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不知斋主:陈寅恪七律一首及其他

 lm70cc 2019-11-19

遠山之巔,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陈寅恪七律一首及其他

作者:知不知斋主

冬日偶翻《陈寅恪集·诗集》,读到一首七律,乃有感于民国大才子兼大汉奸黄浚(字秋岳)之才,词工藻美,情痛意深,录如下:

丁亥春日阅《花随人圣庵笔记》深赏其《游旸台山看杏花》诗因题一律

当年闻祸费疑猜,今日开编惜此才。

世乱佳人还作贼,劫终残帙幸余灰。

荒山久绝前游盛,断句犹牵后死哀。

见说旸台花又发,诗魂应悔不多来。

花随人圣庵,即黄秋岳给自己书斋取的斋名。以斋名称其主人,是古来文士习惯。《花随人圣庵笔记》,实为《花随人圣庵摭忆》,是黄秋岳撰写的有关清末民初名士胜流的轶事掌故,兼及北京的一些名胜。比如诗题中提及的“旸台山”就是北京西郊的凤凰岭阳台山,历来是北京春天赏花的胜地。《游旸台山看杏花》实际上是黄秋岳在《花随人圣庵摭忆》第二十一则中录的一首自作七律,文词也挺美,值得抄录于此一并欣赏:

旧京无梦不成尘,百里还寻浩浩春。

绝艳似怜前度意,繁枝犹待后游人。

山含午气千塍静,风坠高花一晌亲。【塍,畦】

欲上秀峰望山北,弱毫惭见壁碑新。

据寅恪先生挚友吴宓《吴宓日记》,寅恪先生极赏此诗颔联:“绝艳似怜前度意,繁枝犹待后游人。”感动之深,以至于专为它写了这首七律。

以上是背景,下面赏析寅恪先生这首七律。

此诗作于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时寅恪先生已返回清华园。首句“当年闻祸费疑猜,”指黄秋岳因通敌罪于1938年被国民政府枪决,为抗战首例汉奸案,当时很轰动,自然也有很多人不信,寅恪先生也在其中,故曰“费疑猜”。次句“今日开编惜此才。”“开编”,即指阅读《花随人圣庵摭忆》,“惜此才”者,才人惺惺相惜之意也。近二十年后(1965-1966年间),寅恪先生还在其《寒柳堂记梦未定稿》中重提此律,并云:“秋岳坐汉奸罪死,世皆曰可杀。然今日取其书观之,则援引广博,论断精确,近来谈清代掌故诸著作中,实称上品,未可因人废言也。”

颔联“世乱佳人还作贼,劫终残帙幸余灰。”上句之中,“佳人作贼”,极切极痛。既痛其沉沦,又哀其不幸。然而,推其不幸之源,仍在于“世乱”。唯愿永绝世乱,期能永绝此种无谓之不幸;下句则言《花随人圣庵摭忆》一书幸得免于战火,于抗战胜利后出版。此又才人之一幸,“作贼佳人”之一大幸也。

颈联“荒山久绝前游盛,断句犹牵后死哀。”上句写战后的旸台山荒凉了,游人也大不如前。下句的“断句”,即指寅恪先生激赏的黄秋岳那首七律的颔联“绝艳似怜前度意,繁枝犹待后游人。”斯人已逝,但留下的诗句仍活生生的感动着劫后余生之人。

尾联“见说旸台花又发,诗魂应悔不多来。”“诗魂”当然指黄秋岳的亡魂,旸台山年年花发,可惜前度刘郎再也回不来了,此时他是不是很后悔,当初没有多来几次呢?。收结极沉痛。

这首七律全从黄秋岳的一联“绝艳似怜前度意,繁枝犹待后游人”生发而来,那么,究竟这一联哪一点触动了寅恪先生的哪根心弦呢?再据《吴宓日记》:

“‘绝艳’指少数特殊天才,多情多感,而性皆保守,怀古笃旧,故特对前度之客留情;‘繁枝’则是多数普通庸俗之人,但知随时顺势,求生谋利,国家社会文化道德虽经千变万化,彼皆毫无顾恋,准备在新时代新习俗中,祈求滔滔过往之千百游客观众之来折取施恩而已。”

吴宓的解读是,陈寅恪和他一样,是个“性皆保守,怀古笃旧”之人,这里的“旧”,也即下文的“国家社会文化道德”之旧,也就是传统。这一类人,在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摧枯拉朽的民国时代,是处于边缘的少数,因而时有孤寂、苍凉之感。这个意思,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说得更精彩、醒目:

“纵览史乘,凡士大夫之转移升降,往往与道德标准及社会风习之变迁有关。当其新旧蜕嬗之间际,常呈一纷纭综错之情态,即新道德标准与旧道德标准,新社会风习与旧社会风习并存杂用。各是其是,而互非其非也。斯诚亦事实之无可如何者。虽然,值此道德标准社会风习纷乱变易之时,此转移升降之士大夫阶级之人,又有贤不肖拙巧之分别,而其贤者拙者,常感受痛苦,终于消灭而后已。其不肖者巧者,则多享受欢乐,往往富贵荣显,身泰名遂。其故何也?由于善利用或不善利用此两种以上不同之标准及习俗,以应付此环境而已。”

陈先生即是在社会大变迁之中的不善利用、“以应付环境”之“贤者拙者”,他以文化遗民自任,胡适先生称他为“遗少”,余英时先生称他为“文化遗民”。他对民国不很认同,视三民主义为“桎梏”。进入红朝,则更有“无端更度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之感。如其不信,请看他作于1953年的两首绝句:

甲午岭南春暮忆燕京崇效寺牡丹及青松红杏卷子有作:

回首燕都掌故花,花开花落隔天涯。天涯不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抵死赊。(改宋人语)

红杏青松画已陈,兴亡遗恨尚如新。山河又送春归去,肠断看花旧日人。

“天涯不是无归意,争耐归期抵死赊。”回不去了,一切都已回不去了。这比六年前他作的这首七律,又沉重百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