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岩蜜橘,不光是普通的水果产品。那种眼见为实的有分量,那种甜透心窝的有味道,那种驰名中外的有名气。更是那种记录着一段城南旧事,心中装着整整一个故乡。 城南旧事,往事一去不回头。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几度变革;几多欢笑,几多愁绪,几多回忆。四五十年前,因橘子而传递友情,珍惜朋友缘,在我的心中泛起涟漪,激活了无数尘封的往事。当时,县城南郊的十里铺一带区域,还叫鼓屿,不称南城。我的爷爷却把鼓屿说成是“土士”(民间土话),而今的南城街道,则是鼓屿公社、鼓屿乡的前身,但鼓屿的地名像块宝,一直沿用下来。据《光绪黄岩县志》记载:“鼓屿,别称土屿,又叫土鼓屿。在县南十二里,状如覆缶,登者以足踢声,则有声如鼓,故名。”送的是橘子,领的是心意。在我五六岁那年,爷爷有位“土士”的故友,也是一个地道的黄岩蜜橘的橘农。两人平时很少走动,毕竟相距20多里路,家住“土士”的橘农,一般选择在橘子成熟采收的季节,一年一次来到我家,才有机会与我爷爷叙叙旧。尽管只送来一小篮橘子,让我们解解馋,但橘子传递着人情上下,朋友之间的交情往来。就这样,那种礼轻情谊重的格调,延续了一年又一年,显得有情、有义、有心,亲切感油然而生。 那个年代,农民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物质资源匮乏,农副产品由国家统购统销。农村种橘的橘农户,田地统一归口于生产队集体耕作,农民出工收工,当地人称上垟下垟,像工厂里上班下班一样。采收的柑橘,必须保质保量地完成国家征购任务。然后,将“橘残”(指次品橘)和多余的极少量好橘,按劳动力人口,再给橘农户分橘到户。橘农们这才享有自行处置权,可以送些给亲朋好友尝尝,也可以拿到农村集市上卖几个钱,以便回购换来日常所需的生产生活用品。如果遇上干旱、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柑橘减产或者小年,年成不好。即便是连橘农自己,都很难吃到自己种的、动手摘的橘子,更别说品相好看的优质橘和送人品尝了。只有拜访亲友、探望病人时,橘农才捎些橘子,作为礼物相送。可想而知,能送橘子的,见其朋友交情非同一般,那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黄岩蜜橘,看到了橘子的本质。简单的橘子,并非只是表面上的几个水果,而是珍藏着一份沉甸甸的心意,甚至装满整个故乡。一个故乡的人情,够重了吧。橘子内在的本质,大大超出了本身价值,蕴涵着真挚的故乡意义,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橘乡元素的产物。在淳朴的橘乡人民心中,对橘子怀有深厚的感情,意味着“味重”,作为平常人情往来,受者不拒,送者高兴,承载着祖祖辈辈的乡土习俗,此乃礼物佳品,尽显情谊珍贵。因此,爷爷与橘农为友,交的是人间真情,我从小吃过橘农送的橘子,记的是他的心意。 古时,东南沿海的越族,就以橘柚为祥物,作为供奉天神祖宗的祭品。据三国·吴·沈莹所写的《临海水土异物志》记载:“王坛子,如枣大,其味甘。其形小于龙眼,越王祭坛有此果”。在唐代,黄岩蜜橘已被列为朝廷贡品。明永乐年间,日本僧人智惠来台携籽播种日本九州,名满东瀛,日本人称之为“唐蜜橘”。倘若想象力靠某种物质的启示与激发,那么,看到“中国柑橘博览园”里高大耀眼的雕塑像——《橘神》,必然受到启示与激发,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美妙的图景。仿佛自己正与伟大的诗人屈原在一起,欣赏橘果,交流对话,游走行吟。