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城 为什么这么多皇北京爱定都长安

 黄河水888 2019-11-23

主讲人:刘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研究室研究员,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队长,长期从事汉唐考古发掘与研究,擅于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研究,在秦汉隋唐建筑布局、职官制度、封泥制度等方面见解独到,研究颇深。曾先后参加甘肃武威百塔寺遗址、河北邺城潜伏城门遗址等多个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考古经验丰富,博闻强识。

关中的自然优势

在中国很多大的古都中,长安总是名列第一。我们数一数,从早期的西周到后来的秦、汉,到最后的唐,还有之前的一系列小的王朝,加起来林林总总有13个之多。

那么在长安定都,可能大家会觉得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但是如果我们退回去看,实际上并非偶然。

刘邦在与项羽的一系列战争中,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候,他是在山东定陶继的帝位。后来,由于他手下的将领很多都是山东人,这个山东是指崤山以东,跟今天的山东是两个概念。

将领就建议定都在洛阳。但是他手下的谋士娄敬,也就后来赐名为刘敬的人,认为洛阳这个地方并不是这么适于建都,因此他就让张良,我们都知道张良是非常有名的谋士,也是刘邦非常信任的谋士,让他去直接劝说刘邦。

张良就说,关中是“左肴函”,就是萧关和函谷关;“右陇蜀”,像甘肃,以及我们今天的四川有个陇蜀,其中是“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认为这所谓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而什么叫天府?唐代人颜师古,颜师古也是住在长安,他就说“天府财物所聚,谓之天府”。说关中物产富饶,可备充足的使用,所以把这地方称之为天府。

刘邦一听张良说,关中这么好之后,马上就决定我不在洛阳待了,我回长安。之所以回长安,是因为他在之前,在秦末农民的战争中有“怀王之约”,“怀王之约”说先“入关中者为王”,那么刘邦首先是入了关中,后来项羽组织分封的时候没有把关中给他,而是让他做汉王,后来到汉中做了汉王。

不过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很快就进了关中,后来以岳阳为都,之后让萧何、四太子至岳阳,支持刘邦向东跟项羽进行一系列战斗。

秦汉栎阳城遗址位置图

所以关中对于刘邦一点不陌生,著名的“约法三章”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因此刘邦说关中这么好,为什么不回去。所以他又回来了,回来就在这建都定了下来。

到了唐代,之后我们都知道有郭子仪,郭子仪有一次论述关中的优势,他说雍州之地,所谓雍州就是我们说的关中,说雍州之地,古称天府。

郭子仪还是用原来张良的话说,“右控陇蜀,左扼崤函;前有终南、太华之险,后有清渭、浊河之固”,即前边有秦岭,后边有渭河、黄河,这个地方用他的话说,“神明之奥,王者所都。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兵强士勇,雄视八方”。

如果有利的时候就可以出攻,没有利可以退而守之。“此用武之国,非诸夏所同”,他认为“秦汉因之,卒成帝业”。所以秦汉在这么好的地方,因此完成了统一,如果在这建都“则泰”,就很好,如果不在这建都,“则亡”。

所以郭子仪后来讲到唐代,说“高祖倡义”,唐高祖倡议,“亦先入关”,所以先入关了,那么“惟能翦灭奸雄,底定区宇”,完成统一。(编者注:节选自唐代郭子仪创作的一篇散文名为《请车驾还京奏》)。因此他从一个军事家角度来说,关中这地方非常强势。

如果我们从历史上看,周文王从关中出发,最后灭的是大邑商,完成统一;后来秦始皇以关中为基础,向东灭了诸国,最后完成统一;而刘邦也是以关中为根据地,向东完成统一。

那么从这一系列来说,印证当时张良在劝刘邦时的后一句话。刚才讲的只是自然形势,那么张良还跟刘邦说,关中是“阻三面而固守”,向东只有一个函谷关、萧关,“独以一面东制诸侯”,就一面才能出去。

“诸侯安定”,“黄河、渭河漕挽天下,西给京师”,就是如果大家都听话,那么我通过黄河、渭河把粮食运过来,天下都OK。

“诸侯有变”,那么“顺流而下”,顺着渭河到黄河,“足以委输”,那么这完全可以胜利,这也就是我们长期在这地方取得胜利的一个原因。

在当时的自然和军事条件下,关中无疑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地势,因此无论是周还是秦、汉、唐,以及在汉唐之前那些小王朝,隋也非常重要,都以此为都。

