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隐公十一年

 解决人生问题 2019-11-23

隐公十一年

文】十有一年春,滕1侯、薛2侯来朝。其言朝何?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曰聘3。其兼言之何?微国也。

夏五月,公会郑伯于祁黎。

秋七月壬午,公及齐侯、郑伯入许4

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5。何以不书葬?隐之也。何隐尔?弑6也。弑则何以不书葬?《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无臣子也。子沈子曰:“君弑,臣不讨贼,非臣也。不复仇,非子也。葬,生者之事也。《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不系乎臣子也。”公薨,何以不地?不忍言也。隐何以无正月?隐将让乎桓,故不有其正月也。

【译文】鲁隐公十一年春,滕国君主、薛国君主来鲁国朝。为什么说是来朝呢?诸侯国君主来鲁国就说是来朝,大夫来鲁国就说是来访问。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小国的缘故。

夏天五月,鲁隐公与郑伯在祁黎会面。

秋天七月,壬午日,鲁隐公与齐国君主、郑国君主一起进入许国。

冬天,十一月,壬辰日,隐公去世。为何不记载葬期?是要隐蔽。为什么要隐蔽?是因为他是被杀死的。被杀死的为何不记载葬期?《春秋》记载君主被杀死,坏人不声讨,不记载葬期,就不是忠臣。子沈子说:“君主被杀死,臣子不声讨贼子,就不是忠臣。不复仇,就不是臣子。葬礼,就是活着的人的事。《春秋》记载君主被杀害,不声讨贼子,就不记载,难道活着的人不是臣子吗?”隐公去世,为何不记载地方?是不忍心说。为何不记载正月?隐公打算在今年让位给桓公,所以没有记载正月。

说明本篇《隐公十一年》,主要描述的是鲁隐公十一年发生的故事。主要记述了三件事,其一是滕侯、薛侯争大的问题,鲁隐公派羽父前往协调,说服了薛侯而让滕侯为长。其二是鲁、齐、郑三国联合讨伐许国,取胜后鲁、郑均谦让不霸占许国。其三是羽父派人杀死鲁隐公之事。鲁隐公在位十一年,虽然没有大功,可仍算一个明智的君主。在位第一年,他与宋国人在宿地结盟,开始通好。在位第二年,他在唐地和戎国人结盟,恢复和戎国人的友好。在位第三年,他母亲去世,守丧。在位第四年,他与宋殇公在清地会见。羽父请求带兵会和宋国攻打郑国,鲁隐公不允许,羽父固执请求后而擅自行动。在位第五年,他准备去棠地观鱼。臧僖伯劝谏。随后前往棠地,陈列出鱼而观赏。开始献六人执羽之舞,自此用六佾之舞。在位第六年,他代周王向宋国、卫国、齐国、郑国买进粮食,援助周王朝京城。在位第七年,他征伐邾国,是为了宋国声讨。在位第八年,他和莒国人在浮来结盟,以成就同纪国的友好。无骇去世。羽父请求谥号给他的族人。隐公命令以无骇的字为族氏,即展氏。在位第九年,他断绝与宋国使者的来往。冬,鲁隐公在防地会见齐侯,谋划共同伐宋。在位第十年,他会见齐侯、郑伯于中丘。癸丑日,在邓地结盟,决定出兵日期。六月戊申日,隐公在老桃会见齐侯、郑伯。壬戌日,隐公在菅地打败宋军。庚午日,郑国军队进入郜国。辛未日,郜国归于鲁国。庚辰日,郑国军队进入防地。辛巳日,防地归于鲁国。在位第十一年,他派羽父前往协调,说服了薛侯而让滕侯为长。秋七月,鲁隐公会见齐侯、郑伯征伐许国。取胜后鲁、郑均谦让不霸占许国。冬,鲁隐公有意让位给惠公的儿子桓公,但大臣羽父派人杀死了鲁隐公。通过这十一年的执政,可以看出鲁隐公处事是比较谨慎的,而羽父却是一个轻易就冲动的人。他对羽父的错误没有严惩,所以导致自己反被羽父杀害。

————————————————————

【注释】1.滕:(téng疼)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国。在今山东滕县。《左传·隐公七年》:“七年春,滕侯卒。”《论语·宪问》:“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孟子·公孙丑下》:“孟子为卿於齐,出吊於滕。”

2.薛:(xuē削)古国名。任姓。祖先奚仲做过夏代的车正,传说为车的创造者。周初分封为诸侯国。战国初期被齐国吞灭。战国时是齐国田婴的封邑,在今山东滕县。《论语·宪问》:“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孟子·梁惠王下》:“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3.聘:(pìn牝)《诗·小雅·采薇》:“靡使归聘。”《周礼·大行人》:“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管子·小匡》:“以极聘頫于诸侯,以安四邻。”《尔雅》:“聘,问也。”《荀子·大略》:“聘人以珪,问士以壁,召人以瑗,绝人以玦。”《韩非子·十过》:“昔者戎王使由余聘于秦。”《礼记·曲礼》:“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曰聘。”《说文》:“聘,访也。”《后汉书·冯衍传》:“聘申叔于陈蔡兮。”这里用为访问、探问之意。

4.许:(xǔ栩)地名,古国名。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姜姓,战国初期为楚所灭,一说灭于魏。故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东。《诗·鲁颂·閟宫》:“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景公伐鲁,傅许,得东门无泽。”《左传·隐公十一年》:“夏,公会郑伯于郲,谋伐许也。”

5.薨:(hong轰)《管子·大匡》:“使公子彭生乘鲁侯胁之,公薨于车。”《左传·昭公三十二年》:“鲁文公薨,而东门遂镣适立庶。”《论语·宪问》:“君薨,百官总己以听於冢宰三年。”《尔雅》:“薨,死也。”《孟子·滕文公上》:“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韩非子·和氏》:“及厉王薨,武王即位。”《礼记·曲礼下》:“天子死称为‘崩’,诸侯死称为‘薨’,大夫死称为‘卒’。”《史记·魏公子列传》:“昭王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6.弑:(shi式)《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左传·宣公十八年》:“凡自虐其君曰弑,自外曰戕。”《论语·公冶长》:“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论语·先进》:“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孟子·梁惠王上》:“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礼记·明堂位》:“君臣未尝相弑也。”古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