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握好调研的度

 骑火一川 2019-11-20
2018-09-15
来源:
吉林日报
作者:
胡文彬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正如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写道的那样:“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开展调查研究也是如此,只有把准调研之“度”,真调实研、成竹在胸,方能收到顺人心、暖人心、聚人心的成效。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毛泽东同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有蠢人才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但不容忽视的是,时下少数党员干部,习惯虚调研、浅调研、伪调研,出行路线“安排好的”,谈话对象“挑选好的”,具体内容“准备好的”,如此装腔作势的“假调研”,既不利于掌握真实情况,还会带来形式主义的苦果。让调查研究搭天线、接地气、有温度,必须摒弃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作秀心态,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注重在准度、深度、力度上下功夫。

选择课题有准度。调查研究归根结底是要解决问题,如果出发前方向不正,就会糊涂神逛糊涂庙,兜不出实情、找不准病根。调研党建,需听党员之声;调研扶贫,要听穷人之诉;调研农村,当听农民之语。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调研时漫不经心、无精打采,东一榔头、西一棒棰,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标不清晰、任务不具体。带着预定的主题去调研,统筹布局精准跟进,才能跳出“无头苍蝇”乱飞乱撞的怪象,真正走出机关、走进基层、走近群众,不看“盆景”看“实景”,不看“表演”看“实情”,不听“套话”听“实话”,详细掌握科学决策需要的第一手资料。

分析命题有深度。事出必有因,有因必有果,问题不会凭空而生、空穴来风。厘清问题来龙去脉,把脉问诊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以目而视,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视,得形之微者也。”收集上来的原始数据,要分门别类梳理登记,逐条逐项排序造册。要站在事业的高度分析问题,站在组织的角度研究问题,站在群众的尺度看待问题,在繁绪中厘清思路、在杂乱中摸索规律、在个性中提取共性,不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自外而内、由表及里、从浅入深地全面分析,挖掘真实情况的中心、实质和内涵,摸准影响和制约发展的症结根源。

破解问题有力度。千调研,万调研,解决问题才是真调研。问题还是原地踏步、涛声依旧,调研报告写得再厚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因病施治、对症下药是破解问题的不二法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带来的结局就会雪上加霜、变本加厉。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要坚持向人民拜师学艺,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用好党的群众路线这个“传家宝”。要聚焦问题不走神、对准问题不跑偏、揪住问题不松手,顺势而为、解剖麻雀、见招拆招,让调而有研、研而有术、术而有果蔚然成风,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绩打开调研对象的心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