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人的道理很简单,就是“度”的把控

 长林悠草 2019-11-23

  千百年来,中庸之道被奉为经典的处世哲学传承至今。其经典之处在于给人们指出了一条最重要的原则:安全第一。的确,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全自己才能有发展。要想保住自己,做事就要讲究分寸,进退有度,不能强出风头,不能偏激。如果锋芒太盛,只会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徒增“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哀。为人处世一定要恪守中庸之道,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人如何安身处世,自古以来都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做人要聪明,做事要取巧;有人说,做人要糊涂,做事要精明;有人说,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还有人说,做人要老实,做事要认真。这些说法都没错,但最适合国人的则莫过于“做人要中庸,做事要一流”了。

  做人中庸就是指我们要不偏不倚、不偏激,恰到好处而非过犹不及。与人交往时要能够包容别人的缺点,容忍别人的不足,要有海涵别人的胸怀和气度。中庸是儒家做人的最高行为准则,也就是哲学上讲的那个“度”。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做不到中庸的人很难被别人接纳。关于做事要一流,古代先贤也多有论述。古人说“取乎于上得乎于中,取乎于中得乎于下”,就是告诉我们做事一定要确立高目标,朝着第一去努力,要做就做到最好。

  要想做好事,必须会做人。人做好了,才能做事;而事情做好了,做人水平就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周平毕业于某名牌艺术院校,毕业后就职于一家广告策划公司。由于专业素质较强,他主持策划、拍摄的几个广告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一些中小企业也常常慕名来请他帮忙做宣传广告。这样,没过多久,周平就从一个菜鸟成长为老总的得力干将。虽然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他在为人方面却没能随之进步。在他眼里,公司里除他之外都是一些无能之辈,不是说这个办事效率低下,就是骂那个没有创意,整天一副扬扬得意、高高在上的样子,就连公司老总他也不放在眼里。正因如此,他到如今还是一般职员。领导考虑到他的资历和能力,几次想提拔他为部门主管,可一到考核时,同事们都说他不好相处,并表示不愿到他所负责的部门做事。而中层领导们一谈到他,也总是无可奈何地摇头说:“他就是太不会做人,个性太强了。”

  像周平这样具有很强个人能力的年轻人,如果能好好控制一下自己的个性,讲一点做人之道,一定是大有前途的。他的例子提醒我们做人要恪守中庸之道,说话办事不越雷池半步。成大事者必须具备和谐的人际关系,相信每个人都喜欢谦谦君子,而不是一个大放厥词的“愤青”。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要想被不同的人接纳或是包容不同的人,那么唯有遵循中庸之道方可做到。中庸之道有时还可能是保命之道。当身处不利情境或者危险中,保持中庸便较容易脱离困境,而且还可能重新占据主动。想想杨修、嵇康,无一不是人杰,却都未能善终,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中庸之道,不知道该退时先退一步,最终才白白丧命。倘若他们早些醒悟,再低调中和些,或许历史上将多两位大有作为之人。

  中庸不等于平庸,做人可以中庸,做事不能平庸,要以一流为目标。孔子提倡“事思敬”,即要敬业;荀子提倡要“心不使焉”,做到“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即要专心致志;庄子提倡要“不徐有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即要花心思、用心钻研。方法虽各有千秋,归根结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把事做好、做明白。

  做人与做事不可分离,中庸与一流也并不矛盾,都是大丈夫安身立命的根本,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生存之道。二者只得其一必不能成事,只有“双剑合璧”,才能独霸天下。在传统逐渐衰落的今天,在普遍缺乏信仰的现代,我们不妨重拾先人经典,分享他们充满智慧的话语,为今人的行事为人找到方向。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一)人在"功名利禄""之上"度"的把控。南怀谨说:读三千年中国历史,人不外乎"功名利禄"。在中国古代,功名被人看的很重,比利禄更重。古人读书多为"金榜题名",为功名,利却很少直接谈,古代人认为直接谈利太俗,不合当时世道理风。商人职业,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地位之低,因商业者为利都带有商业的自私与贪婪,深层信息是人之灵魂也会带有铜臭味,商业者被视为上不了桌面级人物。

