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写错字了怎么办?幸好有这个神器

 君临天下100 2019-11-22

今天,人们写错字时,为了卷面的整洁干净,橡皮擦、涂改液、修正带……好像有很多种修正方法。除此之外,岳麓君上学的时候还风靡过一阵胶带,一粘完事儿,不过这是一门技术活儿,下手要注意轻重,轻了撕不干净,重了直接破一个大洞。

那么,古人写错字如何修改?他们有没有涂改液?

一、错字不是事儿,上手涂它!

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直接上手涂咯,即使在著名的书法作品中,“涂”并不稀奇,比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中,能抢救的就在原来的错别字上写正确的字覆盖它(这事儿现代人也没少做),或者干脆直接涂抹掉。

图源:故宫博物院《冯承素行书摹兰亭序卷》截图

《兰亭序》原本已佚,在如今传世的摹本中,冯承素本最为人称道。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把王羲之原作中的修改痕迹也临摹呈现了出来。

《兰亭序》还算是涂得文雅,排名仅次于它的《祭侄文稿》,则是圆圈、线条等乱抹一气,充分体现了颜真卿落笔时悲痛欲狂的心情。

直接涂抹毕竟不太美观,于是讲究的法子出现了。

二、雌黄是块砖,哪里错字哪里搬

古人的“涂改液”,其名曰“雌黄”,是一种橙黄色微透明的矿物质,主要成分为三硫化二砷,可用作绘画颜料或者褪色剂。它的“老公”雄黄想必你也一定听说过,疯狂在小说、电视剧中刷存在感,白娘子就是喝了它制成的酒现出原形。

这对“石中鸳鸯”可谓各有用处,雄黄能够驱虫解毒,而雌黄也因其颜色和褪色作用,让古人把它用到了修改错别字上。

北宋范正敏《遯斋闲览》有记载:“有字误,以雌黄灭之,为其与纸色相类,故可否人文章,谓之“雌黄”。

早期使用的纸张颜色偏黄,字写错了,就用与纸张颜色相近的雌黄修改,当然,这个可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关键之处在于其强大的功能。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一》云:“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之处,以雌黄涂之。尝校改字之法:刮洗则伤纸,纸贴之又易脱,粉涂则字不没,涂数遍方能漫灭。唯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

沈括的这一段文字,道尽了长期以来古人与错别字艰苦斗争的辛酸,刮洗、纸贴、粉涂各种方式都尝试过了,终于找到了雌黄这一神器。

追溯起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涂改液”的国家,早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杂说第三十》中“雌黄治书法”一节,详细记述了利用雌黄制作涂改液的技术。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也提到“以雌黄改‘宵’为‘肎’”。

三、“雌黄”一词的发展、衍生

因雌黄的效用,逐渐衍生出了“口中雌黄”“信口雌黄”“妄下雌黄”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其引申之意为不顾事实、随口乱说或妄作评论。

“口中雌黄”(或信口雌黄)源自东晋孙盛所撰《晋阳秋》,其中有记载:“

王衍(256-311年),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王衍此人能说会道,但往往前后矛盾,漏洞百出,别人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质疑,他也满不在乎,甚至不假思索随意更改。

而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也有“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之论,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读遍天下的书籍,就不能随便修改,与王衍的作风截然不同。颜之推这个人,无疑称得上是一个高洁、文雅、理智、特具远见卓识的人,他的《颜氏家训》或警示,或告诫,或劝勉,或鞭策,谆谆教诲,经受住了时间的洗礼,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岳麓书社“古典名著普及文库”《颜氏家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