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升经理后手忙脚乱?三大策略,让你从员工思维进化为领导思维

 古怪3 2019-11-20

《哈佛商业评论》和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调查研究表明,一个领导者在18.2年的职业生涯中平均会遇到4.1次晋升、不同职能部门之间转岗1.8、跳槽到新公司3.5次、业务单位间转岗1.9次、更换工作地点2.2次。加起来的话,每一位领导者要经历13.5次角色转变,每1.3年就有一次转变发生。

李沈是互联网行业的一名资深技术人员,大家谈到他时都赞不绝口。代码简洁易懂,从来不会故弄玄虚的用一些酷炫的算法,但是效率却是惊人的好。

不仅懂软件,硬件知识也很过硬。在软硬件联调环节,总是能很快的界定出问题的方向,知道应该是从软件侧入手,还是硬件设计出了问题。

3个月前,部门经理跳槽走了,考虑到李沈在软硬件方面的技术功底,公司决定升他为部门经理。他决定抓住这个机会,走上管理岗。

但是上任以来,他越来越焦虑,每天开不完的会,做不完的决定。客户、供应商、研发、生产等

所有的部门都需要他作为枢纽,推动大家一起往前走。

之前作为技术小组长,他只需要关心自己手上项目的开发进展跟疑难问题攻坚。习惯关注细节的他,如今要统筹整个部门运转,感觉自己每天都晕晕乎乎的。

在稀里糊涂的过了两个多月后, 出现了一次重大事故,导致生产线停产了一天。部门领导还算宽容,虽然很失望,但是安慰他让他不要太放在心上。

一直顺风顺水的他,觉得没脸呆在公司,主动离职了。

被提升为领导,对一个人来说既是宝贵的机会,但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挑战:对新岗位需求的错误理解,或是缺乏适应新岗位的技能和灵活性,都可能造成严重的纰漏。

《创始人》一书的作者在访谈了1300多位资深人力资源领导者后,统计出有90%的人认为,新管理者在最初几个月的成功与否,基本决定了在这一岗位上的最终成败。

01

原本是机会,现在是危机:3个角色转变期的陷阱

得到升职后,我们的目标就是快速转变自己的角色,承担起自己的职责,从一个价值消耗者变为一个价值创造者。但是在角色转换期间,我们往往会掉入以下几个陷阱,把成功的“垫脚石”变成了失败的“加速器”。

陷阱一:固守自己所擅长的事情

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公司就是因为我们的能力和成绩才提拨我们,那么公司肯定是希望我们延续之前的表现。

这种想法会让我们固守之前所擅长的事情,继续采用之前的工作策略和擅长的工作方式,以期待获得更大的成功。但是升职到了新的岗位后,我们的工作职责、侧重点、关键把控点都变了。新的岗位对我们的能力有新的要求。

李沈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到了新的岗位后,依然太过于关注技术细节,不知道自己需要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统领整个部门。

陷阱二:无法摆脱自己的“明星光环”

能够被公司赏识提升为领导者,必然都是在自己岗位上有突出贡献的员工,也就是明星员工。很多明星员工成为经理之后的一个陷阱,就是他们的明星光环。

他们无法完成从独狼到领头羊的角色转变,仍沿用员工时代“只讲求个人效率”的思维方式,没能完成从“做事”到“带人”的角色转变。

摆脱明星光环,就是要清楚成为领导者后,我们的工作成果取决于团队成果,而非个人贡献。

陷阱三:深受“必须行动”思维所害

“新官上任三把火”,我们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岗位时,总想着能革新变旧,开创属于自己的局面,给组织带来新气象,树立自己的威信。

这个时候我们容易受“必须行动”的思维所害,想要快速的在组织身上打上自己的烙印,特别是那些“空降兵”。他们想要把原领域的成功经验迁移到新领域中,在接手整个组织前,对于如何对现有的组织“大动干戈”,他们心中已经有了“正确的答案”。

但是他们从来都没有问过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个团队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一切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一家公司能够走到今天,即使捉襟见肘,也能持续不断地生产产品,原因是什么?它为什么还能够生存下去?

