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杀青和汗青什么意思?简、牍、版各指何物?

 为什么73 2019-11-20

   本  期  导  读    

消失的楼兰古国能带给我们什么?汗青、简牍、尺牍各指何物?……每一个喜欢传统文化的人,都善于发现历史、文学、艺术中的趣味。点开音频边听边看,深入其中,长养精神。

百帖百讲:楼兰古国与楼兰汉简 来自正安聚友会 00:00 12:32

▲点击收听《百听百讲-第10讲》,以下为文字稿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从军行》。这首诗里面提到了一个神秘地名——楼兰。

对于很多年轻的朋友,尤其是爱好汽车的人们,肯定会想到日产的一款suv楼兰。而对于爱好传统文化的朋友,第一个会想到的一定是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西域古国,楼兰。

楼兰,现在已是西域古城遗迹。最早见于《史记》,地处我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曾经的楼兰国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汉武帝时期,中原和西域开始了交往,使者、商贾往来,都会经过楼兰。元封三年,汉武帝派兵讨伐楼兰,与此同时楼兰又遭到了匈奴的攻击,情急之下,楼兰国王只好向两个强大的异帮都俯首称臣。

后来汉昭帝派遣付介子到楼兰,刺杀当时的楼兰王安归,并立尉屠耆为王,改国名为鄯善,迁都扜泥城。

随后汉政府经常命吏卒在楼兰城屯田。玉门关至楼兰,沿途设置了烽燧亭障。魏晋及前凉时期,楼兰城成为西域长史治所。

前面我们提到了唐诗,其实历朝历代很多诗句中,都有提到楼兰这个地方。但是诗人们也只是引用和借喻,因为到了唐朝的时候,楼兰古国已然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不见了踪影。

相传,公元400年,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取经时,曾经到过楼兰。他在《佛国记》中这样描述自己在楼兰的所见:「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后来,随着高昌的崛起,楼兰的战略地位逐渐消失,慢慢的,楼兰被彻底遗弃了。这座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也就没有了人迹,掩埋在厚厚的黄沙之中,无声无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楼兰消失的原因,至今都是个迷。

有人说,楼兰消失于战争,有人说,楼兰衰败于缺水。也有人说,楼兰被瘟疫打败了。还有人说,楼兰是被外来昆虫物种入侵,因为没有天敌,这个物种大肆泛滥,人们最终弃城而去。

不管楼兰经历了怎样的事情,它的消亡也掩盖不了黄沙下的历史文化价值。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探险队发现了楼兰古城,随着赫定的发掘,逐渐掀开了楼兰古国神秘的面纱。

在楼兰遗迹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中,要数121枚汉代木简和36块残纸文书的学术研究价值最高。后来,英国人斯坦因在古城遗址又发现了汉代木简19枚。日本的橘瑞超获得汉代纸文书45件,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李柏文书」。

1930年和1933年,我国考古专家黄文弼两次进入罗布泊,在楼兰古城遗址发掘出土70余枚汉代木简,其中4枚有明确纪年,确定了著名的土垠为西汉时期的遗址。1980年,新疆组成楼兰考古队,发掘出土汉代木简63枚。这些木简是魏晋时期楼兰驻军的公私文书,内容主要为释官、释地、簿书、名籍、屯戍、廪给、器物、买卖及杂释等。

楼兰汉代木简、残纸文书先后有五批出土,历时一个世纪。其中除了数量较少的第五批外,其余各批都分散在海外,这为我国研究这些简牍,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简牍具体始于何时已不可考证,但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简牍就已经大量使用。秦汉时期,简牍更是最主要的文字载体。

单独一片木或竹叫做简,若干个细木条或竹片编连而成的叫策。由于材料的不同,不管用木条还是竹片制成的通称为竹木简。

竹木简,就是把竹或木加工削成长条形,再将写字的一面打磨光滑;如果是竹子的,还要用火将竹子烤干防蛀,「杀」去竹青,烤出「汗」珠,故称「杀青」或「汗青」。

从简的长度来看,一般的简片长约23厘米,而宽多为1厘米左右。汉代日常竹简大多规定用1尺长的简片,这也是「尺牍」这个概念的由来。官府所用文书简长为2尺,用于书写儒家经典的约为2尺4寸,而用于书写法律法规条文的长简可达3尺。

而牍,多为木质,与简不同之处是加宽了好多倍,有的宽到6厘米左右,个别的达到了15厘米以上,呈长方形,故又叫做「方」或「版」。牍多用来书写契约、医方、历谱、通行证、书信等。

所以我们常说简牍,其实简和牍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魏晋之际,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它上承汉末隶书成熟阶段,进而达到顶峰;下启由隶书蜕变产生的草、行、楷今体书写系统。

楼兰木简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如「居卢訾仓以邮行」木简,采用隶书字体,笔画工整严谨,结构扁而阔;「都护军侯」木简,文字书写自如,表现出章草之风,是新疆汉代木简章草的代表作。

魏晋文书的书写载体,正值我国由简牍向纸质过渡的交替时期。西汉时,人们已经能够造纸,到了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但纸张还未广泛使用。当时文字的载体主要有石头、丝绸和竹木,其中木材最为廉价,所以两汉时期竹木的简牍最为多见。

到了曹魏时期,造纸技术和数量的不断提高,木简文书逐渐减少。到前凉时期,纸质的文书渐渐的替代了木简文书。(本集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