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修东原创散文】看肥城秋雨

 修东 2019-11-19

【张修东原创散文】看肥城秋雨

原载《今日肥城》

秋雨蒙蒙,秋风瑟瑟,但我觉得还是没有进入到台湾歌手孟庭苇《冬季来台北看雨》那个境界。那曲调,那柔情,那思恋,那怀旧,叫人欲唱不能,欲语又止。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梦是唯一行李……如果相逢把我话心底,没有人比我更懂你。”“我的伞下不再有你,这城市我不再熟悉,我还是我哦你还是你,只是多了一个冬季。”

恐怕这只是冬季台北的景致,尤其是冬雨的美妙场景和读懂台北雨的人的极佳心情。我思考好长时间,还是不得要领。

秋,不是凄凉;雨,不是寂寥。雨,眼下的雨静静地下着,忽而紧凑忽而松散,一会儿高潮迭起一会儿抑扬顿挫。如果你有机会,你还是到肥城来看秋雨。

这里的秋雨,似乎没有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中“雨”的灵性,“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也不与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中的“雨”相匹配,“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地,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我想,作家的心都是相同的,要不然不会有这样的心有灵犀。

肥城,位于鲁中地区、东岳泰山西麓。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在此居住的白狄族人人高马大,健壮无比,并且经常穿着肥大的白衣外出打猎,加上捕获的猎物都非常肥美,便有了“肥”之蕴义,“肥子国”的名称应运而生。自来到“肥子国”做工,对肥城的雨就很感兴趣。记忆中,这里没有现实意义上的瓢泼,也没有文学描绘上的倾泻,雨,总是带着潇洒,略带伤感,夹杂着心诚,深藏着温柔,如约来到这片热土。看看房屋,肥城的结构不同于我老家莱芜的,这里,大都是平顶,一是便于晾晒农作物,重要的还是这里的雨水明显偏少。像史书上描述的肥城一地,雨水过后,一步一重泉,便有了“潮泉”的美名,清泉飞瀑剪云山,更是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再看看时间,到了秋季,天气预报说局部有雨,而这片有雨的云彩到底云游何方,无人能预测得到。只是相隔几百米的距离,这边风雨疾驰而来,将猝不及防的人们淋得犹如“落汤鸡”,而那边却是阳光灿烂,烈日炎炎。更为乖巧的,肥城的雨,不到上班时间不下,不近下班时间不来,按部就班的人们,才有被雨淋湿的机遇。还有,“肥子国里一大怪,刮风下雨到礼拜”,几乎每个周末都有雨的陪伴,自是出游凉爽湿润了许多,心情的惬意自不必说。

紧紧跟随秋天的脚步,雨水也来了。在明亮的窗台前,在经受风吹雨打的阳台上,看肥城的雨,是一种享受。

远处,树影摇曳,它们在接受秋雨的洗礼,心甘情愿,没有一丝的怨言。楼房早已耐不住寂寞,静静地等待着清新时刻的到来。一片一片黑黝黝的玉米地,极不情愿地展开双翅接纳雨水,不大功夫雨水就顺着茎秆流入根基,喂饱曾经湿润、对成长无益的根底,时间不会很长,叶子会是黄的一般模样。这时,我还看到,矿区因采煤而营造的塌陷地上和养鱼池上,雨滴亲吻着池水,将刚才还算平静的池水撞了个满怀,池水顿时激起星星点点,而池水将雨滴拥怀入抱,一点一滴也不放过。雨后的村庄,是那样的虚无缥缈,简直让人神魂颠倒。袅袅炊烟扶摇直上,散失了想象,借助秋风显得袅娜多姿,闻一闻,那可是我家乡的浓情滋味。途径庄稼地,那轻纱薄雾,那土地的味道,经久不散,一阵风儿吹过,一辆车子驶过,一行人群走过,那灵性极好的雾随风飘舞,姿态万千,使人似乎处于梦境般的天地。

近处,雨滴潇洒落下,没有一点犹豫,温柔地扑向大地,大地早已张开大口吸吮,更没有片刻的顾忌。成线的珍珠徐徐将天地连接,水天一色的境地就这样形成了。这时再看那雨,和声悠扬,流水汩汩,没有停歇,也不做作,更不娇柔,只是想完成滋润、调节的使命。

来肥城看秋雨,别有一番滋味。雨水连续拍打着屋顶的直面,沿着楼顶的平面,均匀地自上而下流出,由此再到厂房的屋檐,经过二次接力,像是瀑布的大度,更像是潺潺流水的柔情,轻轻打在墙角边的花草上,花草欢欢喜喜,皮肤、内心都经受了秋雨的检阅,正像作家的语言,真的不像是落在地上、落在花草上,更像是落在心里呀。

肥城以佛桃盛名天下,佛桃熟透时,一根吸管插入皮下组织,可以将硕大的佛桃吸得干干净净,到后来,攥在你手里的只是一堆皮囊,这是我切身的体验。佛桃就要熟了,很难想象,这似是恰到好处的秋雨,对你能有多大的用项,但你要知晓,这可是无可抗拒的呀,也说明,这秋日的肥城雨,本意是善良的。

【题图来自博友博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