02

三大策略教你完美绕开陷阱,保障角色转换期的成功

当我们新晋为领导后,我们的一切管理行为都会被放大在显微镜下,我们周围的人会带着一种审视的目光,来观察我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以为作为一个领导者我们到底代表着怎样的利益和要求。

而他们对我们的管理能力一旦下了定论,将很难改变,所以我们要避免掉入上述陷阱中,保障早期成功。

策略一:避开能力陷阱、平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埃米尼亚·伊贝拉在《能力陷阱》一书中指出:我们很乐于去做那些我们擅长的事,于是就会一直去做,最终就使得我们会一直擅长那些事。做得越多,就越擅长,越擅长就越愿意去做。这样的一个循环能让我们在这方面获得更多的经验。而它就像是毒品一样,我们被它深深吸引,因为我们的快乐和自信都来源于它。它还会让我们产生误区,让我们相信我们擅长的事就是最有价值的且最重要的事,所以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做。

新晋为领导者后,我们一定要当心自己的优势,因为它很可能成为我们在新工作中最大的阻力,也就是陷入能力陷阱中。

我们之所以会陷入能力陷阱,是因为我们都喜欢呆在舒适区内,做自己擅长的事,而不是应该做的事。

每一次晋升,都上了一个台阶,纳入我们职责范围内的事务会增多,要应对的事务的复杂性和模糊性都会增加,我们离事务的具体实现细节也越来越远。

所以我们要完成从专才到通才的转换,平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①通过工作流程图理解组织架构,重新定义自己的工作。

平衡广度的第一步就是要重新定义自己的工作,确认自己的职责范围和所需要扮演的角色。我们可以通过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理解我们的组织架构、人员结构和我们要参与的环节点。

比如李沈的公司是一家互联网设备供应商,就能得到以下产品生命周期图:

晋升经理后手忙脚乱?三大策略,让你从员工思维进化为领导思维

行业领域不同,实际情况不同,但是我们肯定能找到一种方式,来理解并确定自己工作的广度。

②留意自己的工作习惯,评估自己的问题偏好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问题偏好,也就是更愿意处理什么样的事情,对哪个领域是事务更感兴趣。在工作中,我们要关注自己的这些问题偏好,对于存在厌烦心理,但是又在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要多加留意。

策略二:跳脱员工思维,打造自己的团队

在管理的圈子里,有一个段子说:在很多企业里,部门经理干着部门主管的事,部门主管干着员工应该干的事,员工没有事情干。

这个说明当我们得到晋升为领导后,没有跳脱员工思维,依然只注重个人努力

但是领导思维讲求团队作战,《3%的习惯》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就算你没有负责实际的工作,公司也不太会提出异议,只要你领导的团队干出漂亮的成绩就够了。

新晋领导后,我们要打造自己的团队,建立一个架构,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劲往一处使。

①考察并评估团队成员

  • 能力。这个员工是否拥有完成这份工作的技术能力和经验
  • 判断力。这个员工是否具有良好的判断力,特别是在压力下或者面为了更大的利益需要作出牺牲时
  • 能量。这个员工是为这项工作注入了正能量,还是处于精疲力尽或自由闲散的状态
  • 专注度。这个员工能否设定优先工作,还是说容易在各个方向上分散精力
  • 关系。这个员工能与其它团队成员和睦相处、支持集体的决策还是难以共处
  • 信任。你能否信任这个员,相信他会履行承诺

②对团队成员进行归类

  • 发展为后备人员。这个员在当前岗位表现优异
  • 保持并发展。这个员工需要发展
  • 保持位置。这个员工在当前岗位表现良好
  • 换至另一位置。这个员工是一个强有力的执行者,但目前岗位不能充分发挥他的技能和个人素质
  • 替换。这一员应该被体会
  • 留待观察。这个员工的情况依然存疑

美国第6任总统约翰·昆西说过:如果你能激励他人追逐梦想,学习更多,实践更多,并取得更多成绩,你就是一位好的领导者。

策略三:加速学习,让自己对现状有一个系统性的掌握

在角色转变早期,我们不可避免的会感受自己像是在尝试从消防水管里喝水,需要吸收的内容太多了,不知道关注哪里才好。

或者我们会过于关注业务的技术方面,比如产品、客户、技术等,而欠缺了对文化和政治的重要学习。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对组织现状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认知:

  • 技术领域,我们要熟练市场和技术,掌握公司的流程和系统
  • 人际领域,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上司、同事和直接下属,还要注重横向关系,也就是跟自己利益相关的平级领导
  • 文化领域,我们要完成从执行者到领导者的转换,必须了解公司的规范、价值和行为期望
  • 政治领域,我们必须了解“影子组织”,也就是在正式组织结构的阴影下存在的一套非正式流程和同盟关系。影子组织会强烈的影响工作完成的方式

当我们对现状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后,再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我们的理想抱负,树立自己的威信。

结语:

职位晋升是对我们多年工作成果的奖励,我们要把握好这次机会,将自己的职业生涯推到更高的一个台阶。但是对于新晋领导,我们会遇到固守自己擅长的事、无法摆脱自己的明星光环和想要急切行动这三大陷阱。我们可以通过平衡自己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打造自己的团队和加速学习这三大策略来逐个化解。

晋升经理后手忙脚乱?三大策略,让你从员工思维进化为领导思维

最后,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学习委猿,多年职场高管经历。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有启发,可以关注我一下,这样,我们可以相遇在新的文章中互相沟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