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崇焕提出的“五年平辽”真的能实现吗?看看两年间他都做了什么

 功名何缺屠狗辈 2019-11-20

导语:

春风十里五羊城,

拾翠洲前绿草生。

君若来时须并马,

一樽同去听流莺。

天启七年七月, 44岁的袁崇焕时隔十年之后重新回到了广东,十年前离家赴京赶考,次年高中进士,之后毛遂自荐前往辽东,短短六年间从七品知县到辽东巡抚,两次宁远大捷,证明了袁崇焕并非浪得虚名。

十年间,袁崇焕兄长、堂兄、叔父、父亲先后去世,他多次向朝廷请求回家丁忧,但都被朝廷驳回,这一次他终于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家乡。

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到回到家乡的袁崇焕游山水、会亲朋,难得悠闲。

袁崇焕雕像

但此时的大明朝廷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天启七年八月,天启帝朱由校驾崩,遗诏五弟朱由检继位,即崇祯帝。

崇祯即位三个月后开始整治阉党,同时下诏重新启用袁崇焕,此时距离袁崇焕离开宁远不到半年的时间。

为何朝廷如此重视袁崇焕?

或许从兵部左侍郎吕纯如的奏折中可一窥究竟:

旧辽抚袁崇焕吊孝建祠二案,即爱袁崇焕者岂能为之讳?而臣持议必欲朝廷用袁崇焕者只认定不怕死、不爱钱、曾经打过十字耳,强敌压境人方疾呼而望援兵,而袁崇焕乃置母妻于军中纸上甲兵人人可自命也,而实实从矢石锋刃中练其胆气而伎俩较实。此臣所以谓始终可用也。”

吕纯如认为袁崇焕不怕死、不爱钱、曾经打败过后金,所以认定袁崇焕是守辽的不二人选。

这其实也是朝中大多数人的意见,包括崇祯自己。

袁崇焕提出的“五年平辽”真的能实现吗?看看两年间他都做了什么

崇祯剧照

于是,崇祯元年四月,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军务。

袁崇焕的官职中兵部尚书是加衔,右副都御史是虚衔,只有督师是实职,管辖蓟州、辽东、登州、莱州、天津军务,可以说是明朝主管辽东事务的最高长官,但实际上蓟州、登莱、天津都另有巡抚专责,袁崇焕实际上仅管辖山海关以外的军政事务。

但正是这个“督师”的官衔在后来的“己巳之变”中为袁崇焕带来致命的麻烦。


崇祯元年七月十四日,崇祯在紫禁城平台召见蓟辽督师袁崇焕,这就是著名的“平台召对”,正是在这次召对中袁崇焕对崇祯提出了“五年复辽”的方针。

“五年复辽”的计划在后世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好事者认为正是袁崇焕在这次召见中对崇祯画下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大饼,而短短不到两年间后金就长驱直入打到京师城下,巨大的落差让崇祯恼怒进而杀了袁崇焕。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是不是画大饼不是看说了什么而是做了什么。

当然,我们也要先看看袁崇焕是怎么“画大饼”的。

《崇祯长编》记载:

“崇焕锐然以五年复辽成功自许,慷慨请兵械、转饷,凡吏部用人、兵部指挥、户部措饷、言路持论,俱与边臣想呼应,始可成功。”

也就是说袁崇焕希望他的五年复辽计划能得到吏部、户部、兵部、工部在用人、军饷、兵器等方面的支持。

而崇祯是如何表示的呢?崇祯当即“饬四部臣至,如其言。”也就是说崇祯对其言听计从,当即让吏、户、兵、工四部大臣鼎力支持。

得到崇祯和四部大臣的支持后,袁崇焕开始表述自己的复辽大计

“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之说。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

这段话让后人认为是袁崇焕在说空话、大话,是为了安抚崇祯,果真如此吗?

