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羡鸳鸯:最初的香气与帝王的熏炉

 你我入画 2019-11-19

society for the ancient chinese art

Important Collectors

SACA学会是一个多元开放性的学术实践平台,致力于古代艺术与当代生活美学的融合实践与研究成果交流。
* 本期文章的撰写得到了赞助。
* 源于令人向往的春秋战国以前、盛行于自信雍容大唐帝国,中国香文化与熏炉终于在文质彬彬的宋朝达到了天时地利人和,并迎来了器物史与香史的一个新的高峰。 怀着对大自然的向往与敬意,在风流天子宋徽宗的引领下,香薰的艺术形式终于在宋瓷上彻底绽放,而这种由上至下的精神带领,也让本来已经生活艺术化的宋朝开始走向另一个维度… 
只羡鸳鸯:最初的香气与帝王的熏炉
Principality of Spirits:
the Light and Scent of Song Dynasty
Important Chinese Ceramics
宋徽宗,听琴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画中松下有一人黄冠缁衣,端坐拂琴,相传此君正是北宋风流天子宋徽宗赵佶本人;身边香几上,陪伴在君王身边的薰炉正升起袅袅青烟,似与琴音交绕,飘摇于松竹之间…


▲ 香港佳士得2019年秋拍:香港会展中心,预展11月22-26日;拍卖11月27日下午2:50分 - Lot 3059 - 定窯鴛鴦鈕蓮座帶蓋香薰,估价港币300 - 500万

▲ Bach -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in E major BWV 1016 - Frank Peter Zimmermann & Enrico Pace

历史背景
最初的香薰
the History of Scent

作为以农业立国的民族,中国人的祖先很早就开始关注能散发芬芳气息的植物,并对其进行培植与采集,意在使人置身于洁净与清香的环境中。

“中国的用香历史悠久,至少可追溯至春秋之前。 熏香炉也称香熏或者香炉,早期多采用陶质,或用青铜制作。最初的熏香并不完全是精神性的,也有世俗层面的熏香衣物、消除疲劳以及驱散蚊虫等作用…”

▲ 鹅尊,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馆藏

▲ 战国,河南金村错金银车饰,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春秋至战汉时期

进入春秋战国以后,人们开始把取自植物或动物的香料做成饼状、团状,放在熏炉里慢慢焚烧。青铜鸭形熏炉至少在汉代就已经诞生了。

▲ 汉代鸭形铜制香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汉代博山炉,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Censer with Dragon Base and Openwork Lid in the Form of a Mountain

▲ 汉代错金博山炉,中山王墓出土
▲ 汉代漆木双鹤双蛇鼓座,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唐代


“唐代是中国与西域交流最鼎盛且是最包容的强盛时期。 在香事上,大唐帝国主动从西域与东南亚等地引进高级香料及香具…”

而就在此时,熏笼在宫廷中开始大为盛行,覆盖于火炉上供熏香、烘物或取暖。到了盛唐,在贵族中还普遍使用一种银质香熏球,熏球内因装置两个环形活轴的小盂,重心在下,故无论熏球如何滚动,环形活轴皆能起平衡作用,内燃之香料决不会倾覆。
▲ 唐代銀鏤空花鳥紋香囊卡尔坎普(Dr. Carl Kempe)旧藏

▲ 法门寺地宫后室出土,鸳鸯团华纹四花形银鎏金双耳盆
大都会博物馆,鸳鸯海棠杯
当时的诗歌记载如:王昌龄《长信秋词》-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李煜《谢新恩》 -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熏笼”;温庭筠《清平乐》 - “凤帐鸳被徒熏,寂寞花锁千门”…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自己的生活时,也多次提到熏香的器具。如在《凤凰台上忆吹箫》里写下“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在《醉花阴》里写下“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大唐帝国的金银器受西域样式与纹饰影响,融会贯通之余又不失大唐气度。 其形式上更趋机巧灵活,造型更加丰富,使用场合也趋向丰富,一时间使得熏香、闻香等诸般闲事,成为生活时尚…”

唐代的香薰器物主流是金银器,尤其是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器物,瑰丽华美,对后来的香薰的造型有很大的影响。


法门寺地宫银质香炉,这款香炉与宋代动物类香薰底座极为相似,与清凉寺出土的汝窑鸳鸯形香薰之底座接近;又与前文提及之定窯鴛鴦鈕蓮座帶蓋香薰相似。

宋代帝王的香薰

the Emperor's Incense Burner


“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窑址曾出土过汝窑鸳鸯形香薰,与宋徽宗著名的传世作品《五色鹦鹉图》、《池塘晚秋图》题材相似,可见宋徽宗对鹦鹉和鸳鸯类题材尤为喜爱…”

▲ 宋徽宗五色鸚鵡圖,波士頓博物馆藏

▲ 汝窑武庙遗址出土莲座残片,图片来自佳士得,由Rose Kerr提供。

“汝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独有的只为帝王一个人(宋徽宗)服务的窑口,因此也可以推断宋徽宗不但喜欢香薰,更是有香薰个人定制的需求,并且有可能亲自参与了设计…”


欧阳修在《越溪春》写到“沈麝不烧金鸭冷,笼月照梨花” ,可能说的就是这类鸭(鸳鸯)形熏炉。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九列举的张俊进奉给宋高宗的礼物中有汝窑“出香”一对。