《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夸。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桔者,橘之俗字,古称“吉也”,意为吉祥之物。位居东海之滨的黄岩,因橘名动天下。黄岩蜜橘,各类典章多有记载:皮薄,橙黄色有光泽,柔软多汁,风味浓甜,香气醇厚。橘皮健脾化痰,橘络通经活血,橘核理气散结,而且与其他橘类相比,由于汲取状元宝地的灵气而具有独特清香,闻起来提神醒脑、沁人心脾,吃起来唇齿留香、润甜爽口。堪称橘中状元、橘中珍品。橘子的味道,是一种神奇的体验。能够解读其中甜蜜奥秘的人,似乎读懂了世界万物的灵性,那就是生命的旋律,从古传来,透着最奇妙的神韵,什么特点、什么风味?其实,正宗的黄岩蜜橘,也许仅仅指的是“本地早”品种,味道极佳,果汁四溢,酸甜清香,向来有“讲功饭店嫂,吃功本地早”之说。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黄岩蜜橘,就是闻名遐迩、名声在外嘛。1949年12月,建国初期毛主席出访苏联,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斯大林会见毛泽东主席时,毛主席与斯大林并排坐在沙发上,茶几上就放着一盘蜜橘。毛主席亲手递上一个橘子给斯大林说:“这是中国最好的橘子——黄岩蜜橘。不要看它个头小,但非常甜。”斯大林接过橘子,用粗大的手指一点点剥开橘皮,掰开半个橘子放到口中细细品味,一边点点头。随后,斯大林通过翻译对毛泽东说:“黄岩蜜橘是橘中之王”。毛泽东听后高兴地笑了起来,夸奖地说:“黄岩蜜橘,很有名哟!” 激动人心的消息传来,乡亲们脸上有光。摆上了莫斯科克里姆林茶几上的一盘橘子,毛主席请斯大林的那个橘子,产地就出自于黄岩。请允许我也大胆猜想,毛主席递给斯大林的那个小小的橘子,很有可能就是南城橘农的杰作,亲手摘下的那个橘子,向国家交售的特优蜜橘。想象力虽然有些丰富,但猜测也是根据的。《民国黄岩县志》《黄岩文史资料》相关记载,民国十年(1921),名叫“天台山农”的刘文玠,不忘故土乡情,早年在岳父张连胜祖籍鼓屿的黄岩南门外购买2亩本地早橘树,通过精心设计、配上图文进行包装,外销沪上。并在报界反复宣传,将“天台山农”刘文玠种植的“天台山蜜橘”列为天下第一,让大街小巷的妇孺皆知。从而使“天台山蜜橘”在上海打开销路,赚得盆满钵丰。而这里所述的“南门外”,指的就是原鼓屿乡区域……橘文化的底蕴是深刻的。黄岩蜜橘,有着悠久的历史背境,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朝着时代发展的方向,一直延续着,传承着,发扬着。那是橘乡人民的福气,展示了顽强的生命活力和形象的生活细节。并通过橘文化强大的传播力,我的故乡一次次走出国门,扬名于世界。 又见橘子红。南城数千亩的橘园,红彤彤橙色的光泽,温暖的表情,风光无限,令人陶醉。那是一个深秋的午后,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大自然装点着美丽的容颜,收获的姿态,我们相约柑橘精品园、观光园。虽不像春的妩媚,夏的火热,冬的含蓄,但一路阳光做伴,洒满心灵,勃勃生机;一路捕捉镜头,追逐风景,“咔嚓、咔嚓”拍个不停,心情愉悦,收获满满;一路欣赏秋色,漫过游步小道,穿过仿古廊桥,聆听秋声,感受秋光。南城之秋,秋光惹人醉,深刻着橘乡标记。车行之处,目光随车移动,透过车窗玻璃,一幅生态美丽的秋橘图,忽隐忽现,色彩斑斓,如诗如画。