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为什么说热爱天文的孩子更聪明?

 肇庆老坑 2019-11-20

《爸爸去哪儿》里这么多萌娃,我印象最深刻的还要数“嗯哼”。

上节目时才4岁的嗯哼,不但展现出了过人的情商,表现出的远高于同龄人的知识储备更是让所有人都赞叹不已,连带着老爸老妈也红了一波:

在节目里,爸爸杜江问嗯哼「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

大多数还没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应该就会被问住了,或者开始自己天马行空的“瞎想”。

然而万万没想到~嗯哼居然答出来了:

「就是我们天黑以后,它会给美国人带来温暖,这边亮了,他们那边就黑了。」

我们初高中学过的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竟然被4岁的嗯哼用大白话解释出来了!

杜江又问「为什么飞机可以飞在天上?」

我心想,这个够难了吧!可没料到,他几乎是毫不犹豫的抢答:

「因为他有喷射引擎,用力旋转就可以飞 

天啊你敢相信这是4岁小孩说的吗?

不仅说出“喷射引擎”这么专业的名词,还能顺带用自己的话把“喷射引擎”又解释了一遍。

这知识储备也太惊人了吧!

网友都惊呆了,这要换作大人,也不一定能答得上来。就这一点,足以看出霍思燕和杜江对嗯哼的科学启蒙有多么的早!

为什么越早开始科学启蒙越好

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相信有90%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嗯哼一样,聪明、见识广。

我的朋友小芸就是其中之一,回家辅导、课后兴趣班一个不落,她家孩子基本的数语英是没有什么问题。

可一上小学,差距就出来了:

同班的孩子不但会说英文,能背古诗词,能跳着做算术题,就连太阳、银河系这样天文知识,也能讲得头头是道,前阵子还说一起去观测人造卫星,关键还不是那种书呆子模式,而是脑筋转得快,聪明!

再看看自己的孩子……哎!

“本来以为教他的东西足够多,现在才知道差太远!”

看着别人家孩子各方面远超于自己家娃,那种羡慕又嫉妒的苦涩感,真的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完全自卑到不想说话。

同样都在教养孩子,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忽略了启蒙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向:「科学启蒙」

都说孩子聪不聪明,关键看启蒙教育做得好不好。教育得好,孩子学什么都快,未来更有竞争力。

而科学启蒙,能让孩子早早地以科学的视角认识这个世界:

  • 黑夜并不可怕,因为它只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影子;

  • 原来天上站成大勺子一样的星星,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名字;

  • 银河系从特定角度看,就像是一个巨大无比的风火轮;

    ……

在了解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不但思维受到了锻炼,认知与探索知识的能力也被启发,从而一通百通,拾级而上地去探索更大、更广阔的世界。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孩子6岁前,大脑的可塑性是最高的。

孩子2~3岁时,神经元数量达到顶峰,可高达成人的1.5倍,在此之后,有用的神经元联结也会不断地增强。

哈佛大学曾经就调查研究表明:在孩子大脑发育黄金期,给孩子一定的科学科普阅读教育,能更好地刺激大脑,孩子将来上学就会表现得比未经训练的同龄人更加聪明。

因此国外基础教育已经在实行全新的科普阅读,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

就拿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给满月女儿看量子力学书的这张照片来说,在解释说这其实是个玩笑的同时,他也很坚定的表达了,自己以后确实会尽早地让孩子学习科学、接触更多的科学知识。

(扎克伯格手上的这本书叫做“Quantum Physics for Babies”(给宝宝的量子力学),是一本26页的绘本。

尽早地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共识。

轻松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方法

竟然是从仰望星空开始

虽然道理大家都懂,但科学启蒙这么大的领域,到底该怎样培养?

「科学」这两个字眼,听上去枯燥又无聊,孩子会不会不喜欢、接受不了?

实际上,在孩子的科学启蒙教育阶段,最能够让他们产生兴趣的就是一些真实却又有些虚幻的东西

  • 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呢?

