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手万元线上课只为摆脱焦虑?别傻了,请清醒一点!

 金麟167 2019-11-21

关于成长,关于职场,还有心理学

带你打开全新的视角

过上想要的人生~

文|王胜男

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crystal_words)

1

双十一已经过去了,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像我一样从买买买的状态中进入到等等等的状态?

查快递信息、等快递、到收快递、拆快递…..可能也有一些小伙伴很庆幸的说,自己买的东西是不需要等的,分分钟就能“到货”,例如线上的课程。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说起双十一的剁手行为,她说双十一很多线上课打折,很便宜,她买了很多。听到这里,我感觉有点怪怪的…..

”打折?”

“便宜?”

于此同时也被她反问到“你这一年买了多少钱的线上课?”真的是来自灵魂深处的拷问,突然间的提问,让我不知道要怎么回答。

我感觉好像是没花多少,但是我翻手机查了之后,被自己惊呆了。我不是没花多少而是我感觉自己没花多少。

根据不完全统计,我的付费项目名目繁多:订阅专栏、平台会员、各种微课等…..喜马拉雅平台:会员一年198元、买了两个课分别是:198元和168元;得到平台:买了三个课,分别都是199元;某听书平台:一年会员365元,还有知乎会员等等……

在微信平台的上的支出就更多了。

千元以上的付费学习有两个:一个是2800元,另一个1200元,百元以上千元以下的三个,880元、498元、118元,百元以下我也是懒得算了,实在太多……(此处应该有个捂脸的表情。)

粗略算完后,心情有点复杂,不只是花费金额超出我的想象。

更让我感到惭愧的是,有很多课我并没有听完,甚至都没听过。

当我跟先生聊起这件事的时候他调侃我说,你就当做是旅游一次的花费吧?或者上了个线下的培训课吧。

听他讲完,我似乎更心塞了……

如果游玩,至少我能去过不同的对方,看见不一样的风景…..或者线下课投入度更好,对于氛围感受总是不同的。

但是现实是,我败家了……

2

很多人选择在线学习,是希望自己在职业方面有所进阶或者能够获得自我成长。

然而实际上,我会发现在现实层面总有一些妖魔鬼怪阻止我们学习,例如加班、聚会或者家里小孩生病、身体不舒服、情绪状态不好等等……多数时候是比较难以沉下心来进入学习的状态。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必须要承认,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有那么好的自律性,在一开始计划性学习的时候,甚至有些人高估了自己的自控力,这也是我们常常说的“间歇性努力持续性混吃等死”。

前两天我参加了个线下课程聚会,跟大家聊起这件事,我的本来出发点是自嘲式的,但是莫名得到了很多共鸣,比我更疯狂的线上付(败)费(家)万余元的不占少数。

但这种方式,并不能缓解职业焦虑。

我是提倡知识付费的,但是另一面从这些年赚(败)钱(家)的实操经验来看,还是要理智!

那么,如何理智地知识付费呢?

(1)不要被“免费”“赠送”“优惠”,乱了头脑。

请把关注点放在课程的核心内容,而不是外在附加值。

这些所谓的“赠品”“优惠”,有是最好,但是没有也无所谓,这些只是参考,并不是决定权。

建议冲动型剁手党们在“投资自己”之前,自省三问:

  • 这个课程对于生活方面有什么帮助吗?

  • 这个课程对于工作方面有什么帮助吗?

  • 从长远的目标性来看,这个课程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什么帮助吗?

而不是:

  • “这个课程听说还不错,正在优惠中,买!”

  • “买一门赠一门,划算,买!”

  • “什么180天,360天打卡返现金?还能赚钱?

买!”

买买买!跟逛超市似的?什么划算买什么吗?

买个商品,你手上有个东西呢,不喜欢可以转赠,实在不想用了还可以二手买卖;但是知识是虚拟产品,不能退、不能转让、更别提旧物回收了......

(2)请摒弃非合理信念。

  • “听个理财课,就能财源滚滚!”

  • “听个沟通课,就能口吐莲花!”

  • “听个生涯规划,就能人生开挂!”

不要太傻太天真啊!

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有时候线上的课程更偏向于知识层面,而消化吸收这些知识,其实是有个转化率的。

例如,老师讲的是百分之百,你听到的是百分之六十,最后你记住的可能剩下百分之二十了,最后在遗忘曲线的作用下,能有个百分之十是印在你脑子里的,这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所以请合理期待,人生没有那么多逆袭,而你我皆凡人…..这个就好比是,即使是办了健身卡,你也不一定会瘦!

此外,从知识到应用是有个过程的,有时候线上课是不一定能够满足所有的需求。

3

到这里也有一些人想问,如果是想学一门课程,究竟是选择线上更好一些,还是线下更好一些呢?

