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你史不史啊建安二十四年夏五月,刘备夺取汉中,秋七月,关羽发起樊城战役,冬十二月,关羽在曹孙夹击下兵败身毁,痛失荆州。 关羽失荆州改变了三国格局,致使诸葛亮《隆中对策》所筹划的统一天下的宏伟蓝图付诸东流,也成为蜀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如此重要的悲剧事件,其原因到底该归咎于谁呢? 小编认为作为镇守荆州主将,关羽固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更应该承担责任的是刘备等蜀汉决策者,蜀汉决策层的麻木不仁才是关羽失荆州的致命因由。 失去荆州并非关羽一人的责任 一、蜀汉决策层在荆州事件中犯有哪些致命错误?第一,没有及时实现战略重心的转移 诸葛亮《隆中对策》的规划是“跨有荆、益”二州,“待天下有变”后,蜀汉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兵夹击曹魏。对蜀汉而言,荆、益二州不能缺一,荆州乃战略要地,又处于各方争夺前沿,其安全问题乃重中之重。 如果说刘备、诸葛亮谋取益州之时尚无暇顾及荆州的话,那么平定益州之后就应立即把战略重心转移到荆州,可奇怪的是刘备、诸葛亮等决策者长期以来仅仅依仗关羽来担负荆州的防务重任。 是不是关羽有足够的能力使荆州稳如泰山呢?显然不是。 赤壁之战后,孙刘联盟日渐疏离。关羽独自镇守荆州后,局势更加紧张,曹魏在北部襄阳一带,东吴在东南长沙一带不断同关羽发生摩擦。 建安二十年,孙刘两家为争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而发生大规模的对峙战,刘备曾亲率兵五万出益州进驻公安以支援关羽,后因曹军进攻汉中而被迫向东吴分地求和。可见,荆州随时面临着两面夹击的危险。所以,单靠关羽一人镇守此必争之地,实属勉为其难。 而刘备、诸葛亮不仅在夺取益州之后的四年中未派遣任何得力大将和智谋之士到荆州加强防务,而且在夺取汉中之后、曹操孙权纷纷调兵遣将夹击荆州的大半年的时间里,也不曾把注意力转移至荆州,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荆州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二,错误授意关羽进攻樊城。 建安二十三年,蜀汉与曹魏展开了汉中争夺战。刘备进攻汉中之时关羽已率部部署在襄阳、樊城一线,以监视牵制曹仁所部,也有力地激发了南阳郡的兵变、民变。这种策应是否奉命行动不得而知,以军事常理论,刘备下令关羽牵制曹仁是完全有可能的。 建安二十四年秋,关羽发起了樊城战役。那么此举是奉命行事还是擅自行动?史籍亦语焉不详。 但刘备给予关羽的待遇是蜀汉将军中绝无仅有的 “假节钺”,这是封建时代皇帝对臣下高度信任的象征,赋予大臣以独断专行的特权。 刘备在夺取汉中后给关羽以“前将军,假节钺”的封赏,显然有让关羽解决荆州北部问题的意图,目标是夺取襄阳、樊城以打通荆州与汉中之间的水陆交通。 所以,关羽发起樊城战役至少是蜀汉决策层的授意,算不上擅自兴兵,可视为汉中战役的组成部分。 曹操在丧失汉中等地之后,立即将战略重心转移至荆州樊城方向,一方面不断派兵驰援曹仁,另一方面派人前往东吴密谋夹击荆州。 在这种情况下,蜀汉首脑机关不但不调整部署增援荆州,也未派重臣前往东吴修复联盟关系,更未提醒骄傲自大的关羽将樊城主力撤回荆州加强防守,相反还“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赋予他以独断专行的特权,授意他独自进攻樊城,这实属一种极其愚蠢的举措。 建安二十三年,蜀汉与曹魏展开了汉中争夺战 第三,未能足够重视上庸诸郡的战略地位。 