有人举出例子来,《明史·袁崇焕传》记载崇祯问完话之后退下休息,给事中许誉卿问起袁崇焕的复辽计划,袁崇焕答道:“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

袁崇焕提出的“五年平辽”真的能实现吗?看看两年间他都做了什么

袁崇焕

正是这句话让人抓住把柄作为袁崇焕空口而谈的证据,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袁崇焕心中实际上早已对如何复辽有了全盘打算。

这从他担任蓟辽督师短短不到两年所做的事可以看出来。

袁崇焕的复辽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二、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三、拉拢蒙古引为外援;四、禁海

是的,袁崇焕的“复辽”计划总结起来就这四条。

五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四条方略中真正实施起来的也就第一条,另外三条都遇到了莫大的阻碍,尤其是第四条争议最大。

下面,我们逐一来分析这四条计划。

一、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

以辽人守辽土是袁崇焕一贯的主张,早在天启三年孙承宗以大学士身份督师蓟辽的时候提出此主张之后,包括袁崇焕以及经略高第等都是此主张的坚定支持者。

自有辽事以来,朝廷就不断从九边重镇抽调精兵赴辽支援,但这些所谓的“精兵”实际战绩令人堪忧,因此孙承宗、袁崇焕等人认为要想守住辽东,不能依靠各地的援军,而要倚重辽东本地人,只有本地人才会用命。

就在袁崇焕将要赴辽之前,宁远城的一场兵变正好印证了袁崇焕的看法。崇祯元年,宁远十三营士兵因朝廷拖欠军饷四个月而哗变,哗变的士兵抓了巡抚毕自肃和总兵朱梅,而这次哗变的士兵主要是来自四川、湖广等地的援军。

袁崇焕抵达辽东之后妥善处置了此次兵变,但这无疑使得袁崇焕更加坚定了以辽人守辽土的主张。

坚定了主张之后,袁崇焕开始着手布置辽东的防御计划。

袁崇焕提出的“五年平辽”真的能实现吗?看看两年间他都做了什么

袁崇焕

第一步就是合宁远、锦州为一镇。从孙承宗主辽之时就已构建完善宁锦防线为重点,所以袁崇焕单骑赴辽处理完宁远兵变之后的第一件事就合并宁锦。当时广宁已失,锦州已是前线,宁远位于山海关与锦州中间,宁锦合并为一镇之后,方便从中调度、呼应。

第二步清理兵员。十一月,袁崇焕开始着手清点辽东兵力,共清理出兵员13万,马、骡23000头,淘汰掉老弱残之后,剩余兵员11万,被淘汰掉的士兵被安排去屯田。

第三步整编练军。这是袁崇焕任蓟辽督师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崇祯元年十月:

“督师袁崇焕令总兵祖大寿查炒五大营与虎之八大营零部有存者收置锦州口外边堡”。

其中,“炒”为炒花,虎为“虎墩兔汗”即林丹汗,也就是说袁崇焕令祖大寿到关外收拢散落下的炒花及林丹汗的部众,将其收为己用。正是有了这些蒙古兵丁的加入才造就了日后明末第一精兵“关宁铁骑”!

到十二月,袁崇焕已将辽东兵力整编完毕,其中关外71000余人,关内40200余人,共编成骑兵十五营,步兵、车兵、水兵各三营。

从清理兵员到整编练军,袁崇焕一直贯彻的都是以辽东本地人加上蒙古夷兵为主,同时特别注意招降散叛的降兵,并提到“往时有降丁营战力为最”。

最后一步整饬、修建堡垒。这是早在孙承宗督师时就定下的方略。孙承宗与袁崇焕在宁锦一带建造了大量的堡垒,构成了宁锦防线,袁崇焕上任督师之后依然延续这一计划在锦州一带建了大量堡垒,这些堡垒的作用不仅可以巩固防线,还可以保护屯田的安全。

以辽土养辽人,即用屯田的方式来保证辽东的粮草供应。屯田也是袁崇焕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辽东的军饷、粮草绝大部分依赖内陆运输,走海路损耗太大,因此袁崇焕提出在辽西走廊实行屯田,以降低对海运的依赖。