关中的人文优势

当然,只有自然地势,如果没有人文的传统,那么也是一场空白。就像我们知道美国只有200年历史,那么200年之前呢?它没有我们这么长的文明,但关中的文明基础其实非常悠久。

像我们中学都会讲大荔人、蓝田人,在很古老的时代,这地方已经有人类在繁衍生殖。之后,到半坡文化,我们今天有半坡遗址,像这两年的杨官寨遗址、客省庄遗址,以及大量的文化遗存,在整个关中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不断发展,因此这地方有人、有很好的文化,所以到这之后才能发展起来。

我们都说秦的统一。秦人一开始的时候,按照文献的记载是给周王牧马的,而他的来源是东方,这一点清华简上也有记述,最起码在战国时候,大家记住秦人是从东边而来。

秦人来之后,先到甘肃一带,之后一步步繁衍到了关中,到了雍城,就是到德公都大郑宫,雍城即今天的凤翔。

之后经过300多年的发展,秦人一步步壮大,在西周灭亡后留下烂摊子的情况下,一步步扩展,最后出现了春秋五霸的秦穆公。

当然,对于秦来说,秦穆公的大业其实很短,他37年继的霸业,39年就去世了,而他霸业去了之后,秦人内外关乱,内部不稳定,所以霸业实际上一步步地走下坡路。到了秦献公的时候觉得这种情况不行。

当时什么情况?用秦孝公的话说是“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秦人不与四方诸侯交往,大家“以敌御之”,看不起秦人,看不起秦人的话,秦人觉得过不去,因此迁都栎阳,在栎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比如献公七年,“初行为市”,做了市场经济改革。后来,“户籍相伍”,就是户口制度改革,这两个制度一直影响到我们今天,我们的很多制度都来源于栎阳。

后来到孝公发布求贤令,招来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就是我们都知道的商鞅。“商鞅变法”是在栎阳开始的,那么“徙木立信”等等一系列的过程由此而来。

在这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之后,到孝公12年决定迁都咸阳,以咸阳为根据地,秦人一步步壮大。

在孝公去世之后,惠文王继位,商鞅因为在变法中得罪过孝公之子,惠文王将商鞅斩首,但是商鞅之法一直延续下来,秦人走向了胜利,最后的结果是秦的统一。

而当时关中作为都城的很重要的原因,实际上是从秦以来的水利建设开始。

我们都知道郑国渠的故事,本来是一个间谍工程,但秦始皇看到了它巨大的潜力。

我们刚才讲关中是“沃野千里”,“沃野千里”只是一个自然资源,只是一个面积。但是这个地方实际上之前有很多地,并不适于种植粮食,因为在渭河以北很多地区的盐碱化很高,盐碱化很高实际上土地种不了粮食,和没有一样。

郑国来这地方修水利,实际上他是把泾河上比较浑浊的水引过来灌溉,把这个碱压下去。郑国渠修好之后,整个渭北的很多地方得到了泾河的灌溉,粮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有了粮食自然人口也会繁衍,因此郑国渠虽然是间谍工程,但实际上资助了秦国,最后完成统一。

而作为首都来说,刚才讲这地方有很多优势,“天府之国,财富所聚”,但是作为有大量的人口,特别是官员的人手来说,关中还是有些不足。因此一开始张良说我“顺槽河而下”,地方的粮可以运来,那么到汉武帝时候又修了漕渠。

漕渠修好之后,关中的粮食可以避免渭河的水涨,这种季节河流的限制,因此粮食都得到供应。后来几个朝代都得益于这座城的农业基础和粮食基础。

关中的文化优势

关中长期作为都城,除了它的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之外,还积聚了很多文化上的原因。

