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个推拿医师日常临床感悟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今天我们整理了一篇关于振腹疗法的感悟,希望亲爱的读者您能喜欢。 1:肚脐(中医称神阙穴)本是人的先天供养输布通道,在任脉之上,是唯一通达全身经络的要穴,更是内家拳练习意守的丹田。 从解剖学来说,肚脐下是腹腔和盆腔,有腹腔丛、肠系膜间丛、腹下丛、盆腔丛等主要神经丛存在,还有最主要的神经节,如腰腔节、主动脉肾节、肠系膜下节,它们支配腹腔和盆腔内所有的脏腑器官和血管。从经络学说上讲,肚脐周围有任脉、带脉、冲脉、阴胱脉、阴维脉、脾、胃、肝、胆、肾等经络输布,这些经络上至头手,下至脚趾,循环往复,维持生命健康运转。所以说肚脐是最敏感、最能发挥疗效的穴位,揉腹养生法也验证了“腹部软如绵,百病不来缠”之说。 2:民间有句话叫“揉腹治百病”,可见揉腹的好处。 小腹是阴中之阴,是寒气最爱聚集的地方,所以揉腹很关键。 手心的劳宫穴是火穴,有温养的效果。 经常以手心按摩小腹至发热,不但可以有效地驱寒暖腹,还能养元补气、滋阴培阳。
4:振腹疗法通过调理元气的充养和输布,抓住人体元气转输过程中生发、充养、输布,归藏四大环节,振动元气之机使元气通行十二经,作用于元气之源而统摄十二经,调理元气之根而充养十二经。 具有培补元气、益气养血、调理脾胃、升清降浊、行气通腑、温阳散寒、缓急止痛的作用,可用于内、外、妇、男各科多种疾病。 5振腹疗法以振腹为基本手法,注重调理下丹田,促进元气的生成、运输及布散,具有充足固摄和运行元气的作用。在操作上则充分发挥按摩基本作用特点,如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刺节真邪》中称:“按摩者,开关利气之道,自外而达内者也。”以通为用,采用前臂自主震颤而产生的松振法,其振动深沉而不刚猛,其势柔和而绵绵不绝,聚元气而促气机,调运中焦,畅通脾枢,使五脏气机内外通畅,升降有序,振阴而达阳,感通而交会,使机体阴阳气血平衡,而五脏安和,身体康健。 6:“治病必求于本”,振腹疗法采用振腹手法为主,以“补养并调和元气运动”为纲,辅以脏腑经络辨证取穴以调节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次序,“补其不足,损其有余,郁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降之,下者升之”,使气机升降出入重归于平衡协调。气机既调,气行则水行,气行则血行,气行则可解郁导滞,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亦随之或消之于内,或排出体外。如《丹溪心法》云,“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气血津液既顺,机体回复“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胸腹内藏有五脏六腑,具有保护脏器的作用。《灵枢·胀论》载:“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异名而同处………夫胸腹,脏腑之郭也。”清代医家张振黎的《厘正按摩要术》也称:“胸腹者,五脏六腑之宫域,阴阳气血之发源。”五脏六腑居处于胸腹:在上焦之心肺,得胸胁之固护以为尊,并通过经脉与腹中的小肠、大肠二腑相互表里络属;其余脏腑则以天枢为界,分属中下二焦。 7:振腹疗法立足于生命之形、气、神,着眼于气机变化,以振腹为基本之法,专注调节元气的生发、充养、输布及归藏等环节,以通为用,以平为期,最终达到调阴和阳、形神共治的目的。它通过对生命多层次的解读,以“形神相使”为基础,强调在“意、气、方”的推拿操作中,以意为先而气力随之自生的观点,同时以气一元论为基础,抓住生命运动的根本一一气机升降,践行振腹疗法“振阴达阳,以通为用,一法而统诸法,一通而诸病调于自意的理念。在理念上,振腹疗法推陈出新,抛却旧习随疾病而舞的被动,倾力践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中医核心理念于临床方寸之间,凝心守神,调气御形,以不变之振腹应临床万象之机变。 