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声的呐喊,电影《喊•山》对人性和弱者拷问:反抗中的自我救赎

 齐家平国 2019-12-10

导语:现代社会,女性身上兼顾温柔体贴的美感和敢爱敢恨的坚韧性格特质,同时就扮演的社会角色来看,大都是相夫教子经营家庭。历来中国女性承担起家庭的重任,赡养老人,孕育下一代,闪耀着母性的光辉。但是,她们也是弱者,身份和地位决定了他们是一个弱势群体。有这样一部电影,勇敢地为被女性发声,它就是在2016年8月26日在中国内陆上映的剧情片《喊·山》。该片讲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晋西北农村发生的一个悲情的爱情故事。一个饱受风霜摧残的失语女人与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村男人,历经各种误解和挫折,最终走到一起。无声的呐喊和无言的告白,带来震撼动人的互相救赎,给观众带去深刻的感动。

这部电影改编自女作家葛水平的同名小说,这部小说曾获得鲁迅文学奖。相比2013版的电视电影《喊山》,这部电影更加贴近农村的现实主义题材。平实的镜头下,通过平白直叙的叙事手法,讲述一段简单动人的爱情故事。细节之处描绘深刻爱情,更体现现实生活。

导演非常用心,在保留原著的基本故事框架的基础上,有意放大红霞失语者这个女性角色,同时融入悬疑反转的剧情,使电影看起来新颖且吸引人。剧情节奏舒缓,演员表演朴素,唯美的画面下山村美景尽收眼底,极大地提升了电影的质感和感染力。

文艺片与悬疑片的结合,并没有让这部电影显得不伦不类,反而让观众有太多的观影感受。剧情走心,过程和结局扎心,爱情、人性、道德、法治,在本片中都有所体现。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导演扬子获得最受传媒关注导演的殊荣,并且在迪拜、釜山等国际电影节上崭露头角,可谓一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良心国产电影。

电影秉持写实主义风格,近乎与世隔绝的大山深处,在悬疑成分和爱情元素的交织下,发出对人性和弱者的内心拷问,体现出意味深长的社会价值。

从农村现实出发,在时代悲剧下通过塑造一个弱势失语者形象,表达出释放压抑和自我救赎的诉求

无声的呐喊,电影《喊·山》对人性和弱者拷问:反抗中的自我救赎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同时杂糅悬疑与人性的元素。男女主人公之间纯真且平淡无奇的感情,结合刻意反转的剧情,并没有那么刻骨铭心,却足够质朴真挚。

从电影选取的拍摄地来看,是隐含了导演的特殊用意在里面的。从现实出发,晋西北农村处于太行山区,历来是人口拐卖的重灾区。这里自然环境的闭塞和村民思想的固步自封,让这种非法买卖的历史问题沿袭了下来。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交代了女主角悲惨的人生。

无声的呐喊,电影《喊·山》对人性和弱者拷问:反抗中的自我救赎

动人爱情的强大力量,能够让人忘却过去的痛苦和仇恨,让女主角尝试去感受爱情的温暖。长期遭受的暴力和折磨已经让她心力交瘁,身心俱伤的同时,她希望在最绝望的时候能够有勇气接受爱意。于是,弱者,失语者的形象被刻画出来,她的呐喊成为一种自我救赎的情感诉求。

女主角的命运起伏,让观众唏嘘不已,顿生怜悯之心的同时也感受着时代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人都会沦为生活和事业上的失语者,内心上都会发出释放压抑的呐喊。

命运多舛的女主角逃离被奴役的人生桎梏,为爱勇敢追寻,在一场心灵的碰撞中迎来人生转机

无声的呐喊,电影《喊·山》对人性和弱者拷问:反抗中的自我救赎

王紫逸饰演的男主角韩冲家境贫寒,为人老实巴交,一个典型的农村男人。平时主要靠种植庄稼和打猎为生,以此糊口。因为家庭条件的关系,婚姻大事没有得到解决,他也习惯了,一直平静的生活着。

直到腊宏带着哑妻和孩子闯进了他的生活,他的人生也在悄然间发生变化。影片中他与村里寡妇琴花不清不楚的关系,实际上也是为他后来显示出男人担当埋下的伏笔。从相识相知到消除误解,山村小民勇敢地走出了自己的第一步。