看看一树一树挂满的橘子,劳动的果实,大地的丰收;又看看一片一片的橘树林,绿色的芬芳,生态的美丽;再看看一座一座新农村的样板房,眩目的建筑,宜居的环境……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在河岸路旁、山坡上、田野间,甚至房前屋后,交相辉映,错落有致,满眼都是金灿灿、黄橙橙的橘子,挂满枝头。并在秋风的轻拂下,绿叶丛中,婆娑起舞,秋天的果实连同小枝头随风摇曳,荡漾着那张成熟的笑脸,映衬出那个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收获季节,宛如化不开的浓墨重彩,将我们引进一个绚丽的童话世界,分明让人收获了意外的惊喜,最美的季节最美的橘子。假如条件允许,那看我的了,会做出一番动作,亲近秋收。伸出手,从树上摘一个有分重的橘子,就能掂出秋果的厚重。或者弯下腰,从地上捡一片轻飘飘的秋叶,也能感受一叶之秋的景致。 走向橘园深处,无妨发自内心的感慨,让我惊叹不已。“哇塞”,不知不觉已身陷敌阵,自己被橘的海洋吞没,被橘的王国俘虏,被橘的重兵层层围困。周围全是橘子,青的、黄的、澄的,熟透了的、半熟的、生的,色调相得益彰,三种颜色相衬相映,远近相宜,连成了一片壮美奇特的田园景观,秋色印章、阳光灵动、生态静美、枝头摇曳、金果飘香,还不够让你陶醉吗?那些成片的橘树林,缀满了一盏盏金黄饱满的“小橘灯”。尽管没有冰心老人笔下的那盏《小橘灯》丰满生动,坚强有力,可以照亮黑暗的山路,展示伟岸的形象,富有深刻的思想意境,与我们眼前的这盏写意虚幻的“小橘灯”,毕竟作个比喻,根本没法相比,但《小橘灯》课文里的那个小姑娘,那种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足以支撑着我们强大的生命力量,点亮我们的人生烛照,鼓舞着我们一步一步走下去,脚下的路才会变得更长、更远。秋风拂得一个个小橘子,不停地摇头晃脑,为谁辛苦为谁忙,摆弄着一副神态各异的样子。有的像热情张扬的小伙子,好像要告诉人们“我成熟了,快把我摘下来吧,让你们尝个够”;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扭扭捏捏,似乎默默地说“我不见客,我不见客”,躲到树叶里,不敢露脸;有的像顽皮的小孩子,把叶子当作帽子,戴上绿色的帽子,只顾自己玩耍;有的像似洗澡,把树叶当毛巾,任凭背后的树叶轻轻擦;有的结果太多,三五成群,亲密无间,卿卿我我,累得小树枝倒垂,根本直不起腰……一个个橘子,长在树上,逗人喜爱。慢慢地,我心有所感,发现橘子上打着故乡的印章。 那一刻,这一切,更加贴近了地理与心理的距离,现实与文化的融合,闪耀着厚重的历史感。当然,归功于城南旧事。南城这片神奇的土地,历史遗迹斑斑,色彩斑斓,就素有“小小黄岩县,大大土屿府。”土屿(即鼓屿,今南城街道)的下洋山,据《府志旧志》记载:“下洋山,在县十八里,相传历次地震唯此山不动。”可是,乡亲们总不能在怀旧中活着,魂归故里,回到现实生活中。但黄岩蜜橘的品种、品牌和品位,延续2300多年的种植历史,犹如穿越千百年的时光,把柑橘的色彩,燃烧的岁月,融入我的心中。并依托橘文化自信,广泛开展一系列的对外合作交流活动,搭建农工商科贸产业平台,带动区域经济向纵深发展。一个橘,一颗心,一片情。送人的是自种自产的橘子,也是一份满满的心意,代表的是故乡的情谊。如今,南城以“百年橘树、千年橘乡、中华橘源”为核心,精心描绘一幅宏伟蓝图,打造现代化的田园综合体,擦亮“贡橘园”窗口。并参与举办了当地柑橘旅游节、橘花音乐节,把橘文化的特色产业链做大、做强、做活,不断提速乡村振兴。在行色匆匆的脚步中,我多想慢下来,再慢下来,甚至毫不犹豫地停下来,留住渐去匆忙的背影,或者走进采摘观光园,手提橘篮、剪橘采摘、试吃品尝,深度去体验劳动的快乐,感受一番橘农的田园生活,收获满心满眼的景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