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踝关节骨折分型与治疗策略--王旭教授

 西安国康马YH 2019-11-21


导读

踝关节骨折是骨科医生在急诊间常见的疾病,随着经验的增加和教育的推广,大家对于踝关节骨折的处理已得心应手,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一些较为基础的内容。

01

分型


一、不同学者命名

二、Lauge-Hansen分型

1. 足的位置------受力方向

  • supination-adduction

  • supination-eversion

  • pronation-eversion

  • pronation-abduction

  • pronation-dorsiflexion


2. 踝关节损伤不同类型

  • SA:旋后-内收
  • SER:旋后-外旋
  • PER:旋前-外旋
  • PAB:旋前-外展
  • 根据Lauge-Hansen分型可在X光片上判断具体分型及严重程度,其中X线上观察腓骨骨折线形态及走向,是否有后踝骨折,是否有内踝骨折,其准确性有待临床验

3. Lauge-Hansen分型的优缺点

(1)优点

  • 描述了骨性结构与韧带的损伤

  • 预测损伤严重程度

  • 预测踝关节稳定性

(2)缺点

  • 复杂、实用性差
  • 不能涵盖所有骨折
(3)研究表明:
预测韧带损伤严重程度能力有限不能作为决定手术策略的依赖理论,无法复制经典的旋后外旋损伤,旋前-外旋可以导致低位腓骨骨折

4. 不同位置,踝关节骨性结构与韧带结构对踝关节稳定性维持的作用不同,其中站立相由骨骼维持,摆动相更多由韧带维持,不同运动状态下受伤导致损伤形态和结构不同

5. 旋前损伤和旋后损伤在影像学表现较难判断,LH达到65%,AO达到81%
三、Danis-Weber分型

1. A与B型:伴或不伴内侧结构损伤
2. C型:内侧结构损伤
3. 简单
不能反映损伤严重程度
不能预测转归
四、AO分型

02

不同分型间的联系

1. type A= supination adduction旋后内旋损伤
2. type B=supination-external rotation旋后外旋损伤

3. type C=pronation-abduction/externalrotation旋前外展损伤


不同医生对影像学观点不同,不同分型侧重点不同,解释骨折受伤机制,不要拘泥于分型,重视治疗的有效性。

03

治疗

一、治疗理念
  • 力线:旋转、成角及长/短畸形
  • 稳定
  • 解剖复位关节面
二、保守治疗指征
1. 力线正常
2. 关节面台阶/间隙<1mm

3. 稳定:应力实验(—)


4. 正位片
  • TFCS<5mm

  • TFO>6mm

5. 踝穴位片
  • TFCS<5mm

  • TFO>1mm
三、手术治疗
1. 手术时机

2. 手术入路:

内侧、外侧、前内侧、前外侧、后内侧、后外侧、改良的

3. 手术体位:
仰卧、俯卧、漂浮体位(内侧、外侧、后侧)
4. 内固定选择:
克氏针、螺钉、钢板、髓内钉、弹性固定
5. 术中判断

6. 术后处理


总结

1. 分型可以推测损伤机制
2. 分型不完善
3. 稳定:应力试验
4. 正常力线:X线指标的恢复
5. 关节面的解剖复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