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天文馆建成60周年 共接待观众2300万人次

 顺益兴四合院bj 2017-09-29

  

  熟悉的穹顶、新建的场馆为新老观众带来更精彩的星空体验。

  辞旧迎新

  历经10年新馆落成

  1994年

  1957年建成的北京天文馆,当时在世界上是最先进的,随着时代发展,天文馆的设备和建筑开始老化。“原本老馆的球体是金黄色的,随着时间推移,已氧化成绿色。”馆长朱进说,1994年北京天文馆将筹备新馆提上日程。

  “1994年馆里成立了筹备办公室,一共四人,分别负责技术、展览、天文台和天文情报。”一位参与筹备的天文馆高级工程师告诉记者,彼时,诸多科学家参与到新馆的筹备中。

  2004年

  经过十年准备和建设,2004年12月,北京天文馆B馆建成开放。新馆内有宇宙剧场、4D剧场、3D剧场3个科普剧场以及天文展厅、太阳观测台、大众天文台、天文教室等各类科普教育设施,“B馆内的宇宙剧场,是全世界第一套使用激光投影技术的全天幕数字剧场,能同时为200名观众呈现立体天幕效果。”这位高工介绍说,老馆的光学天象仪是基于地球演示星空,而新的电子天象仪可以演示宇宙中不同位置、不同地点的星空。

  2005年

  2005年,北京天文馆承办第十届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名选手参加了赛事。北师大天文系的何香涛教授告诉记者,中国第一次参加天文奥赛是在2002年,“当时我带队前往俄罗斯,之前比赛只在俄罗斯举办,我就跟他们提出要将这个赛事传播到世界各地,没想到两年后,我国就承办了一届。”

  2008年

  2008年,天文馆对老馆进行改造,将天象仪更新成蔡司9型;同年9月,北京天文馆与美国合作推出适合幼儿观看的天象节目《大鸟探索记》,随后在全球众多天文馆上映。

  2014年

  2014年,北京天文馆举办第22届国际天文馆学会大会,工作人员介绍说,当时从40多个国家来了300多位天文馆行业专家,外国来宾参观新馆之后,感叹剧场设备先进,场馆设计优美。

  2017年

  今年,北京天文馆迎来了60周年。据统计,北京天文馆60年来共接待国内外观众2300万人次。馆长朱进说,希望未来继续通过天文馆几个剧场的节目和展览,将天文领域的新发现向公众传播。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腾飞,不少市民还会到天文馆了解航天知识,对此,北京天文馆从探月工程指挥部获取数据,在今年推出了反映中国探月的影片《奔向月球》。

  未来北京天文馆将与全国天文和自然科学博物馆界的同行,一同推动天文科普事业,还将增加更多展览,“目前我们收集了不少陨石、望远镜等藏品,将逐步展示给公众。”此外,在中小学天文教育方面,也将通过讲座、天文奥赛等方法推动。

  从业者说>>>军医转业成为天文科普工作者

  北京天文馆虽以北京冠名,但实则影响力遍及全国各地。

  刘川浩原本是一位军医,在空军就职。他总是喜欢仰望清澈、灿烂的星空,琢磨着天上的星星。

  1981年,18岁的刘川浩离开家乡黑龙江哈尔滨,坐火车去陕西西安上大学,途经北京时,想起小时候看星星时的疑惑,和周围人口中谈起的神秘天文馆,决定前往北京天文馆一探究竟。

  当时,天象馆中正在热映由李元先生设计编写的天象节目《到宇宙去旅行》,优美的场景和动听的介绍,让刘川浩受到极大震撼,从那时起至今的30多年间,刘川浩每年都会前往天文馆参观游览。

  入伍20年后,刘川浩以“自主择业军官”身份退役,他决定改变人生轨迹,投入自己热爱的天文科普事业中,加入黑龙江天文学会成为一员。“北京天文馆向我播撒了天文的种子,如今开花结果,我也要用我的力量,将这一切传承下去,将科普播撒在东北黑土地上。”

  到今年,刘川浩已经在黑龙江主持过1300多场科普活动,他表示,正是天文馆让他最早接触天文,天文馆是“营造假天,传播真知”的场所,让他开始追求理性。刘川浩告诉记者,自己在电脑中收藏了一则1957年9月30日《解放军日报》刊登的新闻消息,题为《世界上最好的天文馆之一 北京天文馆正式开幕》。他说,自己还收藏了很多与天文馆有关的资料,现在时不时拿出来看看。“即使再过60年,我还会不忘初心,继续热爱天文,热爱北京天文馆。”

  星空摄影师首拍星空就在天文馆

  叶梓颐是一位星空摄影师,27岁的她走遍五大洲,拍摄过数万张星空照片。

  1999年,北京天文馆官方网站上线,那时网民习惯用BBS交流。天文馆官网也设置了一个名为“天文在线”的板块,每天分享天文小知识。后来叶梓颐也是在那里认识了一拨天文同好。在越来越喜爱天文后,叶梓颐15岁时第一次来到北京天文馆,“那次参观是跟着学校天文社去的,当时对天文有了解,但没有系统学习过。”在天文馆了解到天文学知识后,叶梓颐决定参加全国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开始频繁前往天文馆购买天文书籍、查阅资料,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文迷。

  叶梓颐回忆说,有一次正捧着《天文爱好者》看资料,突然有个陌生人跟自己搭话,“哎?这个小姑娘以前没见过,也是天文爱好者吗?”不想跟陌生人说话的叶梓颐慌忙跑开了,后来她才知道这个人竟然就是馆长朱进。

  在天文馆,叶梓颐第一次看到了土星的光环,第一次成为一名志愿讲解员,也第一次接触到天文摄影,“我买了相机开始学习摄影。有次观测时,天文馆的詹想老师叫我把相机也带着,他教给我拍摄星空的方法,这是我第一次拍星空,他是我天文摄影的启蒙老师,此后我就喜欢上了摄影。”

  如今,获得了英国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摄影比赛大奖的叶梓颐,还会常回天文馆看看。她觉得一到天文馆就仿佛回到小时候,能感到内心对天文的热爱。

  记者手记

  城市里的天文梦

  许多孩子的童年,都有一个关于北京天文馆的记忆,圆圆的屋顶、神秘的宇宙。长大了,在高楼鳞次栉比的城市里,看不到真星星时,也还可以到天文馆去享受静谧星空。

  作为国内最早的科普场所,天文馆在传播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上起到不小作用,更影响了几代国人。如今,最初的建设者一个个离开了,但是天文梦却随着天文馆在中国扎了根。目前,国内已有两百多间天文馆,还有随时流动的天文车,讲述着星座、日食、流星的故事。

  近代天文学家高鲁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多么希望终身为祖国天文界效劳,把我国古代天文学在国际上的荣誉发扬光大。”倘若先生有知,这个世界一流的天文馆在今天承担的使命,当令他欣慰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