  • 为什么只有在晚上才能看得到星星,星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 星星为什么总是一闪一闪的?

  • 为什么月亮有时候是弯弯的像小船,但有些时候却是圆圆的像银盘子?

是的,宇宙、星空、天体等天文学相关的知识,正是最符合孩子兴趣特质的学科,甚至产生了专属名词——“天文敏感期”

天体物理学家马里奥·利维奥说:

人有一种好奇心叫知识性好奇,这种好奇心被满足时候的状态,和我们获得快乐的路径是一致,继引起浓厚的兴趣和继续学习的欲望

简单来说,在孩子的“天文敏感期”,满足他们对天文领域的好奇,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不但能引起他们对科学的巨大兴趣,主动深入学习,更在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科学素养上事半功倍。


不仅如此,从长远来看,学天文学的孩子往往学习成绩更好,表现得更“学霸”!

ETS(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曾经就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IQ的抽样及分析,结果发现,学习物理和天文学专业的学生IQ最高,且平均值高达139,碾压了绝大多数人。

这是因为天文学是一门非常典型的综合性学科。

孩子在探索知识、了解问题真相的同时,逐渐养成独立思考,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收获物理、化学、数学、等跨学科知识,无形中开阔了孩子的视野

专业、有趣、更要懂孩子

天文启蒙没你想的那样简单

但现实生活中,懂天文的父母太少了!

所以即便孩子表现出了对宇宙的好奇,大多数宝爸宝妈也不能很好地加以引导:

一方面是问题回答不上来,另一方面也是不知道该如何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来表述。

这就导致孩子很容易对天文失去好奇、失去兴趣,从而错过启发孩子探究知识、学习知识的动力。

怎么办?

孩子的天文启蒙老师,不仅要专业,还要懂孩子,更要教学方法有趣。只有这样,才能点燃孩子对天文的好奇和兴趣,拓宽对宇宙的探索和认知,发现天文学独一无二的魅力和美。

我们特意邀请到了天文学家,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老师,专为孩子打造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学校里听不到的宇宙探索课程。

朱 进

北京天文馆馆长

北京古观象台台长

天文馆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天文学会副理事长

北京UFO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委员

《天文爱好者》杂志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硕士;南京大学天文系博士

……

朱进老师自本科开始,就在天文学专业排名前五的大学学习,考研时更是考上了南京大学——当时全国最知名的天文系

毕业后直接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工作,从94年开始主持北京施密特CCD小行星搜寻项目。

到2001年为止,项目组共发现获国际小行星中心暂定编号的小行星2728颗;其中已有1214颗获得永久编号和命名权。

朱进老师拍摄的人造卫星——“瓢虫一号”

为了给更多孩子家长带来有趣的天文学知识,在各种大型科普活动上,总能看到朱进老师的身影:北京市中小学生科技节、北京校外教育论坛、科技馆进校园活动、5·18国际博物馆日……

工作之余,朱进老师也时常亲自到郊区观测天文现象。

他对天文学的热爱和执着,以及永远面带微笑、随和待人的形象,也让他成为大众信赖的科普之星。

在朱进老师看来,天文学基础教育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是非常必要的

“诚然,了解天文学并不一定能把所有孩子培养天文学家。

但是,天文学能够培养孩子们最需要学习到的两件事情,一个是保持对未知东西的好奇心,另一个则是诚实求真的态度。

本着更好的普及天文知识,让更多孩子真正有机会了解和学习天文的共同想法,我们联合朱进老师,共同打造了一门科普讲解天文学知识的课程——懂点天文学,孩子思维更开阔

学校里听不到的

宇宙探索课

专业天文学家亲自讲述

科学领域专业科普团队亲自把关内容

52堂妙趣横生的故事音频

让孩子在睡前等等片刻时间,建立天文学的基础认识

开阔孩子视野,培养孩子探索求真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