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三顾茅庐”看诸葛亮另一面,人生需要一场推销策划案

 淡抹記憶 2019-11-21

诸葛亮,三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谋略家,也可以算得上是位军事家,但同时他还是著名的推销家。说诸葛亮是政治家好理解,蜀国在他的“依法治国”的管理下,确实呈现称繁荣的景象;谋略家也好解释,给刘备做的战略蓝图“隆中对”绝对是三国中“上三谋”中上上之作;军事家 ,六出祁山(虽说多谋少决,但不是一代帅才),七擒孟获是最好的证明。

然而,要说诸葛亮是个推销家这又从何说起呢?

这个就得从“三顾茅庐”说起,先来看《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罗贯中先生用了大量篇幅描绘出了诸葛亮出场到刘备“三顾茅庐”一整套精彩的桥段,《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刘备偶遇司马徽,给出那句神秘偈语“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说明一下其才能,之后就没了下文,剩下就是司马徽打哈哈,整的刘备一宿没睡,半夜还来了个徐庶搞事情,刘备误认为徐庶就是诸葛亮;才引出徐庶化名单福投奔刘备,计破曹仁,曹操用计得徐庶,徐庶临走告诉刘备,诸葛亮这哥们才是你要找的人,把诸葛亮好一顿夸,前因后果做了个详细报告;原来他们都是好友,为此徐庶还上山劝说了诸葛亮,但被诸葛亮一句话“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翻译过来就是:你把我当做祭祀用的牲畜了)噎的“羞愧而退”(诸葛亮用意之高堪称无敌);之后才正是开始刘备的“三顾茅庐”第一次要去的时候司马徽又神秘的出现,又是一把神乎其神夸了诸葛亮一顿,徽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的张子房”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再一次补充说明,你刘备想得天下,必诸葛亮出山辅佐不可。

刘备在这三次充分了解诸葛亮这个人之后,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寻访“卧龙”之路,寻访“卧龙”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用 一波三折这个词依我看 更加贴切

★第一次,路上碰到一群农民一边干过一边唱歌,歌就是诸葛亮所做,曲好词更好,加深一下诸葛亮在刘备心里的印象。不用想,第一次空手而回,还被 童子嘲笑一番,但刘备求贤若渴啊!不在乎,下山时偶碰一人,误认为是卧龙,可是这次注定刘备是失望的,来的人是博陵崔州平,孔明的好友,不用想,又是一顿夸,把刘备整的心里直痒痒,盼望这能早点见到卧龙先生

★第二次:没过几天,刘备想还得去,不管外面风雪交加,还是踏上了卧龙岗,这次出场依然不是诸葛亮,而是他的两个好哥们,颖川石广元和汝南孟公威,用脚趾头都能想到,这两位是来做铺垫的,深化一下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地位。来到草庐,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做了一次详细的家族普查,他爹是干什么的,他大哥是干什么的(孙权的幕僚),给刘备一份紧张报告,告诉你得抓紧啊!我哥可是个抢手货,随时都有可能被别人挖走。临走时还碰到了诸葛亮的老丈人,当时第一次读到这段时候没想过他的出现有什么作用,但多读几遍就知有其深意,这是来个刘备一个定心丸的出现,就想告诉你,玄德啊!孔明呢,是一个重德重义的有为青年,你看我这样的大名士不也把女儿许配给他了吗?你呀!要有耐心,守得住寂寞才能见到明月不是吗?

