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为什么汉服被称为“中国服”和“华服”呢? 来自地理位置的自信

 天使之剑 2019-11-20

近年随着“汉服热”兴起,有些专家学者便开始对“汉服”提出质疑,认为从古代史料中并没有汉服的记载,认为汉服是一个新词汇,甚至认为汉服就是古代服饰,等等。

虽然“汉服”一词是民众对古代汉人传统服饰的称谓,但并没有任何不妥。他们也有出处,在古代汉服也称为“汉衣冠”、“汉装”,有的甚至还被称为“华服”和“中国服”,那这些称谓是如何来的呢?

由来

所谓的“华服”主要是指华美的服饰,比如“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因此里最初的“华”与中华并没有任何关系。但由古我们祖先长期用“华夏”、“中华”,来代表中原民族,也就是汉族。因而“华服”也代指我们先人所穿的衣服。

另外,称“华服”,也要区别于胡服,因为自春秋战国到秦汉唐等朝代,对于西方部族及的北方的游牧部落,都归为胡人系列。他们穿的衣服与汉服区别很大,因此华服主要为了区别胡服而得来的称呼。

《旧唐书》记载:“行及漠南,虏骑继至,狼心犬态,一日千状,欲以戎服变革华服,又欲以王姬疾驱径路……故使曲者乱直,邪者疑正;改华服以就胡,变雅音而入郑;虽往古之轨躅,亦当今龟镜。”

还有《全唐文》也记载:“今北胡与京师杂处,娶妻生子,长安中少年有胡心矣。吾子视首饰华服之制,不与向同,得非妖物乎?”

《资治通鉴》记载:“回纥诸胡……或衣华服,诱取妻妾,故禁之。”宋朝陈造写诗:“年年汉臣节,春雁与同归。番俗尊华服,皇家后武威。”还有一些史料,也记载了关于华服的由来,在这里就一一一列举了。

自信

对于“华服”的称呼,也是中原王朝对外族部落的文化自信。比如《新唐书》记载:“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筑馆河源王之国。弄赞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甚,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这段记载了当时吐蕃松赞干布率兵迎亲的一幕,他恭敬地向大唐行女婿之礼。历史记载,从此后,松赞干布对中原传统服饰很羡慕。

宋朝有本《圣王施德行礼》记载:“蕞尔外裔,使之生全天地间,而阴受容养之赐。或一进之朝会之列,得以观吾中国衣冠礼乐之文,外而内之已为莫大之德。”此文注释:“中国,乃衣冠礼乐所自出之地。”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皆胡服也。”

朱熹对南北朝以来我国服饰受异族冲击也不汇合:“后世礼服固未能猝复先王之旧,且得华夷稍有辨别,犹得。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中国衣冠之乱,自晋五胡,后来遂相承袭,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元魏,大抵皆胡服。”朱熹把隋唐服饰都否认了。

朱熹所说有些严重了,其实汉服对辽金夏等游牧部落建立的王朝影响最大,有些外族建立的政权最初抵制汉服,但最后都不得不接受汉服,甚至全盘接受汉服,金朝就是其中一个深度汉化的王朝。

北宋《宣和画谱》是记载宋廷内府藏画的谱录,其中记述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耶律倍画作:“泛海归中国,载书数千卷自随。尤好画,多写贵人,酋长,至于袖戈、挟弹、牵黄、臂苍、服用,皆缦胡之缨,鞍勒,率皆瑰奇,不作中国衣冠,亦安于所习者也。”这段话说明辽朝初期还没进行大规模汉化。

《资治通鉴》曾记载辽朝穿戴汉服的记载:“契丹主谓群臣曰:‘自今不修甲兵,不市战马,轻赋省役,天下太平矣。’废东京,降开封府为汴州,尹为防御使。乙未,契丹主改服中国衣冠,百官起居皆如旧制。”

这些记载,都说明了当地汉服影响北方部族的史料,也说明了中原汉服的自信。

文明

汉服虽然影响了北方部族,使一些北方部族穿用汉服。这使得汉服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而文明传承还有传播。汉服的传播也是民族融合中实现的。

李白说写道:“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是说当时安史之乱后有民众搬迁到江南。

《宋书》记载:“华服萧条,鞠为茂草,岂直天时,抑由人事,”这里所说的“华服”是汉族聚居区,在金宋之争后,汉服也随南宋在南方传承。

南宋建立后,从皇帝到大臣始终念念不忘中原,而此时金朝虽然已经汉化,但不被南宋认可,南宋认为汉服的礼仪传统在南宋。

但蒙古南侵后,汉服所代表的文明也遭受了压力。如果不是向往汉文明的忽必烈,无论金朝还是南宋,从传统到文明都会重大破坏。

欢迎各位看官批评指正,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参考资料《辽史》、《舆服志》、《汉服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