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完这篇论文,我决定去南极洲考察汉籍

 kaer2004 2019-11-19

(文章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KVcMgI2b7yTjd4OahRPw-A)

这篇文章一经推送,就引发了学界的热烈讨论。“甜点”也在此分享一位同仁的读记如下:


一篇划时代的巨作——读周晓东《非洲六国汉籍考察报告》的心得

子木

读完周晓东先生的大作,我主要有两点收获。

其一,是周先生告诉了我们国家的科研经费该怎么花。长期以来,我们的学者只知道拿着课题经费产出科研成果,最后发两篇论文、出一本书,而不将自己研究的具体过程展现给公众。周先生这次调查是受山东大学“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办公室”指派,根据山东大学全球汉学研究中心官网的新闻,我们国家每年给该工程拨款达2700万元人民币,相当于三十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经费。周先生的大作告诉我们:虽然“分析中国古籍流散海外的原因,(非洲各国没有中国古籍)这种结果是正常的”,虽然我们可以少花点钱请留非中国学生学者完成调查,虽然可以通过事先联系排除一些国家和地区……但作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就应该身体力行飞到非洲,停留20天,做最全面、细致的考察,并将考察的经过、乃至被门卫拒绝入内之类的细节全部公之于众,以接受纳税人的监督!

特别令笔者动容的是,周先生不畏可能产生的私人纠纷,在论文中公开记录了上海师大一名叫韩仲的老师不回复自己的故事。确实,周先生作为“球字头”单位“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办公室”的特使,当然不能屈尊给对方打电话或托人直接见面联系,一句“没有回复”,既体现了对方之恶,又展现了己方之尊

周先生曾在博士论文致谢中称“王老师传授给我的,不仅有渊博的学问,更有做人的正气、对人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篇论文,不正体现了周先生的正气、对韩老师的“热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么!

其二,周先生告诉了我们人文学科学者该怎么发期刊论文。笔者身边不乏一些在国际顶尖高校求学的青年学者,但他们似乎完全不知道周文这种内容也是可以发在《汉籍与汉学》这种由中国“双一流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上的。比如几个月前在剑桥开会时,笔者曾遇到一位来自某顶尖名校的博士生。这位朋友为了利用有限的经费和出访时间查找英国图书馆所藏某类文献,不得不在会议刚结束、聚餐未完时就离席赶前往伦敦的火车,一刻也不能耽误。然而这样的一位青年学者,却从不知道将这些查访经过写成论文、发于期刊,这是多么的可惜!这也可见周先生虽偏居山东一隅,但到底“济南名士多”,见识是远胜于一些国际顶尖高校的学者的。

笔者也悔恨在英国时未曾读到周先生的大作,否则打着“英国高校图书馆中国近现代文献普查”的旗号,虽然明知能发现珍稀文献的不过十几所高校,却可以把整个英伦三岛旅游一圈,最后发篇长文,记录下在那些风景秀丽但没有收获的地方是如何一遍遍被馆员告知“没有中文图书收藏”的经过,是不是也可以发上几篇中文期刊论文了?当然,现代文学学科的刊物是否也像《汉籍与汉学》一样“慧眼识珠”,我们还不得而知。

如今,在豆瓣和微信群组中,周晓东先生的大作已经获得不少人文学科青年学者的高度评价,有些朋友说这篇文章是“注定能在文献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神作”,也有人说“这才是文献学进入2.0时代的标志”,笔者以为这些观点都是管中窥豹,未能正确评价周文在华语人文学科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意义。这篇论文不仅确立了文献学新的水文研究方向,也向其他学科的学者普及了在我国发表学术论文的终南捷径,大有益于整个人文学科的发展。有“甜点”同仁看完论文后大受启发,已经着手申请去南极洲考察汉籍了,其情其意,多么动人!这就是好论文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