从战国中晚期开始,人员的流动是越来越开放,像诸子百家、纵橫家,文献里有很多,而在这其中人才的争夺,最后取胜的我们看上去应该是秦人。

像水利的郑国,还有变法的商鞅,以及作为丞相的李斯。就拿秦始皇自己来说,在邯郸出生,在邯郸成长,实际上也得到了很多东方的朋友的教育。

这些人集中在秦人的故地,就是关中来说,聚集了很多的高级知识分子,文化自然传承下来。到汉代的时候,作为文化中心的基点又得到了一系列的强化。

当时除了长安城之外,还建设了很多陵邑,比如长陵邑、茂陵邑,在这些陵邑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就是把东边的豪强,有钱有文化的人,强行地迁移到陵邑,称之为“强干弱枝”,让他们离开故土,这样没有原来的基础之后,他们就不会造反。

这些人迁移到关中之后,不是自己一个人或者一家人,而是一族,甚至很多给他服务的人都会随之而来,看上去只有几户几个姓的人,但实际上很多。

这些人因为原来在故地,比方说山东、齐鲁这些地方,这是文化比较发达的地方。而文化发达很多集中在这些有钱人或者有势力的人的手上,因为当时读书识字的人也是以这些人为主,因此他们来到关中之后,也把他们的当地的文化带到了关中,将关中的文化更多地弘高,所以当时陵邑地区的文化发展其实很高。

在人口上也是如此,如《汉书·地理志》的记载,长安城的人口都不如茂陵邑的人口,我们可能想象不到,比如北京,北京城的人口还不如通州的人口,实际上就是这种情况。当时长安城里主要可能是皇帝和官署办公的相关建筑,而主要的人口集中在陵邑里,人在这地方聚集之后,文化就流传了下来。

我们在很多帝陵的发掘中,特别是阳陵邑的发掘中,在陪葬墓都会发现有西汉时期的墓,还有他家族墓,比如说一直可能延续到东汉,几百年里这些人在这繁衍生殖,把关中的文化自然就推向了高峰。

而这些人留在这里,也就造成了后来的那些小朝廷,比如西魏这些小朝廷在这儿做都,因为这些人实际上也是,当地的人口所培养去扶持或者去服务的。如果没有这些人,当然它就不会在这选都,没有人的地方,不会为都。

关中有富饶的土地,丰厚的物产,还有悠久的文明,还有当时很多的文化人,当时最高的文化聚集在这里,因此最后一代代传下来,当然也是互为支持。因为它作为首都,那么它会作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和文化中心而聚集,它有个聚集作用,强者越强,那么这地方所看到的了解到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

像大量人口的聚集以及文化的昌盛,这些其实在考古上都有了很多的发现。比如我们在咸阳北塬上就发现了六国宫馆的遗存。这些遗存是秦始皇在统一的过程中灭了六国宫室,之后在这儿修的,修之后这些人就留了下来。

同时我们在长陵邑、茂陵邑以及其他的安陵邑都发现了很多,非我们秦人、非我们关中原有的东西,这些人哪来的?其实有关中豪强来这地方生活,他们一直在这生活了几百年,发展了这些,包括我们说的司马迁,他也不在长安住,他是茂陵人士。

我们在墓葬发掘中发现了有来自西方,来自北方,来自南方这些墓葬,东方当然有很多。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在长安城这个宝地上繁衍生长。同时我们还发掘了很多墓葬,墓葬里有壁画,壁画里反映出当时繁荣的文化和多方交流的实际情况。

比如章怀太子墓里,有《客使图》的壁画,画有各种服饰的人。学者有研究,有的说有新罗人、有日本人,西方的各种都有,这个研究很多。

从壁画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确实是“八方辐辏,人员聚集”,文化也自然水涨船高。在一系列的烘托下,长安城作为都城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且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里,无论是汉长安城,还是唐长安城,我们现在基本上可以说,它不仅是全国最大的城市,甚至可以说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关中这片“沃野千里”的土地,最后建设了世界文明史上非常悠久的历史,为我们历史上留下了这两座非常重要的都城。一千多年的历史里,它是整个我们的核心。直到今天,汉唐长安城所在的地点还在我们的祖国大陆的核心地区,像大地原点、授时中心都在这里。

我们现在有非常昌盛的现代交通,四通八达。而在古代的时候,在1000年、2000年甚至更远的时间里,在这种近距离和远距离的交通交错的情况下,长安它在空间上位于中心自然便于对各方的管理,四方的财物也容易聚集起来,这可能也是它作为长久都城一个重要的基础所在。

