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兼毫(行书、楷书作品) 长锋羊毫(草书作品) 墨:宣和宿墨(行书、草书作品)
红星墨汁(楷书作品) 纸:白宣(行书、草书作品) 粉蜡笺(楷书作品) 砚:古砖砚 创作环境:书房 在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征稿启事公布之前,我一直是以颜体小行书为主要基调进行练习和创作的,偶尔也用颜体或何绍基书风写写大字。3月21日凌晨,睡前刷朋友圈时我看到十二届国展征稿启事,里面说明可以投多种书体,朋友圈和书法群一下都炸开了锅!我将征稿启事看了一遍又一遍,开始思索我究竟拿什么投稿。
图1 谢海宾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入展作品 行书竭云涛中堂 规格 244cm×119cm 带着这个问题,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睡,于是起床写字,写了几个大字,心有杂念,也写不了了。随手翻了翻字帖,找到一本赵之谦尺牍,之前有想过写赵之谦,买了书后却一直没去写。突然头脑闪过一个念头,赵之谦的大字也很好啊!对,我就写大字,就用赵之谦的风格来写。带着这个兴奋劲,我开始临摹赵之谦的大字,不知不觉竟写到天亮。接下来,我几乎每天都在看赵之谦的字,不断地临摹。5月份的时候,我用赵之谦的大字抄了一首诗投了一个展览,也就二十几个字,入展了。这就更加肯定我用赵之谦大字投展的信心了。当然我觉得我还得在墨色上下功夫,这时候我觉得用宿墨写在白宣纸上应该效果会不错。6月11日深夜,我倒出宿墨,翻出了堆在角落八九年的八尺白宣,由于书桌的限制,我把宣纸裁成了长条,拿了本《李太白全集》看到释齐己的《读李白集》,觉得不错,先读了起来,然后展纸蘸墨书写,很快,半个小时不到就完成了。第二天起床,拍了照片,感觉还不错,就这样吧,就用这张(图1)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草书作品(图2),我还是用行书的形式和墨法,写的是苏东坡的词,词很熟悉,写了两张没写好。6月18日晚上,我放慢了书写节奏,又重写一遍,感觉还行。写楷书作品(图3),我在颜体的基调上,加了一些《好太王碑》的成分,写完楷书作品已是7月份了。因为都是八尺的长条,需要拼接托芯,我选择最简单的托芯方式,没做拼贴。最后简单地盖了印章,就寄走了。我觉得投大展需要大气象,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这么写的原因。当然,我的作品距离大气象还有一大截距离,作品也有好多方面需要提升和改进。十二届国展,是我学书历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起点,我还得继续努力!(原标题为“投大展需要大气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