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清华预录取的他,曾一度执意选择复读……

 振王府图书馆 2019-11-23

被清华预录取的他,曾一度执意选择复读……

郭山

 备注:本文作者为郭山,题头作者系统关联的微信账号。特此说明。点击顶端的蓝色字体:隐蔽的历史,可以关注本小号,阅读更多教育类原创文章。

(一)别人家的孩子

高考已尘埃落定。

志愿正紧张填报。

薛兆丰在《经济学通识》中指出:“稀缺”是人类面对的永恒难题,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主题。

此言不虚。

好东西永远是稀缺的。

买房买车,才懂得钱到用时方恨少;

写文撰稿,才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

填报志愿,才发现分到用时方恨少

有一种学生是几乎所有同龄人的噩梦,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无论孩子们如何努力,如何优秀,家长和老师们总会告诉他们,就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不远的地方,总有一个比他们优秀更勤奋更卓越的“别人家的孩子。”

身为重点中学的普通教员,亲眼目睹的“别人家的孩子”可不仅仅只是“传说”,而是屡见不鲜如假包换的现实。

“别人家的孩子”给普通孩子带来的伤害可谓创剧痛深。

既然如此,俺就在伤口上再撒一把盐吧。

(二)成绩一贯优秀的他,高考后执意选择复读

这孩子是熟人的孩子,姑且叫D同学吧。

D同学考入这所学校的奥赛班时,成绩不算特别突出,最好名次是年级第七名,最差的一次到了一百多名,一般都在几十名左右,并不是老师心目中重点培养的“清北苗子”,大约算是“板凳球员”“第二梯队”吧。

高考第一天,上午语文,和其他考生一样,D同学没啥感觉;下午数学,大家都反映今年数学题出人意料的简单,连平常数学从没及格过的同学也笑逐颜开,纷纷表示“最少能考120分”。而一贯数学成绩从未低于130分的小D同学出了考场,表情凝重,闷闷不乐,对父母说:数学“考崩了”,发挥失常,错的不少,感到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第二天都不想继续考试了,“干脆复读算了,反正也考不好了”。

在家长老师反复劝慰下,小D同学才勉强完成了剩下的英语和综合考试。毕竟“即便是复读也得有个高考分啊”。

考后第二天,下一届的亲朋学弟找他借高三的旧资料,他婉拒:我自己复读还得用呢!

考后第三天,朝家长要了些钱,一头扎进图书市场,挑选了一批刚上市的2019版(下一年度)的高考一轮复习资料,开始闭门埋头刷题。

既然选择了要复读,就得先进入状态。

看到孩子心情不爽,父母也苦恼万分,屡屡联系我咨询,是走个一般大学还是选择复读?复读的话,留市里复读好,还是去县里复读好?

俺也颇天真地给出了一番所谓的“建议”“指导”。

孰料,

剧情很快反转。

(三)发挥“失常”的他被清华预录取

624号,高考出分在即。

下午参加中招监考培训,晚上到家,接到了小D父母的电话:“老师,告诉你个好消息,刚才清华大学的招生老师联系我们了,签约预录取物理系。”

“那赶快签啊,全省多少名?”

“全省第八十名呢。”

“哎呦,不错喔。不是一直说考的不好吗?”

“是啊是啊,孩子一直说发挥的不好,还说要复习哩,谁知道分出来还挺不错滴。”

“那数学考了多少啊,不是说数学感觉不太好吗?”

“是啊,就是不好,才考了142分,不过理综发挥的不错,考了285分。”

“喔……&……%@。”

我竟然无言以对。

(四)他山之玉,能否攻石?

D同学为何能扮猪吃老虎,最后阶段逆袭胜出呢?

此后的几天,这个问题持续引发我的思考。

尽管优秀学生总是相似,但优秀学生的“优秀”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其一、为什么而学习?学习到底是“快乐”还是“痛苦”?

这似乎是没有答案的天问。

D同学的答案可能更接近学习的本意:“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不为什么,不为考大学,不为好工作,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就是为了获得思考本身的正向反馈。从初中开始,小D就对物理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高中后也将物理作为自己的竞赛选考科目,不管功课如何紧张,都始终会抽出时间阅读大量的物理类课外书。

上高中后,为节省时间,父母帮小D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民房,楼下是家琴房,从来没有学过任何乐器的他偶尔路过琴房,突然向父母提出想学钢琴!这是什么情况?已经高中阶段了,早过了学琴的年龄段,而且重点高中奥赛班的课业压力极大(连周六、周日也上课),哪有学琴练琴的时间?父母犹豫了,一是没时间,二是怕影响学习,三是孩子这么大了,再学琴有啥意义?小D同学的态度很坚决:我用中午的半个小时去学,学完直接上楼休息;学琴没有啥目的,就是感觉会弹琴的人很神奇,自己也想试试。拗不过孩子,父母只好为他报了钢琴课。就这样,在繁忙的功课之余,D同学坚持练琴,直到高三,才告别了钢琴课。钢琴老师说:D同学的钢琴课上的太值了,一次学的内容相当于别人五次!就是缺乏足够的练习时间。尽管已没有可能在钢琴上有什么造诣,但至少实现了孩子的目的:学会弹琴给自己听。

学习是快乐还是痛苦,不同的人有不同答案,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感受。毫无疑问,学习可以从“痛苦”变成“快乐”,也可能由“快乐”变成“痛苦”。关键点在于:

其一、孩子是否能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兴趣的培养需要及时发现,大部分孩子之所以厌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永远错过了培养学习兴趣的“窗口期”。