“丝路一号古船”——汉代的第一艘木板船

说一个非常有趣的发现,前几年我们负责发掘渭河桥的时候,在渭河桥的北端,我们发现了很小的一艘木船。这艘船对于我们考古上来说很重要,因为它是汉代的第一艘木板船,是我们考古发现的。

船发掘岀来之后,就找到了中国造船技术史最权威的徐龙飞先生。他到现场看了以后非常惊讶,说这艘船不仅有很多榫卯结构,在这之前,我们认为可能是明代、元代才有的,但是它上头就有了,而且榫卯不是中国的。

考古工作者正在清理“丝路一号”

他当时并没有指出是哪里,我们后来查了有限的资料之后,认为它是罗马船。这种榫卯结构,在远东或者太平洋地区的第一次发现,非常有意义的发现。

因为我们要想是谁把这个技术带来,除此之外还有多少?因为从当时造船来看,首都地区肯定是最高的水平。因为当时汉武帝要灭南越,有楼船将军在昆明池建水军。

在此之前,在春秋的时候,我们说“秦晋之好”,有“泛舟之役”。所谓“泛舟之役”,就是晋国发生灾荒,向秦国请援,秦国就拿上小船送粮食,一艘一艘顺渭河而下到了晋国,因为船很多,所以像船队一样称为“泛舟之役”。所以在渭河上修船造船的历史很早,但是船是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

“丝路一号”古船榫卯结构

这时候,为何我们称之为“丝路一号古船”?这艘船岀来之后,远远地超出了我们想象,我们不知道谁带过来的,在这之前还有没有?

这种长距离、跨区域的文明的出现,超出了我们文献的记载,文献上从来没有说关中用的船是罗马式的榫卯,那么这个是我们远远想不到的。

考古总能给我们提供很多文献所没有记载,或者记载的语焉不详的东西,甚至会改变很多记述。而考古学经过了从1928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在安阳殷墟的发掘开始,今年已经整整90年。而就关中来说,汉唐长安城的发掘从50年代中期到现在已经有60多年。

经过这60多年来几代考古学家的工作,我们对这些城市的平面,它里面的结构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了解。在此之前我们对这两个非常伟大的都城的了解,实际上是基于后代人的追溯和当事人语焉不详的记载。

比如唐长安城有多大,我们考古发现数据都有些很大的差异,有的大有的小,那么有这些数据之后,我们对它的了解实际上就真真实实地落了下来。

唐长安城,我们看《长安志》,它东西南北是有里数记载的,我们最后经过实地测量之后,发现有的是几十米,有的可能上百米,这些其实都是考古学可能揭示的。我们相信随着对长安地区周围考古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发现会震惊我们,也会震惊世界。

为什么这么多皇北京爱定都长安?

有思想的 思想潮 今天
来源 | 思想潮

一则在考古圈流传的趣事是:某高校考古专业赴乡下考古实习,于村民处买红薯时索要收据。村民问,收据咋写?考古学家答:XX考古队。收据接过手来,考古学家哑然一惊,见其上书大字:XX烤骨队。

对考古学的浮想五花八门,“烤骨”之外,还有“考古如《盗墓笔记》一般”说、“考古如王刚砸赝品花瓶一般”说、“考古如印第安纳琼斯一般”说云云。即便在学术圈中,“考古”一词其实也“一词多义”得很,古有宋朝吕大临的金石学著作《考古图》,外有欧陆福柯的思想史大书《知识考古学》……

宋朝吕大临的金石学著作《考古图》

其实推动考古学进入中国的先驱之一、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先生所言极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是一门通过田野考古研究历史的科学。

如此细细想来,考古学真是一件神奇之事:通过掘地三尺,即可穿越古今;实践身体力行,探问灵魂记忆。

可以说,考古学真正兼具了直观与抽象、现实与理想:二里头助我们遥想古国君威,兵马俑带我们亲历金戈铁马,南海一号送我们领略航船斩波……如果想寻找一条路径,可以最快满足我们对中国历史的好奇,那考古学绝对堪称最激动人心的选择。

秦俑二号坑出土的彩俑

“话说盘古开天地……”其实无法质疑,“上下五千年”早已刻入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的基因;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些问题老祖宗早已为我们备好了答案。