★第三次,刘备如愿的见到了诸葛亮,但诸葛亮还在睡觉,结果是刘备瞪了半晌(最后的考验,看一下你刘玄德是否真的能做到礼贤下士,求才若渴),才得以见了这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卧龙先生,才得以诸葛亮谋划“隆中对”计定三分 以安天下 。

这就是《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前因后果,从中不难看出,从头到尾都是一场策划案,一场推销的策划案,咱们来捋一捋就更明了了,

关系:徐庶,司马徽是好友;诸葛亮,博陵崔州平,颖川石广元和汝南孟公威是好友;黄承彦是诸葛亮的老丈人。徐庶是中单(主线),司马徽是射手(牵线),这几位好友是辅助(深化),老丈人是打野(游说)

再看看这些人都是什么地位,司马徽是当时有名的自媒体评判员,由他出面牵线有公信力,搞媒体的嘴皮子只能呵呵了...自己想去吧!几位好友,都是隐士名家,茅房拉屎脸朝外的汉子,这样的人你刘备能放弃吗!答案是:不能。黄承彦更是当世名儒,这样的人都来给诸葛亮做代言人,你说你刘备三顾茅庐屈吗?显而易见,不屈而且赚了。

《三国演义》里的这段“三顾茅庐”写的相当精彩,但在正史中这段“三顾茅庐”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写“三顾茅庐”可谓寥寥数笔,其文如下:“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一段文字用了不过百字描写了“三顾茅庐”全过程,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大略的看出一些端倪,譬如刘备的态度, 徐庶的推销,还有就是两个字“诣”“三”

刘备态度的转变可以看得出刘备对贤能的渴望,从“君与俱来”到“先主遂诣亮”转变是来了360°大转弯,这也可以一,看出诸葛亮确实 有真才实学,二,再者徐庶的推销策划做得好,层层递进,留有悬念,让人留连忘返,三就是体现刘备对人才是真的渴望,可以做到礼贤下士

徐庶的推销是可称得上一次完美的策划案,由浅入深,在留有悬念,让人欲罢不能,捉摸不透。是人都有一个“好奇”的天性,一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就把刘备的好奇心和那种渴望人才的迫切心打动了。做策划的朋友们可以借鉴一下,完美的策划案不是直白的夸赞,而是达成一致的认同

陈寿在写“三顾茅庐”这段的时候,用字之考究已经达到炉火纯青了,中“诣”“三”“乃”这两字更是点睛之笔。

“诣”(到,旧时特指到尊长那里去)这个字表达刘备的态度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就这样一个字,不知道表达了刘备心里有多少滋味呼啸而过,从没有雄霸资源的悲凉,到可以睥睨天下的喜悦,从看到曹操麾下五大谋士的无奈,到终有倚重之臣的企望。“诣”这个字全做到了

“三”这个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就是个神话,老子的《道德经》就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还有《西游记》里的“事不过三”;现代更有“重要的事说三遍”。可见,三在国人的生活,生产中已经无处不在,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刘备“三”往草庐而相见呢?诸葛亮是什么人?智商高,情商高,颜值高的三高好男人,这样做有三个原因

立名,没正式出山之前,他基本是无人知道的山野村夫,无名无实,这是没有公信力的,不像搞自媒体的司马徽名气满天下,他需要有立得住的名“你看刘玄德再有实力 也得三次来拜会我我才肯出山,麾下的众将官也觉得诸葛亮实至名归”

立威,没有威信,想统御一群桀骜不驯的军阀大佬,那是不现实的,所以在未出山前必须做好人前威信,刘备以主公之躯前往三次,个人威信已达到诸葛亮想要的,也是刘备想给与的,所以双方才“凡三往,乃见”

立信,人无诚信而不行,刘备三顾茅庐就是想为将来的股肱之臣立信,诸葛亮 也是在三次中看一下刘备的诚意,在以后发展中好展开工作, 不会带来麻烦 ,双方在三次你来我往中确定了双方的诚意,有了诚信,双方就都可以放心大胆的开展后面的工作

小生结语:无论是从《三国演义》中,还是正史中都可以看到诸葛亮做自身推销的身影,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酒香也怕巷子深,金子也怕土深埋。人生多少都需要做一点自我推销,实现自己的价值。诸葛亮的“三顾茅庐”推销策划案告诉我们,人生不止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更需要策划推销一下自己的未来走向,来诠释自己完美的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