8:振腹疗法以“气一元论”为核心,上溯《内经》《难经》之保正、扶正的思想,中取李果《脾胃论》之思想,并结合黄元御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观点,以推拿手法来促进元气的充养与气机的升降。在具体操作上以神阙穴为中心的腹部振法为主,抓住元气的生成、充养、输布三大环节,调理元气的生发运行,取神阙穴位居中、下焦之间,具有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的功能,能够内走脏腑经络,使百脉和畅,毛窍通达,上至泥丸,下至涌泉。并据此结合命门学说、丹道理论提出了命门-丹田-脐系统。在治疗上以振腹系统手法为体,以辨证取穴施术为用,配合调理任督二脉、脏腑的俞穴和募穴及四肢相关经穴等方法,偕一点而调全身,使体用之间互相促进,以一法而统诸法,体现了中医学重元气、重胃气、重气化的思想。以培元气、调运化、畅气机为基本原则,调整元气的虚实盛衰并畅通其运行通路,从而恢复脏腑功能,治疗内、外、妇、男诸科疾病。 9:振腹疗法以振腹为基本手法,注重调理下丹田,促进元气的生成、运输及布散,具有充足固摄和运行元气的作用。在操作上则充分发挥按摩基本作用特点,如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刺节真邪》中称:“按摩者,开关利气之道,自外而达内者也。”以通为用,采用前臂自主震颤而产生的松振法,其振动深沉而不刚猛,其势柔和而绵绵不绝,聚元气而促气机,调运中焦,畅通脾枢,使五脏气机内外通畅,升降有序,振阴而达阳,感通而交会,使机体阴阳气血平衡,而五脏安和,身体康健。 10:“治病必求于本”,振腹疗法采用振腹手法为主,以“补养并调和元气运动”为纲,辅以脏腑经络辨证取穴以调节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次序,“补其不足,损其有余,郁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降之,下者升之”,使气机升降出入重归于平衡协调。气机既调,气行则水行,气行则血行,气行则可解郁导滞,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亦随之或消之于内,或排出体外。如《丹溪心法》云,“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气血津液既顺,机体回复“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胸腹内藏有五脏六腑,具有保护脏器的作用。《灵枢·胀论》载:“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异名而同处………夫胸腹,脏腑之郭也。”清代医家张振黎的《厘正按摩要术》也称:“胸腹者,五脏六腑之宫域,阴阳气血之发源。”五脏六腑居处于胸腹:在上焦之心肺,得胸胁之固护以为尊,并通过经脉与腹中的小肠、大肠二腑相互表里络属;其余脏腑则以天枢为界,分属中下二焦。 11:振腹疗法立足于生命之形、气、神,着眼于气机变化,以振腹为基本之法,专注调节元气的生发、充养、输布及归藏等环节,以通为用,以平为期,最终达到调阴和阳、形神共治的目的。它通过对生命多层次的解读,以“形神相使”为基础,强调在“意、气、方”的推拿操作中,以意为先而气力随之自生的观点,同时以气一元论为基础,抓住生命运动的根本一一气机升降,践行振腹疗法“振阴达阳,以通为用,一法而统诸法,一通而诸病调于自意的理念。在理念上,振腹疗法推陈出新,抛却旧习随疾病而舞的被动,倾力践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中医核心理念于临床方寸之间,凝心守神,调气御形,以不变之振腹应临床万象之机变。 12:振腹疗法以“气一元论”为核心,上溯《内经》《难经》之保正、扶正的思想,中取李果《脾胃论》之思想,并结合黄元御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观点,以推拿手法来促进元气的充养与气机的升降。在具体操作上以神阙穴为中心的腹部振法为主,抓住元气的生成、充养、输布三大环节,调理元气的生发运行,取神阙穴位居中、下焦之间,具有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的功能,能够内走脏腑经络,使百脉和畅,毛窍通达,上至泥丸,下至涌泉。