但近百年来考古学从西方登陆中国后,另外一幅“上下五千年”的画卷竟渐次展开,其景象之壮阔与奇绝,令人瞠目结舌、眼花缭乱:商朝并非虚言,夏朝疑云未散,更悠远的新石器时代文明便已萌芽兴盛,旧石器时代人类便已迁徙繁衍;而周秦汉唐帝国崛起,宋元明清百姓生息,科技与艺术传承迭代,外交与宗教融汇碰撞;良渚的神人兽面,殷墟的司母戊大鼎,三星堆的青铜面具,海昏侯墓的孔子屏风,小河墓地的干尸公主……

物质文明的背后,矗立着另外一个与古籍文献所载的中国相似又不同的华夏,我们也许难说二者谁才是“真实”,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华文明的这场大戏得益于考古学的襄助,已经殊为精彩,蔚为大观。

三星堆出土的代表文物

而在最近十几年里,无论你是否到访过考古工地,结识过考古学家,相信“考古学”这三个字,一定曾萦绕过你的耳畔,触动过你的心弦。风靡网络的博物馆中的“国家宝藏”,不少出自考古学家的手铲之下;打开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推荐列表,三星堆、敦煌、金字塔等考古遗址早已万人空巷。

更巧的是,曹操墓、隋炀帝墓、海昏侯墓等一批惊世考古大发现接连横空出世,夺尽世人好奇的眼球。历史,因为考古学,已经让你得以触手可及。

而在上述动人心魄的文明发现历程中,“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的《三联生活周刊》,也从未缺席。此次,《三联生活周刊》x 中读将再次非常荣幸地向您推荐,我们精心打造的“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音频课程。

我们诚邀十一位中国考古马首是瞻的顶级名家、道来十处中国考古名扬海内的惊世发现,为您特别定制一场用声音“考古”的中华文明溯源之旅。

我们将这十一位顶级名家、十处考古发现缀连,让一张中华文明的轮廓图、一张中国考古的群星表浮现而出,解破文明密码,揭开考古面纱。我们将全景勾勒中国考古大脉络,着重描绘重大发现现场感;我们将极目回望中华文明纵深度,特别呈现前沿研究新观点。

十一位顶级名家、十处惊世发现,他们是:

01

从“文明”二字想到的

在开篇,《三联生活周刊》邀请到了国内学问和思想兼备的著名学者李零出山,他竭四十年之力,“全是为了研究中国”,他将用毕生的学问,带领我们一起解读“文明”二字,翻开中国的文明版图。

 听考古人解读:

  为什么说文明也有等级之分?

  为何中国是文明气旋搅动天下的风暴眼?

  放眼世界范围内,中国文明意味着什么?

 02

良渚,一个五千年前的神秘古国

提到中华文明,长期以来,“上下五千年”的说法已经被大家所熟知,不过这个“五千年”的依据到底是什么?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黄帝列为《五帝本纪》之首,作为古史的开端,才有了5000年的说法,但这只是一个没有被科学证实的传说,在世界上也存在一些争议。而考古需要去面对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一说做出科学的验证。而如今其中一个充分的证据,就是“良渚古城”的发现。

“古城发现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良渚古城发掘领队刘斌,将带大家走进这个五千年前的神秘古国,告诉你们为什么良渚能实证五千年文明。

 听考古人解读:

  5000年前的古人,生活得比我们还精致?

  在大禹治水之前,竟有更早的水利工程?

  玉琮上的神人面孔到底刻的是什么?

 03

二里头为何被称为“最早的中国”

对于夏朝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学界也一直存在着争论。而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让夏朝的存在似乎变得更加可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遗址发掘领队许宏,他与二里头相伴近20年,他将告诉我们,不管二里头是不是夏朝,它都是“最早的中国”,这个“最早的中国”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听考古人解读:

◎ 为何洛阳盆地成为“最早中国”的诞生地?

 最早中国二里头的十大“之最”有哪些?

 二里头的龙形象为何“最中国”?

 04

殷墟:埋藏着一个真实的商王朝

如果说夏朝是否存在尚未成为定论,紧接着商的存在却是确凿无疑。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上的文字记载,直接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殷墟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被证实的第一个都城。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考古队长、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唐际根,他在河南安阳殷墟待了整整二十五年,这一次,将带我们重新挖开这个埋在地底下的商王朝。

 听考古人解读:

 甲骨文到底写了些什么?

