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人名不见传,这首禅诗却深蕴禅理,读完身心舒畅

 gs老张 2019-11-20

每天我们都要与很多人打交道,也要处理很多事,有时得心应手,有时诸事不顺。于是心情也像大海上的一叶扁舟,随着风浪和波涛而起伏不定。佛语说,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达摩也曾说,“安心无为,形随运转。”当内心被尘世的各种俗事所羁绊,便仿佛蒙上了很多灰尘,于是心火炽烈,也让身体被牵累得疲惫不堪。下面介绍的诗人名不见传,这首禅诗却深蕴禅理,读完身心舒畅。

次韵曾端伯晚过青山

宋代:李牧

怪底尘劳破,青山在眼中。

竹桥低跨水,林磬小鸣风。

半岭暮云碧,一村霜叶红。

禅枝栖众鸟,回首意无穷。

禅宗认为佛性人皆有之,只是被蒙蔽而已,有朝一日,突然省悟,即可成佛。由于禅宗的这种主旨和不甚讲究修行的缘故,深受封建士大夫的喜爱,因此流传极广。李牧是宋代诗人,具体的情况无从考察。宋代时禅宗已经非常盛行,王安石、苏轼等都受到过影响,其他士大夫也以接近其为荣耀。李牧虽然是儒家子弟,但仕途困顿,必然也希望另寻出路,于是禅宗便给了他暂时的寄托。

这首诗是酬答之作,同时也是作者游访之后的感悟。首联描绘青山美景,抒发了尘世烦恼破除的顿悟境界,“怪底尘劳破,青山在眼中。”诗人用 “怪底”二字,描述那些时常缠绕在心头的烦恼,在刹那间竟然消失殆尽,仿佛束缚身心的牢网被挣破,原来诗人觉得一片青山在眼中生了根。其实作者心中本已有佛性,再被客观美景触动,心中蒙蔽之物就被扫除,于是便悟到了真谛。

接下来依然描景如画,“竹桥低跨水,林磬小鸣风。”溪水潺湲、竹桥古朴,诗人悠闲地从桥面走过,缓缓来到对岸。和风轻拂、清音泠泠,仿佛禅寺中激越的击磬声,又如宝塔飞檐上清脆的风铃声。诗人描写细致,好像一幅工笔的山水画,心中烦也充满了怡悦和意趣。

颈联也描绘出一幅绝好的山水美景,“半岭暮云碧,一村霜叶红。”这迷人的秋日暮景,触动了诗人,使其省悟,挣脱尘劳。“暮云碧、霜叶红”,两种秾丽的色调对比强烈,而且互相渗透和晕染,分不清彼此界限。宁静和谐、一尘不染的图画中,也蕴含着深刻的禅意,诗人心境平和,绝无半点喧嚣和尘埃,如流水般清澈透亮,早先耿耿于怀的尘世纠葛已顿然消失,身心都已融入禅境之中。

尾联抒发自己对禅理的感悟,“禅枝栖众鸟,回首意无穷。”作者随缘任运,心中有佛,不拘泥于形式。诗人看到栖息的众鸟,便感慨于那些热衷于佛事的信徒,他们如鸟儿一般栖息在 “禅”的枝桠上,而并不在乎是否领悟了深蕴的禅理,其实也正为自己的禅悟而自喜。走在暮色苍茫、秋意正浓的旅途上,诗人“回首意无穷”,禅意也完全寓于一片秋景之中,诗人虽不著一个禅字,却尽得妙悟。

纵观这首禅诗,只有短短的40个字,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禅宗思想,符合禅宗不著文字、只可意会的传统,也宣扬了佛心本有、随缘任运的宗旨,不愧为一首难得的佳作。尤其中间两联的写景,作者将竹桥、清水、林磬、鸣风等意象组合在一起,然后又描绘出暮色中碧绿的山野、晚秋时村里的红叶,画面静美、色彩缤纷,诗人也陶醉于眼前美景,忘记烦忧,尽享禅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