二、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

袁崇焕作为主持辽东军务的最高官员、帅臣,当然要全盘考虑,无论是战、是守、还是和,都是帅臣根据时移事易做出的不同判断。

当辽东将士兵甲不修、粮草不济时当然不能急于求战,否则会步萨尔浒之败后尘,此时当守或和。

当辽东兵马齐备、粮草充足、国库丰盈自然要主动进攻。

所以,战、守、和都是一个主帅应该考虑的,而不是像某些人所想的一味的进攻或一味的防守。

袁崇焕与皇太极都是出色的战略家,所以不谋而和的都想到了议和。

皇太极画像

早在袁崇焕担任辽东巡抚时就想过以议和之名探听后金虚实,此时努尔哈赤刚死,袁崇焕以吊丧名义派人前往沈阳名为议和是为探查敌情。

但皇太极识破了袁崇焕的意图,将计就计接纳了袁的使者。从皇太极的角度来看,努尔哈赤刚死,自己地位不稳,也需要与明朝缓和关系,故而以议和来稳住明朝。

但皇太极与袁崇焕的处境不同,袁崇焕并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所以这次议和引起朝中大臣们的攻击。

崇祯二年六月,袁崇焕故技重施私下与皇太极议和,双方有书信来往,这成为日后袁崇焕被定罪的重要依据。

袁崇焕是一个成熟的战略家、军事家,但却是一个幼稚的政治家。手握十几万大军的封疆大吏私下与敌方议和,我想只要脑子稍微正常点就不会做出这种傻事来。

所以,与后金议和并没有错,错在不经请示。

三、拉拢蒙古引为外援

前面说过,袁崇焕与皇太极都是出色的战略家,皇太极攻宁远不下,转变了战略重点。

“如伐大树,须先从两旁斫削,则大树自扑”。

明朝就是那棵大树,“两旁”自然指得是蒙古与朝鲜。此后的十几年中皇太极可谓是严格的贯彻了这一战略方针,先灭蒙古,后灭朝鲜,等到李自成打下京师,不费吹灰之力拿下山海关,进而战领北京城。

皇太极想到了这一点,袁崇焕也想到了。从天启七年七月袁崇焕去职到崇祯七年重新赴辽,短短一年时间内,辽东关外形势已大变。与林丹汗关系较近的奈曼、敖汉两部已投奔后金,林丹汗无奈发起西征。

明朝方面朱由检继位,对蒙古各部“尽革其赏”,惹怒林大汗率大军围攻大同镇。

袁崇焕提出的“五年平辽”真的能实现吗?看看两年间他都做了什么

林丹汗

这些都发生在袁崇焕离京的一年内,同年七月,就在崇祯召对袁崇焕不久,袁崇焕举荐原宣大总督王象乾招抚蒙古。

袁崇焕想要恢复对蒙古各部的赏赐以取得蒙古的支持,但年轻的崇祯并不同意,而是采纳了王象乾的建议采取以夷制夷的方针,最终林丹汗与明朝彻底反目成仇,双方结盟瓦解。

但袁崇焕并没有放弃拉拢蒙古的想法,赴任辽东之后,马上命祖大寿前往广宁故地招揽炒花、林丹汗旧部,并将其编入关宁铁骑。

袁崇焕拉拢蒙古的另一举措就是崇祯二年高台堡售粮了,这也成为了日后袁崇焕被定罪的原由之一。

四、禁海

这就是袁崇焕至今最大的争议点了,斩毛文龙,由于争议太大,这里就不赘述了,但有一点毛文龙占据东江之后确实一直保持与后金贸易往来,这方面的资料已得到明朝、后金、朝鲜三方面的史料论证。

结语

袁崇焕于崇祯元年七月赴辽,次年十一月后金穿越蒙古高原长驱直入京畿腹地,袁崇焕率关宁军入关勤王,十二月一日被捕入狱,至此结束了一年半的督师生涯。

纵观袁崇焕在辽东的所作所为可以十分清楚看出他是有着清晰的计划与步骤,无论五年复辽计划能不能实现,至少他都在严格的贯彻着自己的主张,即使有时候主张并没有得到朝廷大部分人的理解与同意。

袁崇焕是个悲剧人物,这与他的性格也有关系,我之前在袁崇焕的悲剧:政治上的不成熟与不理智酿成了最终的悲剧这篇文章中已有过论述。

正是由于其性格上的缺陷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不过,我们已经知道了“五年复辽”的计划并不是他对崇祯许下的大话。


参考文献:

1.《崇祯长编》

2.《明史·袁崇焕传》

3.《今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