无声的呐喊,电影《喊·山》对人性和弱者拷问:反抗中的自我救赎

郎月婷饰演的女主角红霞承担了片中的绝大部分戏份,但是全程没有一句台词全靠眼神表情动作入戏对她的演技是一个挑战。好在她的表演功底深厚,塑造的哑女形象深入人心。她身上最具悲情色彩,爱与恨,幸福与苦难,都要独自承受。

遇到韩冲之后,红霞阴暗的生活洒进一丝阳光,命运多舛的她面对被奴役的绝望人生,发出了歇斯底里的呐喊。俩人的相遇,不仅是心灵间的碰撞更是心心相惜。她是不幸的,却是幸福的。

无声的呐喊,电影《喊·山》对人性和弱者拷问:反抗中的自我救赎

余皑磊饰演的腊宏显然是本片的一个反面角色,他好吃懒做,为人蛮横,经常毒打自己的妻子红霞。他的存在无形之中给红霞设置了重重人生桎梏,如同一个牢笼,虽未锁住红霞的手脚,却将她的内心世界无情地封闭起来。

在这个故事里,腊宏这个角色的死似乎是一个必然。在他身上,存有残酷自私的人性,一种让人难以忍受的控制欲,好吃懒做的生活习性,只能这个家带去苦难。

无言的呐喊足够震撼人心,代表着反抗中的自我救赎;无声的告白却感动人心,在不幸中表达对幸福的渴望

无声的呐喊,电影《喊·山》对人性和弱者拷问:反抗中的自我救赎

一个带着一双儿女的女人,随着丈夫四处流浪,过着食不果腹寄人篱下的苦难生活。她成为被限制人身自由的买卖婚姻的牺牲品,以致身体被摧残失去说话的能力。

被拐卖、被毒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样的生活让她陷入绝望的泥潭不能自拔。纵使如此,她的性格却表现出难得的坚韧和乐观。前夫的离开和与男主角的相遇,让她在胆怯和柔弱中萌发了爱情的暖意。

无声的呐喊,电影《喊·山》对人性和弱者拷问:反抗中的自我救赎

无论是玉米地里的若有所思还是在韩冲父亲面前执着的比划,无不表现出守护爱情的决心,一举一动显示出敢爱敢恨的个性。命运多舛的女主角重拾生活的信心,对于爱情勇敢大胆地追求;家徒四壁的男主角瞬间产生责任与担当,一起面对接下来的生活。

两个人互补嫌弃,在冲破世俗的偏见之后勇敢地走到了一起,在相濡以沫的动人爱情面前,一切都显得没那么重要,哪怕这一切是那么的短暂。

无声的呐喊,电影《喊·山》对人性和弱者拷问:反抗中的自我救赎

影片的结尾红霞对着山峦发出内心深处的呐喊,击碎了被所谓美丽和祥和粉饰下的无言生活和虚伪表象。本是吓唬山中野兽的喊山举动,在这里却成为打破被奴役和被压制命运的大声宣告。大喊后的回声响彻山间,足够震撼。

受害者无声的反抗,虽然收获了一份真挚的感情,却法理不容。深情的无声告白,在用笔写出来之后,表现出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情意相通的两个人,需要双方坚强的意志以及对生存的超强渴望才能走到最后,这也是电影设置开放式结局的考虑。

电影的现实意义:拐卖妇女儿童的行为不仅在法律与道德面前没有立足点,更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

无声的呐喊,电影《喊·山》对人性和弱者拷问:反抗中的自我救赎

现实生活中,妇女和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应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偏远山区和经济落后的农村,还存在着女性遭遇家庭暴力和拐卖的现象,这也是政府部门重点关注和打击的犯罪行为。

于情于理,拐卖妇女儿童的行为不仅破坏别人家庭的幸福,还让实施者陷入犯罪的深渊,这是一个两败俱伤的局面。在金钱和利益的驱使下,侥幸者依然存在,需要国民提高防范意识。

无声的呐喊,电影《喊·山》对人性和弱者拷问:反抗中的自我救赎

在道德上,不仅要对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行为予以谴责;在法律上,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对这种行为给予严惩。此外,在教育上提高儿童的安全意识,加强女性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国家层面严厉的打压政策下,让这种拐卖行为无处可藏。

电影《喊·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曲折凄美的爱情故事,同时涉及到拐卖妇女儿童的现实主义题材,在导演极大的诚意下表现出积极的社会价值。通过一则真挚感人的情感故事,折射出现实生活中某种现象,发出影视圈强有力的声音。就像无声的呐喊一样,不仅拷问人性,还能表现出深刻的警示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