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 是临床常见病,其症状主要包括胸闷、气短、头痛、耳鸣、健忘、失眠、乏力等。究其病机、是心脏气血、阴阳亏虚及内伤七情、外感六淫、痰湿阻滞、水饮内停、气滞血瘀等。 近代西医医学中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时。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其它病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中医中的心律失常可用虚实辨证施治: 一、虚 症 心脾两虚:胸闷,怔忡,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思虑劳心则甚,疲乏,眩晕健忘,面色无华,唇淡等。治宜补血养 心,益气安神。 心虚胆怯:心悸善惊,烦躁痰多,食少泛恶,舌苔黄腻等。治宜镇惊定志安神。 气阴两虚:心悸不安,气短乏力,动则加剧,头晕心悸、胸部闷痛,失眠多梦,盗汗,神倦懒言以及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等。治宜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清心安神。 气血虚:心气虚寒,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治宜补气、养血、安神。 阴虚火旺:心悸易惊,心烦失眠,头晕目眩,耳鸣,口舌糜烂疼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盗汗,急躁易怒等。治宜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心阳不振:心悸、动则更甚,形寒肢冷,胸闷气短,自汗,畏寒喜暖。治宜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治宜温阳益气,活血化瘀。 二、实 症 气滞血瘀:心悸胸闷,心痛时作,痛如针刺,肋痛,舌质暗,或见瘀斑等。治宜理气活血。 痰火扰心:胸中郁热,头目眩晕,痰涎壅盛,心悸时作时止,受惊易作,烦躁不安,失眠多梦,痰多泛恶,便干溲黄,舌苔黄腻等。治宜清心解毒,镇惊安神,化痰熄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