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到电影,当文字通过影像的方式,生动的展现在观众眼前时,在某种程度上,这已经算是内容的第三次创作了。小说是第一次,电影是第二次,到了观众那里延伸出来的思考,则属于第三次。 这三次创作过程中,与自我想法独特的结合,再在现实基础上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必然也会反过来,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潜移默化的让人们开始对当下进行着审视,甚至有可能产生某种质的改变,比如《喊·山》这部电影。 《喊·山》改编自山西女作家葛水平的同名小说,不过,在小说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却被赋予了新的诠释。为了迎合市场,电影中适当的融入了悬疑的元素,不过,即便在这方面做了妥协,它故事的重点,仍旧放在了对于封闭环境中群体人性的挖掘,以及文明与原始冲突后,道德与法律的辩证思考上来。 由于题材方面,涉及到拐卖妇女儿童的问题,自然有人会拿出《盲山》那部电影进行比较,但我认为,《盲山》的重点在于反抗,而《喊·山》的重点在于重生。 在《喊·山》电影中,除了涉及到几处暴力虐待的戏份,其余的内容,都在围绕着红霞挣脱束缚之后,慢慢找回自我的重生。 当然,电影中也涉及到了关于爱情的部分,不过,我并不愿意把这部电影,单纯的看作是爱情片。在长期暴力阴影笼罩下,得到重生之后的爱情,又不得不面对族权压力与强权干涉,所以,这种不太完美的爱情,正好成为了讽刺现实的一种方式。 红霞的重生和韩冲的救赎,在这座充斥着愚昧与自私的小村庄中,如同被狂风摧残的嫩芽,既能够体现冲破阻碍的勇气,同时也进一步反衬出群体麻木人性的阴暗。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我总觉得,这个用来保护动物的广告语,同样可以放在人的身上,因为,一旦人躲开文明的规范,暴露出的原始人性,其实与兽性已然没有任何区别。 1与以往涉及到拐卖人口电影所采用的灰冷色调不同,《喊·山》整体呈现出的色调是暧昧的暖黄色,而且,在这个村庄里,被植被覆盖的土地勃勃生机,这种景色的美与人性的丑存在着鲜明的对比。 其实,这正是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暖色调的运用,除了避免扭曲暴力给观众带来的不适感,更加深藏着某种寓意,那就是,即使光明的太阳底下,也难免会存在藏污纳垢的阴暗。 《喊·山》这部电影利用闪回的叙事手法,渐渐勾勒着红霞完整的身世,而不断地闪回,也正是红霞重获新生前的征兆。在电影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很少,而大多数的画面是安静的,利用比较唯美的拍摄手法,将红霞挣脱之后的心理状态呈现出来,让观众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放松感,这其实,正是导演埋下的情绪伏笔。 在电影刚开始不久,人贩子腊宏便被炸死了。与原著中腊宏自己踩雷管炸死不同,电影中,腊宏的死,是在红霞诱导下造成的,这也是对于人性善恶最好的诠释。腊宏是恶的,红霞是善的,可是,对付恶如果只是用善感化,那么,恶终究是恶,所以,红霞便采用了这种极端的方法,来获取重生。 这种重生的手段,直接拷问着现实,究竟,个体该如何在孤立无援中自我拯救? 重生是电影表现的其次,而重生之后面对的处境,才是电影所要刻画的重点。通过红霞引出韩冲,通过韩冲引出全体村民,所以,这部电影并非是红霞的独角戏,而是所有村民面对来历不明人物,表现出的自私与狭隘。 腊宏带着红霞的到来,村里人只是表示好奇,因为,这并没有触及到他们的生存利益;腊宏殴打红霞,村里人也只是背后表示同情,因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早已成为习惯;韩冲不小心炸死腊宏,村里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大事化小,因为,他们不想村里有了污点,这些麻木不仁的背后,是对于个人生命的漠视与法律意识的淡薄。 