 老诗 2019-11-19
   前天是腊月二十三,北方人都管它叫“小年”。
   为什么叫“小年”呢?其实我也不知道。算算日子,离年三十,正好一周。我猜想,是不是要从此把年味逐步提升?就像唱戏开台前的锣鼓热场呢?
   据说,老北京人有个顺口溜:“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一直数到了年三十呢。但我从来没有按此过过。现在北京城里有两千多万人,真正的老北京人有多少呢?
    一般到了这个时候还没有回家的人们,心里是最难受的了,情绪的波动逐步加大。不论是在上班、回家的路上,都是心潮起伏、感慨万千的。
    俗话说得好:“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是在外游子回家团聚的最大理由。城市化在加速,离乡背井的人越来越多,故乡、怀旧、亲情、团圆,这每个词,都有无穷的分量,怎么形容都不过分!所以,春节作为无法推托的中国人的团圆梦,定要在年夜饭前实现。从来多愁多恨、不够快乐的中国人啊,一年中的最大节日——春节,总要好好过一下的。

     中国人过“中国年”。全球华人,以及在中国的外国人,在外国的喜欢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也过“中国年”,所不同的是,他们没有放假。台湾今年春节,放九天假,萧园好不羡慕!
    为什么现在叫过年为春节呢?古代以农历年为唯一纪年的时候,正月初一也叫“元旦”,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改用公历纪元了,“年”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统一了,所以我们现在叫公历年的一月一日为元旦。   
     由于农历年的正月初一,一般在立春节气的前后,所以就叫春节了。农家还有“春打五九尾”“春打六九头”的说法,这也说明,立春即春的开始,至少人们已经熬过了数九寒天最冷的时候(“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终于看到春的希望了(“五九、六九河边插柳”)。
   以往在计划经济的时代,中国人过年大都是在家里过。现在,不少城里人的年夜饭改在餐馆里吃了,省了不少麻烦。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人离家外出经商、打工甚至漂洋过海,除了每年春运期间的两亿多人,挤满了各种交通工具回家过年外,仍然有不少的人不在家里过年。好在现在通讯发达,电话交谈、拜年,使距离大大缩短,因此,过年也就不必一定要在“家”里过了。家,也越来越小了,况且,在别的时间,也可以“常回家看看”的。萧园曾有短信写道:在外过年,已无不安;所谓年饭,不过一餐!四海为家的人们,在熬过了三十晚上思乡的极限之后,初一早起来,一切便又回归于正常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宋代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元日》一诗中的句子。这首写出了当时人们过春节的几个情形(要件):放爆竹(除旧迎新)、挂桃符(对联)饮屠苏(春酒)。

    在农业社会的中国,自古以来春节就是一个大的节日,在农历年一年的终结和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人们总要好好地庆祝一番的。由此形成了许多中华民族特有的春节风俗习惯,过年文化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几千年来绵延不绝,发散出永恒的魅力。

    尽管现在人们以公历即阳历纪年,但人们还是通常把过农历春节才叫做“过年”。一个人的一生,不过就过几十个年而已,所以过年对中国人来讲,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终身难忘的。

    过年是孩子们的大节日。记得我小的时候,吃美食——芝麻花生糖、五香茶鸡蛋、豆腐干子、鸡蛋饺子、鱼冻子等等,是我的最爱。穿新衣、穿新鞋,也是我最大的快乐。当时家里穷,亲戚也穷,压岁钱几乎是没有的,但串门拜年,却也非常快乐,一大群小孩子,像游行一样,从东家走到西家,好不欢乐啊!
 
    在腊月里,家家都要备足年货——腊月里的大制造和大采购,好为了正月里不用再忙碌了,可以好好地玩。办年货,一般是大人们才操心的事,我们小孩子也要帮忙做些杂事,如磨豆腐、添黄豆等。故乡的年味(一)
    到了三十晚上,有几件与过年习俗有关的事情是无比快乐的――
    贴春联。把春天里的祝福和诗,用红彤彤的纸贴在门上。那春联早前是从黄历上选的,短的有:“春回大地,万象更新”,长的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连碗橱上也贴了红纸。
    贴年画。主要是中堂画,除了较早的主席像外,一般是松鹤延年之类的,画面中有老寿星。中堂画一般不必年年都换的。在墙的四壁上,我们家常常贴些影视连环画、戏剧故事画、才子佳人美女画等。正月里到各家各户去拜年,顺便也可以欣赏一番,饱一下眼福的。
    放鞭炮。这是春天的号角。噼里啪啦地响着,可驱走邪气。一般在吃年饭前放。有的人家下午两三点钟就开吃年饭了。那鞭炮声要持续到五点钟左右。谁家先吃,谁家后吃,有心人会一一记下来,成为初一时的谈资。
   年饭之前,不少人家要祭祀、烧纸,是对先人的怀念与感恩。小时候,一般在三十晚上吃年饭前母亲带着我们在门前的一角烧,画个圆圈,留个缺口,烧些“钱”给已故的亲人用,同时在周围烧些散钱,给“孤魂野鬼”用,以防他们来抢亲人的钱。在父母都过世后,我们一般是在年三十那天的上午去长冈山给已故父母上坟的。
    吃年饭,是全家团圆的象征。喝酒、举杯、敬酒、祝愿,尽在其中。过年,真是美食家们的节日,平常吃不到的美味,都可以在此际品尝到。
    吃完年饭,酒喝得晕晕的,也没有什么大事了,大家就在玩耍中度过愉快的时光。记得有扑克、下棋等。有几年,我家乡时兴摸“十点半”的小赌怡情。几人分别抓牌,扑克牌一到十为整数分,花牌为半点,以大小来决胜负。十点半为最大,如果超过了,则为“撑死了”,得零分。小时候,在大家都玩时,母亲却在厨房里忙个不停,主要是为初一准备物件,如炒瓜子、做五香茶叶蛋等等。
     守岁,就是不睡觉、熬夜,表示要珍惜一年的最后一段时光。现在,看春晚、打麻将、打牌,是主要的娱乐方式。
    午夜时还要听年,依据外面动静,推测或叫憧憬来年的景象。如果是爆竹声“接年”,主好年成,若是狗叫声“接年”,则可能是荒年了。我对此将信将疑,但我母亲和哥哥,则比较相信这些。
    天快亮了,正月初一来临,一起来,哥哥便要放鞭炮接年、开大门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正月初一大拜年,是亲朋与邻里间的新春祝福。家、社会和谐的象征。(以后再细谈吧?)
    北方农村的过年,我没有经历过。北方城市人的过年,我是体验过的。与南方不同的是,年夜饭多是吃团圆饺子。一家人一起,和面、擀面、做馅、包和煮饺子,一家人一起分工合作,气氛热烈。放炮仗(北方称“双响”为“二踢脚”)、舞龙灯、踩高跷等等室外活动也丰富多彩。有一年,年在北京过,妻综合了南方的团圆饭和北方饺子,忙得不得了;而邻居只包饺子,要简单、省事得多。初一以后就是逛庙会,到雍和宫祈福…… 

   现在的过年,气氛远没有以前那样对人有刺激性了。以前只有过年才大消费、大爽快,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说是天天像过年了。


更多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