上庸诸郡指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即今湖北十堰汉水之南的房县、竹山、竹溪一带,处于崇山峻岭之中,易守难攻,而且西临汉中,北通汉水,东连襄阳,南接夷陵,处于汉中、襄阳和夷陵等军事重镇的结合部位,其战略地位相当重要。 汉中战役后期,刘备曾令宜都太守孟达从秭归向北进攻房陵,汉中战役结束后,又派刘封从汉中沿汉水东进,与孟达会师上庸,说明蜀汉集团已经意识到了上庸诸郡的战略价值。 但所派人选存在着极大问题,刘封作为上庸诸郡的最高长官,年轻气盛,缺乏谋略,根本就驾驭不了反复无常的孟达及降将申耽、申仪兄弟;又与关羽矛盾较深,在军事行动中难以做到密切配合。 所以,蜀汉虽然攻占了上庸诸郡,但根本就不能很好地利用这块战略要地进行协同作战。如果刘备、诸葛亮等人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把荆州和上庸诸郡看作唇齿相依之地,使两地建立密切的联系,互为犄角,那么至少在关羽惨败后可以迅速接应他兵退房陵,固守待援,再寻机夺回荆州也并非毫无希望。 但刘备、诸葛亮等在关羽发起樊城战役后既不指令刘封、孟达等人做好牵制曹兵和接应关羽的两手准备,也明知刘封、孟达、关羽之间不和谐却不对他们晓以大义或另派得力大将、谋士去经营上庸诸郡。 可见,上庸诸郡的战略作用并没有引起蜀汉决策层的足够重视,而当关羽兵败身毁、上庸诸郡被曹魏夺取之后,把责任统统推到刘封头上而逼令其自尽,岂不荒谬? 刘封之才着实当不起领军大将 第四,没有策应关羽的军事行动。 关羽从进攻樊城到兵败身亡经历了大约半年的时间,这个半年中,曹魏方面除曹仁、满宠等樊城守将外,还先后派了于禁、庞德、徐晃等部增援曹仁,后来还增派张辽等大将赶赴前线,足见曹魏集团对此战的重视;而在东吴方面,孙权亲自筹划,吕蒙临阵指挥,陆逊、韩当、蒋钦、周泰、徐盛、丁奉等一大批能征惯战的大将都参加了袭夺荆州战役。 敌对阵容兵力如此强大,谋士猛将如云,关羽身边将佐、谋士大多才干平平,蜀汉却又未派一兵一卒来荆州策应关羽,其毁败的结局在所难免。 关羽完全是以一人之力对抗魏、吴一群名将 二、要想挽回败局,蜀汉集团或许可以如此部署《隆中对策》制定北伐中原的总体战略构想是:“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和“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形成两个拳头夹击曹魏。 汉中战役刚结束即举行北伐,时机尚不成熟,但既然已经错误地授意关羽进攻樊城,就应该积极策应关羽的军事行动。在当时争夺焦点已由汉中转移到荆州的情况下,蜀汉集团或许可作如下部署: 大军屯扎汉中,积极准备船只,派遣两名大将统率一支精锐之师沿嘉陵江南下长江再东下进驻夷陵、江陵一线,加强对东吴的防备; 另派一大将率部作佯动,兵出斜谷威胁关中; 再派一大将率部进入上庸,会合刘封所部兵出房陵,侧击樊城,呼应关羽; 刘备、诸葛亮则率主力从汉中沿汉水东下直指邓县、宛城一线,与关羽等形成合围樊城之势。 如此部署即使不能攻克樊城,也可大大减轻关羽的军事压力,还可以遏止或挫败东吴偷袭,从而保证荆州不失。 结语: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在曹、孙不断增兵围剿荆州之时,蜀汉最高决策层对于关羽的孤军作战却置若罔闻,最终导致痛失荆州、关羽身死。所以小编认为刘备、诸葛亮的一错再错是关羽毁败的根本原因。如果说关羽应承担失荆州百分之二十的主观责任的话,那么蜀汉最高决策层应承担百分之八十的主观责任。 蜀汉最高决策层应承担百分之八十的主观责任 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敬请留言,必定认真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