     中国古代,人很注重自己的"功名",读书为“金榜提名",后可"衣锦还乡"。古人有官位可证明自己有了"功名",可以为天下人谋福祉,自己也可顺势得到"利禄"。中国古代人就有了"升官发财"之逻辑生活。如此看来,自古,中国各色人等都绕不开""功名利禄",并且都会在此中"上瘾",有些还会"贪婪"无度。古训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财不要底线,失德失理失名失官等等,到亡命者,在中国历史中真的也不少。西汉司马迁《史记》中,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中国古人把"利"当“小人“之行,但生活中人却都逃脱不了这“小人“俗气之命运轨迹。中国人所以也尽量让自己多些"功名"的正大光明之气,少些利禄的浅薄。

  老子在此文中讲到了"功名利禄"之上"度"之把控的重要:人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锤打既尖又利之器,喻露锋芒,锐势不可长保;金玉满堂,不能万世守藏;富贵并骄横,会带来祸害。

  中国古有"满招损"、"盈必亏"、锋芒外露必有陨落、财富多多必多乱事之说自古从天子到子民、从英雄到狗熊者,太多"满"之过度、"盈"之过满、锋芒外露之过分、富贵财富多之过度,之后淫威多了、蛮横无理多了、昏庸无度多了、贪官妄法的多了等等,社会也由此弄的乱糟糟乱了人心与人之阵脚。此时,大儒、圣人要跳出来倡导一番圣人之"道"让人有所觉悟有所觉醒。从而让这圣人之"道"在乱世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并为后人瞻研。

   老子最后总结了"功名利禄"之上的"度"之把控方法:"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人功成名就,应适时退下,不居功贪位,这是"天之道。

  悟:出来混的人,一定要懂人情世故!这是个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不懂人情世故,一个人还出来混什么呢?因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没有成功的可能,这样折腾下去也只是白白浪费精力。而一个对人情世故运用纯熟的人,哪怕刚开始能力差一些,出来混还是大有希望的,因为只要他掌握了这一独门绝技,就迟早能够迎来命运的转机。哪怕你是一名武林高手,如果不懂人情世故,也混不长久,肯定会混到走投无路的地步。这是真理。只要你稍微动脑想一想,就能想出很多身边的事实。你会发现,真正的聪明人做人做事恰到好处、滴水不漏,不仅收获了实利,也落下了美名;而有的人则刀子嘴豆腐心,不少帮别人的忙,却没有一个说他好,培养了不少敌人在身边。这大都是不懂人情世故的缘故......

  

(二)在生活里被"功名利禄"迷惑。老子最后总结了"功名利禄"之上的"度"之把控方法,有多少凡夫俗子能把控?人之功成还非要更功,人之名遂非还要更名遂,恨不得至到死亡之后有来世还可接着延续。太好的东西,人永远舍不得放弃,甚至贪婪至极。

每个人细想自己走过的人生路。小时候,一块好吃的糖,自己就可以当做一个伟大的梦想来做等,人大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太多了,房子、工作、票子、健康、漂亮、子女等等都要更好又更好的景状,发现我们拥有越来越越多,自己那贪婪之心膨胀的似乎要把人压瘪,甚至变形成怪物,自我有时都忘了自己本来的模样。

人站在锋芒最外露之地,难免会不见世界万物,因为这时的舞台,被专属于你的聚光灯聚焦,舞台上你最耀眼时,台下的一切你几乎模糊不见。

人站于金玉满堂之地,总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死亡来了,人还是一根草不如。

人站于富贵而骄傲之点,心智难免会脆弱的如白痴,并信心满满要重新塑造一切,而让自己行为变得很不切实际。

……

人多时,会在生活里被"功名利禄"迷惑。

(三)老百姓无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巜菜根谭》:"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

 人追名利要在人后,修德业要在人前,受享时要与自己身份地位符合,修养品德要尽力达到自己分内应达标准。

 这里的重德轻利之说与老子"功名利禄"之"度"说很接近。

 现实中,人追名逐利,是自然之行,人生存,必需获利才能在社会中生活下去。不管你口头承认与否,追名逐利,它都是很现实直白的生活自然存在主题。有人说:我绝对为精神理想而活着,那是真哲学家、圣人、思想教育的高论。平凡之俗人如果说“我绝对为精神理想而活着“,道显得很不真实的苍白。