 商人为什么要铸造青铜器?

 妇好究竟是个怎样的女人?

 05

秦始皇陵:千古一帝的奢华身后事

作为帝国的创造者秦始皇,古往今来,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坊间传闻,他始终是一个暴虐、贪婪的帝王形象。

不过这一次,原秦始皇陵考古队长段清波他将从考古发掘的角度,厘清我们对这一帝王的认知误区,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秦始皇和他的帝国时代。

 听大师解读:

  秦始皇真是一位残酷暴虐的皇帝吗?

  秦陵的兵马俑等陪葬坑代表了什么?

  不仅军事和暴政,秦国其实也是多彩文明?

 06

海昏侯墓:一座布局清晰完整的汉代列侯墓园

如今,基本上“汉墓十室九空”,而在所有的汉墓中,前几年考古出土的西汉海昏侯墓轰动一时,这座墓葬“守身”千年,保存得非常完整。

对此,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海昏侯墓发掘领队杨军,将为你揭开陵墓背后的故事。

 听考古人解读:

  当了27天就被废的皇帝刘贺是怎样一个人?

  5000多枚出土的简牍,或许将改写历史典籍?

  儒学大家孔子真的有2米多高吗?

07

长安城:十三朝古都背后的兴衰史

中国历史上,长安成了繁华古都的代名词。长安城所在的西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而历史上的长安城,到底是怎样的面貌?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汉唐研究室研究员、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领队刘瑞将带大家重回盛世古都长安,感受汉、唐盛世之下的古都气派。

 听考古人解读:

 为什么这么多皇北京爱定都长安?

 长安城最繁华的商业街长什么样?

◎ 为什么唐代长安城里没有夜生活?

 08

小河墓地:罗布荒原上的中西文明交融之谜

长安除了是个繁华的都城,还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古代的人们从这里出发,一直往西行进,穿越茫茫沙漠。而在广袤神秘的罗布泊沙漠之中,人们发现了一个埋藏有“一千口棺材”的小河墓地,它距神秘消失的楼兰古国仅隔100多公里,这两者背后是否有什么联系?在这个中西方交融之地,这座神秘的墓葬又留下了哪些未解之谜?

小河墓地的考古发掘领队伊弟利斯,将为您讲述小河墓地的发现之旅以及背后的故事。

 听考古人解读:

 千年女尸“小河公主”是一名混血儿?

 “一千口棺材”为何会都是无底船的形状?

  楼兰古城留下了哪些未解之谜?

 09

南海一号:一艘价值连城的沉船,一段尘封海底的历史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另一端的海边,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了另外一条勾连东西方文明的要道。“南海一号”这艘沉没海底近千年的古船,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宋代船只,它沉没的地点,正位于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主航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

中国第一批水下考古队员、“南海一号”水下考古发掘人崔勇将为你揭开这艘装满宝藏的沉船之谜。

 听考古人解读:

  这艘价值连城的南宋商船为何会沉没?

  南海一号的生活舱如何浓缩了南宋海洋时代?

 “来样加工”这一国际贸易形式在宋代就出现了?

 10

三星堆文明:拨开迷雾下的古蜀故都

在华夏文明中,独树一帜的,当属四川广汉的三星堆文明。因为出土的文物造型奇特诡异,酷似外星人,于是人们对此有了种种神秘的猜测。

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将拨开迷雾下的古蜀故都,告诉我们到底三星堆人是不是外星人?

 听考古人解读:

  三星堆的青铜人,到底是不是“外星人”?

  三星堆与古玛雅、古埃及文化有何联系?

 《山海经》里的早期古蜀国到底是不是子虚乌有?

 11

敦煌:璀璨的艺术宝库

敦煌。它是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也是自古以来多民族、多文化交融互通之地,连接起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明,而开凿在鸣沙山上的敦煌莫高窟,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她研究、相伴敦煌40多年,将为我们打开这座中华文明的艺术宝库。

 听考古人解读:

 为何会在大漠之中建造一座石窟群?

 为何敦煌几乎每个洞窟都有飞天形象?

 藏经洞里到底藏了哪些珍贵的文物?

看完了这些,你会好奇,到底文献中国和“挖出来”的中国有什么不一样?种种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近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跟着一线考古人穿越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他们将给你最真实的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