故事的发生地,是太行山深处的某处村庄,时间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对于时代背景,导演刻意进行了模糊,所以,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出太多年代感的痕迹,这样,就更好的让人们深入到剧情的探讨中。 当村民在封闭的环境中生活久了,便会产生一种麻木的自我保护意识,而非我族类一概属于侵犯者的心态,让红霞在重生之后,又无形的遭受着第二次伤害。 经历被拐卖,被强暴,被殴打,颠沛流离中,红霞从小孩早就变成了大人,可是,她骨子里却依旧保持着反抗的意识,于是,在没有人帮助的情况下,她采用了最极端的方式解脱束缚,获得重生。 可当她自以为获得重生时,却又陷入到了族权和强权的恐吓中,所有的人,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红霞,旁观者的心态,总是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做着自以为正确的事情,于是,红霞从光明再次跌入黑暗,而爱情,也就成为了牺牲品。 看《喊·山》这部电影,我一直在纠结着一件事情,那就是,红霞和韩冲之间算不算爱情? 在我看来,这是一段比较畸形的爱情。红霞从小开始,就没有得到过温暖,而在暴力中长大的人,往往缺乏最起码的安全感,所以,韩冲的出现,正好带来了这种安全感,在封闭的环境中滋生的爱情,没有最起码的生长土壤,终究如昙花一现。 所以,这个重生之后的美梦,在一声声警笛中被打碎,而围困在人群中的韩冲和红霞,也彻底撕碎了这个村子和睦背后虚伪的一面,这里不完全是对于人性的批判,更是对于现代文明传播的反思。 2“喊山”这两个字,在原著中的解释,是为了吓唬山中野兽,给人壮胆的,而在这部电影里,在“喊山”两个字中间加了个点,这样就拆分成了“喊”和“山”两个字,正是这多了的一点,让这部电影,在寓意上多了一层。 红霞是个哑巴,但这种哑巴,并非是身体的疾病,而是来自心理的疾病。因为小时候被拐卖,偷听腊宏说话,而被暴力对待,从而在长期的胁迫中,渐渐的不再开口说话。心理的恐惧便是成为哑巴的主要原因,因此,“喊”字便带着一种反抗,一种自我的回归。 在电影中有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当腊宏被炸死下葬之后,红霞梳妆打扮干净,在一个清晨时分,独自爬到半山腰,拿着棍子和脸盆使劲敲打。虽然,她得嘴里发不出声音,但张大嘴巴的呼喊,配合着三百五十六度的镜头旋转,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这也是电影中,表现红霞为数不多兴奋的画面。 而“山”字则代表着一种封闭和阻隔,它是横跨在原始与文明之间的屏障,最主要的是,法律的尚未普及,让文明迟迟没有被规范,所以,在腊宏被炸死的时候,村民们的第一反应便是花钱了事,而在腊宏杀人犯身份暴露的时候,村民的第一反应还是把人赶走了事。 人心冷漠与拐卖人口一样的可恶,一种是涉及道德,一种是涉及法律,所以,电影的重点,不单单是对于被拐卖人口悲惨遭遇的刻画,更重要的是,探讨着造成这种悲剧的群体性原因。 如果,在红霞被家暴的时候,村里可以及时干预;如果,在腊宏来到这个村子的时候,村里可以查一查背景;如果,腊宏死后,村里可以及时交给法律处理,我想,红霞被拐卖的身份可能就会被尽早发现,也不至于造成更多的悲剧。 虽然,电影中的故事,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可是,又有谁知道,在这看起来光明的社会下,还会不会存在肮脏的事情?也许还有,只是,没有发生在我们身边罢了。 在绝望的谷底中,依旧可以坚强的朝着光明攀爬,但是,请站在山顶的人,能够伸出你的手拉一把他们,因为,重生已经不容易了,就不要在他抓住救命稻草的手上踩一脚了。 《喊·山》这部电影的重点,除了对于拐卖事件的批判,更深层次思考的,是重生之后如何找回自我,如何能够让这些受害者重新看到希望。 我想,这不仅仅是红霞,或者韩冲个别人要做的努力,更多的应该是群体性的社会觉醒,还是那句话,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多点善良,少点麻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