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具特色的中医音乐治疗理论和方法

 天高地阔风清云淡 2019-11-20

   中国音乐治疗学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在国际上异军突起,独树一帜,中医音乐疗法功不可没。上述各种音乐治疗学的专著和论文中,大多数专家学者都肯定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中有关音乐治疗的思想和方法,认为这是具有文献价值、实用价值的极其宝贵的遗产。很多学者专家在开拓我国音乐治疗学的过程中,在现代音乐治疗学的学科框架上,合理地结合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创造了不少新的音乐治疗内容,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的学术体系,扩大了音乐治疗研究的视野。在1996年第七届世界音乐治疗学术大会上,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作为中国代表登上主席台,大会主席就是以“世界上以传统医学理论研究音乐治疗学的专家”向70多个国家代表作介绍的(见刘鸿泽著《中华医魂――新中国中医药对外交流纪实》第一章第十节“把中医音乐疗法推上世界舞台的青年中医王旭东”,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出版)。

  通过现有资料,笔者总结出中国学者对世界音乐治疗学的贡献,亦即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内容:

  (一)在理论上,注重音乐的物理治疗作用,强调音乐声波的生理效应,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以心理学为主的理论体系。

  在中医音乐治疗思想中,强调心理与生理的共同作用,也就是说注重“身、心双修”。在音乐对心理的调节方面,中国的七情理论认为:情志的失调可以通过“相生、相克”来获得平衡,例如,过度压抑的病态,可以用“怒”来平衡,通常采用激昂、悲愤的旋律,强大而带震憾性的音量,帮助患者宣泄郁闷的心志。然后再用轻松、流畅的音乐来放松患者精神。这在中医理论中分别称为“怒胜思”、“喜生思”。尤其中医心理学“七情理论”中的“以情制情”理论,更是直接指导著音乐治疗的实践。而在生理调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是“同构异质”的,无论世界上的什么实物,都是由各种相同的元素构成的,只是结构不同,所以才表现出不同的形状和特征。音乐也是一样具有世间万物所共有的属性,“五音”也有著和“五脏”相应的各种属性,因此,以五音调式编配的各种乐曲,可以通过这种共同的属性而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五脏系统。例如:“宫”作用于“脾”、“商”作用于“肺”、“徵”作用于“心”、“角”作用于“肝”、“羽”作用于“肾”。(王旭东:从中国音乐疗法再出发,《音乐中国》<台湾>,1994年第二期)

  在上述思想的启示下,现代音乐治疗的研究也开始重视“声能”的物理效应,发现人体各个器官的不同振动频率,往往能与音乐的频率发生共振(沈建军:《音乐与科学》,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出版)。生理、心理双重作用机制的提出,为音乐治疗学从音乐心理学研究中分化出来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二)在作品上,中国古典音乐、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下的作曲理论,为西方的音乐治疗提供了大量曲目。

  与西方作曲家强调个性大相径庭,我国自古以来的多数音乐作品都是为环境、为氛围、为景观而创作的,这非常符合音乐治疗对作品的要求。因此,诸如《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之类的音乐,以及近年来中国的一批医学家、音乐家,主动地“为治疗而创作音乐”,诸如《阴阳五行疗效音乐系列》、《现代心身疾病疗效音乐》、《心理健康保健系列》、《美容系列》、《睡眠音乐系列》、《现代催眠疗法系列》等制品,受到国内外音乐治疗师和广大患者的欢迎。

  (三)在应用层面,中国音乐治疗将适应范围扩大到各个领域。

  首先,中国传统的养生学说非常重视音乐的作用,据王旭东主编的教材《中医养生康复学》等著作来看,中国音乐用于养生保健的范围从儿童的益智、老人的延缓衰老,到妇女的分娩、催乳,甚至美容健体;从不同人格体质的音乐纠偏,到一年四季不同时段的音乐调神……林林总总,范围十分广泛。

  临床治疗和疾病康复,中国音乐治疗的适应面也较国外广泛得多,这从上文既可看出。

  (四)在方法上,中国音乐治疗结合了诸多治疗中医方法,使音乐治疗的手段更加丰富。

  我国在音乐治疗的方法学上,比较突出的创造是音乐穴位电疗法、音乐气功疗法等。其中电针疗法也是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综合疗法。其方法是采用毫针刺入穴位( 或一定部位)后,通以音乐电流,同时兼听音乐,其作用机理是音乐、音乐电流、经络穴位等作用机制的综合,其疗效更为明显。而音乐电穴位疗法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如单纯性坐骨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失眠、原发性高血压初期、末梢神经痛、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脑血栓形成恢复期、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早期)、外伤后遗症、软组织扭挫伤、颈椎病、肌纤维组织炎等均有十分肯定的疗效。


  从以上的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治疗学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随著国家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日趋迫切,音乐治疗作为一种“享受型”、“自然型”的医学方法,一定会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喜爱,这是它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民众基础。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音乐治疗学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毕竟很短,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医学研究水平等,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在音乐治疗学科内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根据上文的内容,笔者认为需要认真对待以下问题:

  (一)音乐治疗学与音乐心理学的学科交叉重叠。目前我国音乐治疗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大多从心理学立论、立题,形成学科交叉重叠,导致学术观念上的混乱和资源配置上的浪费。

  (二)音乐学研究与医学研究的学科分离。目前我国音乐治疗学的学术队伍基本上是两大阵营:音乐界和医学界,这两大阵营的学术相容性极差,严重削弱了我国音乐治疗的学术发展,难以达到应有的学术水平。简言之:音乐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不懂医学(多数海外归来者熟悉音乐心理学),医学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对音乐知之甚少。从上述论文的内容看(作者主体大多数是医疗单位的医护人员),他们的音乐知识太过肤浅,尤其对音乐作品的选择,其水平之令人低扼腕。

  (三)上一问题导致了很多急功近利的商业行为,多数声称开展音乐治疗项目的机构,购买几张唱片、几台放音机或音乐治疗仪就可以开诊,不仅没有实验条件,甚至没有懂得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而音乐治疗专业的专业人员,由于没有相应医学方面的资质,无法开展专业治疗。出版社出版的专业书籍、杂志社和报社刊登的科普文章、唱片公司出版的音乐治疗作品,不少是抄袭、拼凑之作……这些,直接导致我国的音乐治疗研究难以深入、难以普及。

  (四)学科人才紧缺。一方面指开设音乐治疗学专业的学校过少,人才资源紧缺。另一方面指政策法规导致的资源配置问题。其他国家的音乐治疗学会具有资质审查权力,通过学会资质审查的人才既可从事专业工作,而我国医疗职业序列中没有音乐治疗师职位,即使有,医疗从业资质的审查权力却在卫生行政部门。所有这些也干扰著我国音乐治疗学的发展。

  (五)中医音乐治疗思想与现代音乐治疗学的观念冲突。这一问题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可以在学术争鸣中刺激学术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学术内讧,阻碍学科发展。因此,加强东西方音乐治疗学的比较研究,不失为好的方法。

  对于我国音乐治疗学的未来发展前景,笔者抱有充分的信心。在此,借用《音乐治疗学的定义、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一文的观点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无论中西,每一种音乐治疗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只要是对于中国的音乐治疗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都值得重视,都应当得到发展中的中国音乐治疗学的学习、借鉴、继承与发展,从而建立起既能与世界接轨,又能适应中国人自己的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音乐治疗学派,这才是中国音乐治疗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