▲ 汝窑鸳鸯形香薰,宝丰清凉寺汝窑窑址出土
▲ 香港佳士得2019年秋拍:香港会展中心,预展11月22-26日;拍卖11月27日下午2:50分 - Lot 3059 - 定窯鴛鴦鈕蓮座帶蓋香薰,估价港币300 - 500万

▲ 宋徽宗,池塘晚秋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徽宗在创造汝窑的同时也热衷于白瓷,定窑一直是宋代宫廷的选择之一:无论是听琴图中的白瓷香薰,还是文会图中的白瓷茶碗和餐具,都可以看出北宋宫廷宴会的规格和赵佶对器物的偏好…”


宋徽宗抚琴,听琴图局部 - 宋徽宗赵佶(1082-1135),北宋书画家。 神宗子,哲宗时封端王。登位前,独好笔研丹青,图史射御。 与王诜、赵令穰、黄庭坚、吴元瑜等交往。

▲ 白瓷香炉,三段式结构,如意式样足部,是香道在宫廷生活中使用方法的例证。

宋代兽形香薰

世界中的世界

the Light and Scent of Song

“怀着对大自然的向往与敬意,在风流天子宋徽宗的引领下,香薰的艺术形式终于在宋瓷上彻底绽放,而这种由上至下的精神带领,也让本来已经生活艺术化的宋朝开始走向另一个维度…”


清明上河图中的沉香铺子 - 刘家上色沉檀拣香,反映了焚香与北宋世俗生活的紧密关联。


“一些文人雅士还亲手制香,苏洵即有诗云:“捣麝筛檀入范模,润分薇露合鸡苏。” 黄庭坚也常自制熏香,还曾以他人所赠“汀南帐中香”为题作诗赠苏轼…”

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陶炉」条载:“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为蹲兽,下有仰莲以承之,诸器唯此物最精绝。”

▲ 湖田窑鸳鸯形香薰,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卢芹斋旧藏,根据卢芹斋记录,该件作品出土于著名的巨鹿县


高丽鸳鸯形香薰,大阪市立东洋陶瓷博物馆藏

“狻猊出香在宋诗也称作出香狮子、香兽。宋代流行的陶瓷类香具可分为敞口式香炉与带盖熏炉类;而熏炉中的瑞兽水禽类称为出香器物;出香类器物又可以造型区分采用祥瑞水禽、狮子类造型装饰盖部和炉体外壁贴饰两大类…”

浅析定窑鸳鸯形香薰
the Decisive Feature of an Imperial Burner

▲ 器物内有一字铭文”月“字款

该件器物为宋徽宗听琴图中的三段式出香,高浮雕的莲花瓣与法门寺地宫出土之银质莲花相似;不仅鸳鸯环抱十分罕见,底座更是彰显器物规格…

“莲瓣座制式饱满,莲瓣中细刻卷草纹,与宋徽宗听琴图中琴案花纹相似;带兽首开光,与出光美术馆藏邢窑兽首洗相仿;下有如意卷云纹足,与正仓院一例案几之处理手法接近…”

卷草纹
▲ 莲瓣中细刻卷草纹 与 宋徽宗琴案纹饰 对比

▲ 莲瓣中细刻卷草纹 与 美秀博物馆藏唐代花鸟狩猎纹八曲银杯 对比

兽首开光

▲ 兽首开光 与 出光美术馆藏邢窑兽首洗 对比

▲ 兽首开光 与 Eumorfopoulos(尤摩弗帕勒斯)藏石制佛座 对比

如意卷云纹足

▲ 如意卷云纹足 与 正仓院一例案几之处理 对比

类似香薰题材
Other Similar Burners

▲ 北宋/金 耀州窯獅子残盖,安思远旧藏


▲ 北宋/金 耀州窯太師少師蓋鈕,安思远旧藏

▲ 北宋/金 耀州窑狮形薰盖,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 邢窑兽形香薰盖,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大维德爵士旧藏

▲ 青白瓷兽形香薰,JJLALLY蓝理捷,纽约2005年展览图录第37号

▲ 青白瓷兽形香薰一对,大都会博物馆藏
▲ 北宋绿釉狮子熏炉,安徽宿松北宋元祐二年吴正臣夫妇墓出土

▲ 唐天复元年(901年)水丘氏墓葬出土唐代青瓷褐彩云纹熏

▲ 北宋汝窑狻猊出香盖(左),李公麟维摩演教图狻猊出香(右)

结语

源于令人向往的春秋战国以前、盛行于自信之雍容大唐帝国,中国香文化与熏炉终于在文质彬彬的宋朝达到了天时地利人和,并迎来了器物史与香史的一个新的高峰。

只羡鸳鸯不羡仙… 中国的宋朝,坐拥前朝及隋唐五代之积淀,却在美学探索上一秒也不肯停歇。这个崇尚大自然,令人肃然起敬的王朝,谦逊内敛,却又毫不示弱地用平凡的陶土向后世描绘了一个了不起的不朽宋瓷审美神话…”

▲ 香港佳士得2019年秋拍:香港会展中心,预展11月22-26日;拍卖11月27日下午2:50分 - Lot 3059 - 定窯鴛鴦鈕蓮座帶蓋香薰,估价港币300 - 500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