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衡形似与神似,追求苍茫浑厚的画风,吴阐思绘《平林古寺》

 秦缘情 2019-11-22
元明清三代画家中文人的比例很高,画史中留名的画家几乎都能诗文应答。在这种情况下,山水画作品越来越追求诗意美感,创作风格不再只要求形似,转而追求神似。有很多画家为了在山水画中表现出儒雅脱俗的面貌,用绘画作品图解前人的诗句,或者自拟诗文当作创作的主题。从风格上讲,似乎越来越偏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不过从审美上看,往往能够打动文人士大夫阶层。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了近代,由于其中的弊端过于明显,于是开始强调作品的时代性主题,只不过艺术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过分干预的后果会造成以偏概全。
在清代中期,随着金石考据的盛行,绘画作品为了追求古雅的面貌,除了在笔墨处理上像元人学习,在主题构思上也偏重于在诗文描述的意境中找寻灵感。在这一时期,吴阐思的山水画作品很有代表性。吴阐思生卒不详,不过从他传世作品推算,他大概是乾隆、嘉庆时期的画家。吴阐思的文学底蕴很厚,他有诗文作品集传世,他喜欢四处游历写生,曾经写过一本《匡庐游记》对后世影响很大。这幅《平林古寺》就是吴阐思的作品,画面描绘的内容可以用两句诗来概括,乍见波中鸟,时闻云外钟。
有意思的是,这幅作品中并没有飞鸟水禽,难道是吴阐思画跑题了?这还是要回归到文人审美来探讨,画家在创作构图上讲究藏与露,在主题表达上也同样存在。吴阐思要在作品中表达的重点是山水清幽,钟声袅袅。设想一下,有没有这种情况,随着深山古寺中的钟声响起,禽鸟惊飞,只剩下静静的江水和旷远的山林,由此反衬出山水静谧。画面是静止的,人的情感是波动的,作品的内在意图要靠欣赏者去补足,这样处理其实也是为了增加画家与欣赏者之间的互动。
《平林古寺》在构图和笔墨技法上都学习元代画家吴镇。吴镇在元四家中与世俗脱离的最为彻底,哪怕清贫到了要去占卜算卦的程度也不妥协求生。吴镇中年以后才在画坛上小有声望,只不过他深居简出洁身自好,致使作品流传极少。吴阐思画这幅作品向吴镇致敬有他自己的考虑,这样的人间仙境只适合吴镇这样的雅人居住,没有世俗污浊的侵扰,才能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吴阐思通过画作表达出对偶像的钦佩,同时也流露出向往之情。正是有了这种情感,吴阐思在创作中十分认真,在构图上营造平淡天真的空间,在笔墨处理上形成苍茫浑厚的画风。
吴阐思的这幅作品也表达了他对形似与神似的理解,形似是画家的基本功,神似是画家的追求,两者同样重要,没有形似只求神似无疑是空中楼阁,但只有形似没有神似那就会空洞乏味。其实很多山水画乍一看很细腻华美,但看久了就觉得不过如此,大多数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形似与神似的关系。
拓展阅读
描绘祥瑞山水,缓和社会矛盾,元代画家房大年绘《京都万寿山》
将日常生活绘入画中,清代王翚绘《溪山佳境》
勾画细腻,风格华美,董邦达绘《山水册页》六帧
超越理性控制,凌驾于笔墨程式之上,石涛绘《秋景山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