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话桑梓情(218)
纪元.时节习俗
时节庆典休闲娱乐
传统闹红火的主要内容:
(十六)、逗龙灯
逗龙灯,有的地方称之为“舞龙”。这是在祁县境内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演出的时间,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十五闹“红火”、闹“元宵”的时候,也有一些地方在农历二月初二的“龙抬头”时表演,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民间艺术,这种传统的艺术节目,大都与中国的传统节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逗龙灯中的龙,由龙头、龙身和龙尾构成,龙身较长,是龙的主体。在制作这种表演的龙时,用竹蔑或者铁丝为架子,外面抹上纸或者是布,龙身的节与节之间,用布缝成筒状连接,然后彩绘其形。龙身、龙头、龙尾制成后,在龙身的每节中部插置蜡梗,下部安置木柄,供表演的人用手抓握。 逗龙灯在开始表演时,由许多人每人各举一节木柄,左右挥舞,使龙体在空中悠悠蠕动。夜晚舞龙时,要点燃龙体内的蜡烛,辅以彩灯、莲花灯等各式花灯,同时施放烟火、爆竹,造成一定的声势,吸引观众,使龙舞呈现出不同凡响的风彩来。 逗龙灯是以“二龙戏珠”为主要表演内容。这里的一条龙身长有九节,龙头似驼,龙眼似虎眼,龙耳似牛耳,龙角似鹿角,龙鳞似鱼鳞,龙身似蛇身。表演开始后,以跑阵为主,有双龙交错跑;有四边形的“开四门”;有龙头向前、龙体左右对称盘圈形的“凤凰展翅”;有双龙相对、扭“8”字形的“长蛇阵”;有对角盘扭的“八宝”、“三碰头”、“卧龙搅珠”、“三环套两环”等。表演时,两条龙追逐着两颗宝珠,时而昂首如飞腾于云天之上,时而低回若游于波涛之中。龙舞时,两旁还伴有号角声和口吐缕缕烟火,表现出龙的呻吟和龙的吞云吐雾状。 龙的体长为十二节,长度为三丈六尺。前面,有一盏蜘蛛精灯引龙戏舞,后面由二十四盏牌灯伴舞。表演中,分成“激龙”、“蛛精作乱”、“蛟龙出海”、“环林擒珠”、“泰山压顶”等五个段落。在“蛛精作乱”表演中,表演者用“撑杆虎跳”、“扫堂”、“倒八字”等技巧动作,体现蛛精的灵巧多变和东奔西窜。而“穿门楼”、“跃月台”、“龙盘柱”等舞姿,使龙的盘旋飞腾的姿态更加壮观。此外,牌灯在表演中队形多变,对整个表演起着烘云托月的作用。
太谷县逗龙灯,是将龙悬挂于空中,借助铁索和麻绳的牵动而舞动的“二龙戏珠”。有的表演者还将龙体各节分别抱于右腋下,随着布龙身体的拉动而舞动出“抱龙”的动作,叫绞活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