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从15岁格竹悟道开始,到38岁于贵州龙场(今贵州省修文县)大悟,悟出的是“知行合一”,但此并非是阳明先生的终极思想,他的终极思想是在其49岁(一说50岁)时所提出的“致良知”三字。 王阳明先生讲:“某于良知之说,从千死百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致良知”的命题的提出,标志着阳明心学的最终确定。 “致良知”是有两个词的精妙组合,一个是“致知”;一个是“良知”。 “致知”是源于儒家经典四书中的《大学》,而“良知”则源于《孟子》,这两个词看着简单,其实蕴含着儒门极深的修学体系在内,非旦夕之功所能洞见。 简单的讲,“良知”是人的本我之大智慧,即“本来面目”,而“致良知”就是如同拨云见日般重现“良知”的功夫所在。 ![]() 往俗了讲,“良知”是我们的内心善良的一种本底精神,而“致良知”是让我们将此“良知”推充开来,做一个讲道德、讲底线、讲信誉、讲品格的高素质的中国人。 有一个故事反映了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说,很有意思。 王阳明有个弟子叫南大吉,他有一天对王阳明讲:“先生经常看到我许多过错,为什么不说一句话呢?” 王阳明问:“有什么过错?” 南大吉便一一道来,等他讲完了,阳明先生笑着说:“我早讲过了。” 南大吉莫名其妙的说:“什么?” 王阳明讲:“我没有跟你讲这些过错,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南大吉搔了一下头,说:“是我的良知告诉我的。” 王阳明笑道:“良知是谁说的?” 南大吉道:“是先生讲的。” 王阳明大笑道:“对了,这不等于是我跟你说的吗?” 这个故事既彰显了王阳明的智慧,也讲了良知能知善知恶的大作用。 其实作为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这一点是王阳明所坚信的。 ![]() 又一个故事,王阳明在平定四省匪乱时,抓住了不可一世的大匪首谢志珊,谢志珊被抓后,王阳明奇怪地跟他讲起了“良知”之道,谢志珊冷笑道:“老子就没良知!” 王阳明笑着说:“天气好热,把外套脱了吧!” 谢老珊二话没说,就把外套脱了。 王阳明说:“再脱”。 直到谢志珊只穿了一条底裤之时,王阳明又笑道:“接着脱啊!” 谢志珊脸胀得通红道:“这不好吧?” 王阳明大笑道:“看来大名鼎鼎的谢志珊也有羞耻之心,这羞耻之心就是良知啊,你不是说你无良知吗?你讲讲看。” 谢志珊低头无言以对。 ![]() 所以,我们发起倡议,呼吁每一个国人开始“致良知”,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莫因善小而不为,莫因恶小而为之。 阳明悟行学宫原创,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部分来自网络,图文无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