其二、孩子能否在学习中获得“正向反馈”。“正向反馈”带来的是快乐,“负向反馈”带来的是痛苦。优秀学生之所以热爱学习和考试,一个重要愿因在于每次上课、考试都是获得“正向反馈”的机会,而差生之所以讨厌学习和考试,就是因为每次考试都是惨遭“负向反馈”的噩梦。不是“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是“成功是成功之母,失败是失败之母”。表扬与肯定,是一种极为稀缺的教育资源,这就是现代教育理论反复强调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教育要为学生创设“正向反馈”的环境机制。教育当然不该是肤浅单调的“快乐”“赏识”,但也不该全是简单粗暴的“挫折”“惩罚”。

为了“学习”本身而学习,比功利主义的学习更“可持续”。“学习”本身就是对学习者的最好回报。正如爱因斯坦说的:劳动本身就是对劳动者的最大回报。当下不少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学校、家长、社会的合谋下,逐渐丧失了对世界、对学习的“好奇心”,缺乏自我成长内在驱动力,学习任何东西都流于被动,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长期以往,沦为“佛系学生”也就不奇怪了。

其二、“取法乎上”与“取法乎中”。

《易经》中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孔子在教育学生时也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换用现代汉语就是: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

D同学的父母从没有给孩子设置具体的成绩和升学目标(当然,他们做父母的内心定位是考个985高校就很不错了。),小D自己设置的目标是中科大物理系,在自主招生时,申报的是也中科大物理专业。在孩子为中科大的目标努力时,父母一直担心孩子考不上,还力劝孩子再报个武汉大学的自招兜底。小D同学自己说:只要是985大学的物理系,都可以。

从“目标”与最后高考的结果而言,小D同学可谓是“取法乎中,竟得其上。”

从现实情况看,现在的父母、学校为孩子设置的学习目标普遍存在两大误区:

第一,从功利主义的升学角度看,设置的学习目标过高;

第二、从学习本身的体验角度看,几乎不设置学习目标(或者说目标过低)。

大部分家长都对孩子寄托了过高的升学期望。据某项调查:超过85%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班内成绩位于前十名;超过70%的高一家长希望孩子升入211以上高校。这不仅悲哀,而且荒诞,几近不可思议不可理喻。可同时,大部分家长、老师又很少关注孩子的学习感受:孩子是不是愿意学习,学习过程的体验如何。过高的目标和过低的体验之间,必然产生巨大的不对等。因此,出现“取法乎上,反得其下”也就不奇怪了。严格说来,不是“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而是“科学的目标产生持续的动力”。

其三、优秀学生总觉得自己“考的不好”。

       D同学之所以执着地要“复读”,是因为自己的数学“考砸了”,出了考场,他就说自己犯了个“低级错误”,懊悔不已,甚至执意要“复读”。实际上,最后的数学分是142分。

       问题:尖子生为何如此在意自己的“小失误”?

       一个现象:每次考试,学霸总是说“考砸了”,反倒是中等生生常说自己“都写了”“考的还行”。成绩出来了,声称“考砸”的尖子生成绩一如既往的好,而觉得“考的不错”的中等生却常常真的“考砸”了。让学生估分,一般尖子生估的分会比实际得分略偏低,而中等生估的分常常比实际得分高不少。一般的解释说这是尖子生的“谦虚”,甚至是故弄玄虚的“虚伪”,而中等生则是不够实事求是的“浮夸”。

       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真正的原因可能不是学习态度,而是学习能力。即准确判断自己学习能力的能力。

       尖子生在写试卷时,能够明确判断自己写的是否正确,而中等生则无法判断自己写的答案是否正确;尖子生对整张试卷更关注自己不会的题目,而中等生则更关注自己解答出来的题目;尖子生对自己的失误耿耿于怀,中等生对自己的缺陷不明所以;尖子生知道下一次改进的重点,中等生对未来的方向判断不清。

这就是为什么尖子生总觉得自己“考的不好”,实际却常常“考的很好”的原因。

       这也是小D同学执意要“复读”的心理动因,不是因为分数低,而是因为不能原谅自己的失误。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只有不断改进的完美主义者才能勇猛精进。主张终身学习的李笑来,虽然前一段因为一段录音惹起纷争,但他的学习理论还是有独到之处的。他的公众号叫“学习学习再学习”,意思就是,先学会“学习”本身,然后才能进入真正的“学习”。

(五)梦想与现实,谁更真实?

       在小D同学还是“小小D”时,大约好像只有4岁吧,有一件小事儿让我印象深刻。

       那次吃过饭后,小小D执意要让我讲个“打仗的故事”。

       我只好虚构了一个抗日爱国的故事,讲的时候把小小D的父母也编了进去,故事讲的是他爸爸妈妈冒着敌人的炮火英勇杀敌。孩子听的津津有味,我讲的绘声绘色。

       正听着,孩子突然问我一个问题:“那时,我在哪儿?”

       我随口说,你在爸爸妈妈的背后帮他们射击啊。

       小小D突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我害怕,我不要打仗。”

       吓得俺赶紧终止了故事。

       想象与现实,谁更真实一些?

       孩子常用想象替代现实,成人常用现实阉割梦想。

       一方面是“梦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另一方面又是“舞台有多大,梦才有多大。”

       人的一生,几乎就是梦想不断沦陷的过程。

       1922年爱因斯坦途径中国,看到路边的一个孩子在砸石头铺路,问身边的蔡元培:他一天能挣多少钱?

       蔡元培说:一天5分钱。

       爱因斯坦沉默了半晌,说: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怦然坠地,现实的引力实在是太沉重了。

       今天的中国距离那个年代已经快一百年了,生存的焦虑却似乎愈演愈烈;但现实也从未像现在这般,为实现梦想提供了如此多的可能性。

       套用狄更斯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

       梦想可能被打败,但不该被放弃。

 扫描关注更多原创教育类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