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环环相扣下逐渐阶级垄断的士族

 老刘tdrhg 2019-11-22

导语:自秦汉至唐朝千年的历史中,王朝更迭、军阀割据的背后,都时隐时现着一个特殊阶层的影子。它为皇权所忌惮,但又不得不与它合作,魏晋时期更是达到空前的“王与马,共天下”之局。士族,作为古代皇权最为倚重的势力,是如何一步步攀登古代阶级政治的金字塔,今天我们就撕开时代的面纱,去解读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合力所赋予的士族特权。

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环环相扣下逐渐阶级垄断的士族

制度发展历程

一、士族阶级的历史溯源及概念

士族由先秦时期的“士”演变而来,发展到魏晋时期逐渐形成以家族背景为基础,门第家世为标准的社会特权阶层。

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环环相扣下逐渐阶级垄断的士族

士族阶级

士族与“庶族”往往对立来看,“士庶天隔、营事婚宦”是士族保持其优越门第不可逾越的鸿沟。此外,为严格区分郡望士族的世系血脉,魏晋时期兴起了著名的“谱牒”之学,专门用于研究考证门第尊卑。“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种种不可思议的查宗审源的谱牒之事彻底撕裂了“士庶”阶层的互联,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持续千年之久的士族门阀作为重要阶级组成部分,在古代皇权政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士族,一个具有精英属性的社会阶层,有着宗法制体系下贵族的资源特权,但缺少法统意义上的世袭特权,因此士族借助制度的优势,完成一次次划时代的阶层变革。

二、士族阶级发展的三大历史契机

(一)军功爵制:诱使初代士族阶层“发芽的土壤”

随着东周天子的势微,列国变法图强,其中以秦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及“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的军功爵制最为深刻。商鞅变法所实行的军功封爵,打破原有阶层等级的限制,刺激了底层庶民飞黄腾达的欲望,同时驱动贵族子弟建功立业。

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环环相扣下逐渐阶级垄断的士族

秦国虎狼之师

商鞅变法时期的十八级军功爵制到秦初二十级军功爵制,促使大批庶民阶层凭借战争年代驱敌荡寇的战功成功跻身士族行列,如“人屠”白起以十七年横扫六国的功勋从左庶长进阶武安君,登上人生巅峰。盛极一时的军功爵制犹如阶级上升的快速通道,使得以宗法制为基础的“贵族”阶层逐渐被士族阶层所代替。

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环环相扣下逐渐阶级垄断的士族

军功爵制

作为新兴的士族阶层,为保护其既得利益,汉初将二十级军功爵制重新划分为侯爵、卿爵、大夫爵、士爵四大等级,所有军爵仅限同一等级内的晋升,继而人为导致阶级的固化,防止新晋功爵瓜分有限的利益。

总结:初期军功爵制的发展推动了新生士族阶层的壮大,但随着利益的不断重新分配,势必会触碰老牌士族阶层的既得利益,因此作为孕育士族阶层“土壤”的军功爵制便人为的失去了其存在的历史作用。

(二)察举制:二代士族阶层“世袭的遮羞布”

先秦时期“尚贤”的文化理念在汉初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了稳定新生政权的统治基础,高祖皇帝刘邦时期便开始试行了地方举贤的政策,发展到武帝时期真正确立起“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的人才选拔制度。

汉武帝时期的察举制度,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四方之士多上事言得失,自街鬻者以千数。”武帝朝著名的东方朔、主父偃等人皆是从此制度中脱颖而出。但“察举制”过多的夹杂了主观的考核标准,德行的考核是尤为重要的环节,但如何客观的评价“被举荐人”的道德水平却没有一个标准尺度去衡量。过度依赖地方或中央官员“个人喜好”的察举制在西汉末年沦为了任人唯亲的朋党制度,“举荐人”与“被举荐人”之间悄然的达成了某些不正当的依附关系,导致后期士族门阀日渐把持官吏任命,造成“上品无寒门”的局面开始形成。

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环环相扣下逐渐阶级垄断的士族

主父偃像

局限于古代交通、财力、物力等因素,“皇权不下县”的情况时有发生皇帝的意志必须通过各级基层组织得以延伸,因此地方名望乡绅实际控制了基层人才上升的通道,从而造成士族阶层继续“以族举人,累世公卿”。

总结:察举制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撕开了士族阶层阶级垄断的口子,让部分“寒门人才”得以上升到士族的领域,但察举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后期的人才选拔过多的“以财选才”,士族阶层凭借知识与财力的优势,使其特权得以“世袭”。

(三)九品中正制:封闭上升士族阶层的“门禁”

东汉末年,皇权衰弱,群雄割据,有识之士皆投奔他人篱下。发展于两汉的察举制度在兵荒马乱中遭到了严重破坏,凭借士族势力代汉而立的曹魏需要新的官员选拔制度来满足内部士族的政治需要。

“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曹丕即位后 ,在尚书陈群的建议下实行以“家世、行状、定品”三部分作为品评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选人制度,理论上为多方位高标准的选拔人才,但实际上在那个知识匮乏的年代,士族累世凝聚的社会资源让他们的子弟更有机会跻身上层品级。

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环环相扣下逐渐阶级垄断的士族

陈群影视像

相比于察举制的“举人”政策,九品中正制更像是为士族门阀量身定做的“世袭制度”。九品中正制建立的初衷是为了缓解皇权与士族的矛盾,然而九品中正制首先看中“门第”的品评标准,让士族的影响力得以继续扩大,因此在缓解矛盾的同时增加了士族对皇权的威胁。

总结:九品中正制看似公平的评判标准,实则属于“圈内人”自欺欺人的政治游戏。至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形成,庶族上升士族的通道彻底被封禁。“王与马、共天下”的门阀士族等于与统治阶级平起而坐,皇权沦为士族控制社会资源的工具。

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环环相扣下逐渐阶级垄断的士族

士族画像

三、士族阶级的历史影响及意义

在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人才选拔制度的不断帮助下,士族阶级从最初的金字塔底层逐步登上权力之巅,这既与士族阶级自身的奋斗有关,也与其逐渐形成的阶级集团有着很大的关系。

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环环相扣下逐渐阶级垄断的士族

王羲之《兰亭集序》

士族阶级的形成对稳定地方政治,传承文化美德有着推动作用,如琅琊王氏徽之、献之的手足之情、王羲之发展草书书法技艺等。另一方面 ,士族阶级的兴起制约了皇权的过度膨胀,缓解了统治阶级对底层人民的压迫,但是士族阶级自身的日益腐化以及其形成的特权集团肆无忌惮的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导致阶级矛盾加深,两极化现象严重。

个人所见,还请斧正。

文/涨知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