人追名逐利的适度无可厚非,人之社会体糸的建立总体规划就是在人追名逐利的体糸里形成,他丰富了人类文明、促进了各行业的发展、实现着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美好。假若人类社会泯灭了"人追名逐利"的主题,社会人类不知还有什么更合适促使人与社会积极、健康、公平、竞争的发展。假若人类社会泯灭了"钱与名地追逐"的主题,社会人类不知还有什么更能证明人活于世的实际意义。

人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合法的赚钱生活、赢得成功与名誉,有了饭吃又有了尊严,又何不可如此光明磊落一直做人做下去?至于圣人所认为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与圣德,只是圣人的事。尘世喧嚣里,人类再伟大,还是亲近柴米油盐酱醋茶更实在健康。

老子讲:"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这也只是主要供圣人之士参考的“道“。而平民百姓永远是要努力跑在"功成、名遂"的路上,才乐观向上,如草丛之草,长大也生机。平民百姓无需什么"身退",己身无可退之地。

人只要不利欲熏心、丧德失志,而是永远走在积极的正道与正能量的氛围中,"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又何须?  老子的"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之说,反而有些消极。

万事有度,过犹不及,人们常说“得寸进尺”不要越界,说明世界万物的关系当中都应遵循其客观规律保持一个“度”。比如喝酒,少饮叫“小酌”,过饮则叫“酗酒”;睡觉,保持八小时睡眠叫“健康”,过度睡眠叫“嗜睡”;吃饭,八分饱叫“果腹”,吃多了叫“撑着”,高兴过头了,就喜极而泣,乐极生悲。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做每一件事情都应该保持一个度,与人相处也不例外,把握下面这四个度,做聪明人!

1. 伤化毁俗者,虽亲虽贵,必疏而远之。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就曾劝诫君主:亲贤臣远小人。在这个鱼龙混杂的社会中,什么人都有,林林总总的,还总是会有人给你造成假象,我们平时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远离伤风败俗道德败坏的人,与这些人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适当的“度”才能使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们在选择朋友的时候,要选择有一定思想道德高度的人,这样的人能够引领你更上一个台阶,给你一个更高阶级的人生,相反,与伤风败俗的人过于亲密,也将把你带入深渊。

2. 清公贞修者,虽微虽贱,必亲而近之。自古就有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从古至今,清廉的人一直都不在少数,也正因如此,大多为官清廉的人,生活也就过得十分清贫,从来没有大富大贵,餐桌上没有大鱼大肉。他们靠着自己的良心吃每一粒米。这样的人虽然在物质上困难,可能不能给予我们太多的物质上的帮助,但在精神上思想上,他们是巨人,他们有丰富的精神食粮,接近且尊敬这样的人会让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3. 善人固可亲,未能知,不可急合。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当我们看见一个人的并且发现了他的优良品质时,我们可以继续欣赏他,先不要完全排斥远离他,但也切莫立即与他交为朋友,因为这时我们对于这个人的了解太过于片面,你根本不能真正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在时间的旅途上相互了解方可成为挚友。

4. 恶人固可疏,未能远,不可急去。与自己的三观不符,或者有太多陋习,我们远离他们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应该清楚明白这个人和我们之间是否还存在利益或者其他的关系,将这一切都理清楚,再离去,这样才离开得干净也没有遗憾,以后也不会再与这个人有任何的纠葛。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我们需要人际关系的维系,我们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与任何人联系,但是在选择朋友的时候我们应该擦亮自己的眼睛,选择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最重要。

梦,不能做得太深;深了,难以清醒;话,不能说得太满;满了,难以圆通;调,不能定得太高;高了,难以合声;事,不能做得太绝;绝了,难以进退;情,不能陷得大深;深了,难以自拔;利,不能看得太重;重了,难以明志;人,不能做得太假;假了,难以交心。

   感悟:人在旅途,暗流汹涌,变幻莫测;命运之路,荆棘丛生,陷阱密布。人生中,不光需要勇敢、坚强,还需要心机、技巧,需要高明的处世方略。做人要有智慧是让你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讲究方法,讲究策略,讲究变通之道,灵活机智地应对人情世故,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地到达成功的彼岸。做事要有圆融的方法,是要你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会方圆通达之道,把成事的方法和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达到脱俗超群的境界。这样做人有"心眼"的人活得轻松,过得也滋润;做事有"智慧"的人事业有成,人际关系融洽。要的人更易在纷繁的环境中。措置裕如地驾驭人生局面,使其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并把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最后达到成功......

  文/单眼老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