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文学做成一处“陷阱”

 冬天惠铃 2019-11-23

把文学做成一处“陷阱”

任勇

作家与读者如何沟通?如何加强联系?

除了杂志、报纸上的副刊,还有网络、多媒体,让作家的作品尽量多地出现在读者的眼前,我想总有一种其它的办法,那种思想性的灵魂性的沟通。

我是这样想的,正确的选择,是把文学做成一个“陷阱”,一个让人情愿掉进去,而且不再愿意爬上来的“陷阱”。其实读者不傻,尤其是那种视文学如美味的读者,他们早知道如饥似渴的阅读,源自文学的“陷阱”。只是他们一直在选择,选择那种温柔的、光亮的、顺其自然的、充满了诱惑的陷阱。这就给作家出了一道难题,一道在文学之路上苦苦探索的应用题,如何打造一座“陷阱”,打造一座什么样的“陷阱”给那些可爱的读者。

思路有三:

其一,是真情实感

读者是谁?读者是作家的上帝,你给上帝打造“陷阱”,最起码是情与情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就如爱情一样,最让人渴望的爱情,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让人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甚至生命的爱情,绝对是一场真爱,绝不能是一场骗局。你的作品里充满了你对生活的大爱,对生活每一个细节的观察和揣摩,对你所创作人物的真情投入,你与主人公的吃喝拉撒、爱恨情仇完全能够体味,甚至你就是作品里的主人公,你的作品当然就会成为那座“陷阱”。

我的读者,我认识不了几个,在我认识的朋友里,常常会有人给我打电话。他们在电话里“谴责”我,说哪篇哪篇文章让他哭了,让他泪流满面,让他读了一次又想读一次。

我相信他真的是流泪了,因为我写的时候,就流了泪,我是先感动了自己才去感动别人的,我是自己先掉进“陷阱”,才拉着读者进去的。我不是那种“把他引到井底下,割断了绳索就走了”,我与读者都在井底下,我陪着他们,他们也陪着我。我愿意这样与读者紧密联系。

其二,是“故作镇静”

作家要感动自己,但是要悠着点、收着点,不能竹筒里倒豆子。整个作品,让人读完之后意犹未尽,慢慢地感觉到其中的味道、其中的思想、其中的能量。文字读完了,作品营造的情感还在继续“泛滥”,读者暂时还不能从里面跳出来,这种味道需要慢慢去品。这才算是好作品,才能让读者心甘情愿,自投罗网。

所以我们做文学的人,必须把控自己的情绪,必须“故作镇静”,像说相声一样,包袱甩出去,要让观众先笑出来,观众笑得前仰后合,才是相声的目的。在所有铺垫的过程中,作家不能自己先笑出声。读者笑喷了,笑够了,作家都不笑,也没关系。

文学所有的描写和叙述,都是在给你的“包袱”做铺垫。文学不是学术论文,不要把你的论点和论据,直截了当说清楚,你的观点要用故事来说,用情景来说,用人物的塑造来说,最终故事说完了,你的用意,读者自然会明白。

其三,是迂回作战

其实作家写作,如同打游击,不能让读者一下子把你的主要情节看穿了,立时看穿了就没意思了。

好的作家特别会与他的读者沟通,换句话说,特别会“挑逗”读者那段柔软的神经。读者顺着他的描写往下看,似乎觉着看出些什么,读者猜想结果一定会怎样,但作家暂时就是不去揭开这个谜底,让读者那颗小心脏一直就那么悬着,落不下来,咚咚乱跳,难以平静。

这就是好作家,王祥夫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小说家。他对小说语言的驾驭,就是迂回作战,从来不会打阵地战,不会让你从正面攻下来,你要有兴趣的话就跟他走,九曲十八弯,跟着他弯弯绕,最终结果也许就如你所想的,也许根本不是你想的,会让你鸡皮疙瘩掉得满地都是。

作家与读者的联系,最好的办法还是通过你的作品抓住读者的心,牵着他走,在漫无边际的文学海洋里漂泊,在那处你我双方都情愿的“陷阱”里约会,碰撞出火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