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有段时间很喜欢这句话。 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光阴荏苒,岁月蹁跹,蓦然回首,半生已过。 一开始很好奇这句话出于何人之口,有人说是写出“春风十里不如你”的冯唐,也有人说是小米创始人雷军。 直到我读到苏轼的“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才明白这才是真正的出处。 这首词叫《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是苏轼为一位具有高洁品质的歌女所写。 当时苏轼的好友王定国和这位歌女从岭南回来,苏轼为他们接风洗尘。 全词如下: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有人觉得这位歌女相当幸运,居然能得大文豪为其题词。 只是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偶然,所谓幸运有时是付出的必然结果。 当时因为“乌台诗案”,苏轼的好友王定国受到牵连,被贬到岭南滨州,他身边的歌姬柔奴(寓娘)毅然随行。 唐宋时期,经常有官员被贬岭南,那么岭南到底是在哪里? 其实,岭南指的是南方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的两广和海南。 对于古人来说,流放塞北和岭南,是最痛苦的事儿了。 从中原到岭南,山路崎岖,死在半道上是常有的事儿。 就算到了地方,岭南瘴疠之气横行,也很容易染上疟疾,而古代医疗水平又落后,正如《史记》所言 “岭南卑湿,丈夫早夭”。 当初宋之问被贬岭南,没多久就受不了,偷跑回洛阳。 一个壮年男子尚且无法忍受岭南的荒凉,而寓娘这样一个柔弱的女子却心甘情愿地相随而去。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寓娘却是不离不弃,难怪苏轼会如此赞赏她。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琢玉郎”指的是丰神俊朗的男子,“点酥娘”说的是肤如凝脂的美女。 苏轼开头便夸好友王定国和寓娘男俊女俏,是天造地设的一双璧人。 其实苏轼也无需羡慕王定国,他被贬黄州时,小妾王朝云也是跟随左右,红袖添香。 朝云也是难得的解语花,在苏轼失意的那段日子里给了他不少安慰。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接着苏轼又赞美寓娘的才艺。她能自创歌曲,朱唇轻启,清脆悦耳的歌声飘扬在天地间,犹如风起雪飞,使岭南炎暑之地变成清凉之乡。 当然这是夸张的写法,词人意在突出寓娘的“清歌”治愈了仕途失意、陷入苦闷、浮躁不安的王定国的心灵。 “诗言志,歌咏言”,美好的歌声源于美好的心灵,苏轼不仅在赞赏她的歌技,更是在颂扬其超然广博的胸襟。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寓娘便是这句话的最好写照。 经历过岭南艰苦的生活,回来的寓娘容光焕发,更显年轻。 “颜愈少” 显然是一种夸张写法,岁月沧桑了寓娘的容貌,可是她历尽艰险,仍保初心,从容淡定的笑容感染了苏轼。 她的微笑让苏轼想到了斗霜傲雪的岭南之梅,坚贞不屈,傲骨铮铮。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最后词人问出了一直藏于心底的话“岭南的日子不好过吧?”似疑问,又似肯定。 可是寓娘的回答再次让他惊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只要心中安定,哪里不是故乡? 白居易在《种杏桃》中也曾说:“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他们的人生经历并不相同,但是却有着一样达观的心境。 苏轼在这首词中先是夸赞了寓娘的美貌和才艺,然后又着重歌颂她身处逆境却又安之若素的美好品质。 其实苏轼赞颂寓娘“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也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 他在密州任知州的时候,已经将近40岁,可是他带着手下打猎时,雄姿勃发,不输少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他被贬黄州时,和友人出行,突逢大雨,人皆惊慌,他却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后来他也被流放到了岭南,却在那个人见人怕的荒凉之地高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一生坎坷,却从不抱怨,随遇而安,一直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他的豪放达观,他的少年心,惊艳了千年。 其实,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少年无关男女性别,无关老少年龄,他是一种人生态度。 红尘万丈,长路漫漫,我们外表不可能永远年轻,但心可以。 走在人生路上,我们应该,一路高歌,不负初心,永葆年轻。 愿我们能和苏轼一样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 END - 作者:凯紫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