首先,看需求。

选择课程之前,你需要评估一下。

如果你希望是获得是知识维度方面的,线上就可以满足;但是你希望有更多的互动,或者是更看重体验感,线下可能会更好。

有时候线下课程现场有现场思考、互动游戏环节,讨论环节……这种灵动的、多元化的体验感,可以提供一个磁场,在这种场域下能够刺激你,激发你思考问题深度——这是在线上课所体会不到的。

其次,看链接。

如果你倾向于自我专研和探索,对于社会交往并不看重,可以选择线上;而线下的现场学习,能够与人产生更深入的链接。

你永远不知道你身边坐的是什么人,他未来会成为什么人。

也许你左手边的同学,就是一位畅销书作家、微博或者自媒体大V;你右手边的人,不久的将来成为某个集团公司的高层——在这种无形中就建立了你的人脉资源。

但不论怎样,今天大家因为有类似的困惑而相聚,有共同的期待而在一起学习,在这种环境下较为容易找到同频的人。

甚至有些困惑你很久的问题,左手边的同学三言两语就会拨开你的云雾。

最后,考虑专注度。

如果你的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可以选择线上;但是如果你的专注力不是很好,自控力也不太好的话,倒是应该试试线下课。

我曾经尝试过每天学习一小时,持续一个月,算下学习时间大概在22小时左右;但是我发现真不如在线下课中、两天12个小时所带来的收获多。

这是为什么呢?(以下内容不适用学霸)

惭愧的说,我自评不算是学渣,但是跟学霸还有距离的。

因为天赋有限,记忆一般、专注力一般、自控力也不太好,在进入学习状态之前,甚至需要有个十多分钟进行状态调整……甚至有时候,家人打扰一下,小孩闹一下,电话微信响几下,这个时候的效率就会变得极其低下。

而线下的课程,是有独立的空间、独立的时间;就好比是一个“精心时刻”:先是屏蔽了外界的因素打扰,然后在心理认知层面上准备的也较为充分。

总而言之,没人打扰、状态极好,如果遇到难题有老师给答疑解惑,周围的同学也可以成为助攻——只要你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这种状态下的效率不高也很难。

在以往的培训课程中,我经常会遇到很多学员非常善于记笔记,甚至有的学员更厉害,还能用脑图等工具把课程内容记下来。

但是我依然发现,很多学员在做练习运用的时候,仍然会遇到很多问题,想不明白;甚至也有一些学员听过很多类似于生涯规划的课,但遇到自己的问题的时候,还是不知道如何解决。

不过,线下课好处在于可以随时提问,随时交流解答,那么线上课呢?你真遇到个性化问题了,又能找谁问呢?

4

综上所述,如果你想学习知识,最低成本的方式是看书其次是线上课;如果想运用,可以参考线下培训或者训练营。

书本或者线上课程,可以进行反复学习。

论语中孔子曰:“温故而知新”。

学生时代就知道的意思,但是很惭愧的是,我今年才有很深刻的体会。

之前因为要做一门课程的分享,我把前几年看过的《非暴力沟通》翻出来重新阅读,竟然有种从未阅读过的感觉。紧接着我把之前读过的书,重新拿过来翻看,感受都与第一次读不同。这大概就是温故知新的吧。

所以,如果想把知识更好地去运用的时候,类似于那种线下训练营的课程可能会更好。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好了。

我带女儿读绘本的时候,如果是很优质的绘本,我会给她读很多遍。有时候她会觉得讲过而失去兴趣。

后来我换了种方式,把培训中的带教模式(On the job training.)套用在女儿身上,我们都受益很多。

第一遍,我读她听。

我读的很享受,她听得很认真。

第二遍,我问她答。

她觉得自己听过了,但是实际上在很多细节,确实是忽略了。

第三遍,她讲我听,我补充。

经过上两轮的互动,她基本上可以讲出大部分内容,但是还是有遗漏;我在一边提醒,引导她,因为有应用所以小朋友记得更扎实。

比单方面给她讲,更有趣有效。

第四遍时候,她基本上可以自己讲了。

我讲的少了,省了不少力气,只要哼哈答应配合她就好了,而她有极强的参与互动感,这个过程我们都很享受。

作为璃语职业生涯训练营线下课程的研发者和设计者之一,我更是将“带教模式”融入了整场训练营,确保大家能够学以致用,解决眼前的现实问题。

现在社会的竞争激烈,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很快就会被这个社会淘汰。

不论是从自我成长幸福感的提升,还是从职业方面竞争力的积累,我建议大家需要进行持续性学习,提升自我。

这里的方式有很多,不论是读书、线上学习还是线下,请理智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最后我想说,不论选择怎样的方式,请调整认知,合理期待,其实人生从来没有什么逆袭,最底层的逻辑必然都绕不过持续性的能力提升。

以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