并据此结合命门学说、丹道理论提出了命门-丹田-脐系统。在治疗上以振腹系统手法为体,以辨证取穴施术为用,配合调理任督二脉、脏腑的俞穴和募穴及四肢相关经穴等方法,偕一点而调全身,使体用之间互相促进,以一法而统诸法,体现了中医学重元气、重胃气、重气化的思想。以培元气、调运化、畅气机为基本原则,调整元气的虚实盛衰并畅通其运行通路,从而恢复脏腑功能,治疗内、外、妇、男诸科疾病。 13: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外与体内有着密切联系。朱震亨的《丹溪心法》载:“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疾病发生时,其内部病变会通过外部证候表现出来,腹部是医者触及体内脏腑的重要部位,脏腑功能出现异常时,其阴阳气血虚实必在胸腹部表现出来,又腹部为元气归藏之所,通过腹部按摩,可以直接作用于元气,起到调整脏腑之阴阳气血虚实,继而起到“通腑泻浊,安和五脏”的功用。 14:振法之振者,《广雅·释话一》谓之“动也”。振同“震”。震为雷,震上震下,是同卦。《易经》云:“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东坡易传》云:“震者,阳德之先,震阴而达阳者也,故亨。震惊百里,言其及远也;不丧七鬯,言其和也;若震而不和,则必有僵仆陨坠者矣。”震卦两震相叠,其动反响巨大,震阴而达阳以致于和,从而消除沉闷之气,亨通畅达,而我们的振法也正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15传统振法的操作是以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强烈地做等长收缩为主,使手臂发出快速而强烈的振颤,并使之通过指端或掌心传递到机体,在治疗部位内产生舒松和温热感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但这种手法的操作特点是作用时间短、适用范围也很局限,而且这种手法对医者自身消耗大,很难持续操作,一般仅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法。为了解决这个振法问题,20世纪90年代,减福科教授创立了一种“松振法”,这是对振法的一种彻底变革,改变了之前肌肉强烈的静止性收缩,代之以放松前臂、自主震颤作用于治疗部位,这不但解决了振法不便持续操作的问题,而且还扩大了治疗范围,使医者更容易操作,后来就发展成为目前振腹疗法的主要手法。再经不断发展,运用不同的振源传达于治疗部位,演化成具有不同作用的肩振法、肘振法和腕振法。 16:震动对任何生物都有很强的刺激,不同生物的敏感性也不同,而震动有高频、中频、低频三种震动。人仅对低频震动敏感,对高、中频震动没有生物反应。我们手法中的振法,恰恰在低频震动范围内,因此,古人创出了振法,并运用到临床。前人振法操作时,主张前臂与手静止性用力而产生震动的振法。为此操作,医生甚感疲劳,故被同道们视为小手法,不被同道所采用。近代毕永升、戴俭国和臧福科,共同创立松振法(即上肢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将腕痉挛释放出来的振法)。我将松振法运用在腹部,称之为“振腹疗法” 17:在治疗中振腹的手法也要有变化,手指尖振一下、掌根振一下,轮换用力,对经络的刺激更明显;单用一个手指像发电报似的点按关元穴,能加大刺激。对于不同的病人,手法的力度、振动的频率也都有所不同。如果病人的身体能和医生的手法不由自主形成共振,效果最好。病人回到家,或者健康人自己在家睡前也可以点揉关元穴,能收到很好的保健效果。 18:神阙为神气出入之门户,劳宫为心包经之荥穴属火,也是道家的五心之一,我们的振腹疗法以手掌操作为主,医者一般用手以劳宫穴对神阙穴,掌根坎卦对关元穴进行操作。这就出现了人体中心、外周两大八卦的暗合,即医者的掌心八卦与患者的脐八卦相合的现象,操作时以掌心对神阙,不但具有温通之效应,还可以加强医患之间的心神交通。再通过我们的振法,振阴而达阳,推动元气经由三焦通达脏腑,从而布达于周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