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古代文学史》的课程定位,可以和《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作品经典选读》做一个对比。《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作品经典选读》已经选取了大量作品,但一个偏重语言文字的学习,一个偏重审美鉴赏,而《古代文学史》探讨的是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文学的本质是什么?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作品属于文学的范畴,有些作品不属于文学范畴,区分的原则是什么。我们来看诸葛亮的《出师表》,“表”在古代是一种公文,千百年来这种日常公文不计其数,但只有诸葛亮的“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笔,为什么?历代文学理论家就这一问题已经做了深入的探讨,“情”和“采”是区分文学和非文学的重要标志,情感的抒发和艺术感染力是优秀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 文学的发展。文学史和作品选不同,重在追本溯源,不光是介绍重要的文学作品,而是探求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历史地位、价值和意义。我们可以把每一位作家作品放在时间的横轴和纵轴上考察,从而找到他的坐标。就诗歌来说,李白和杜甫无论是在同时代,还是在整个文学史上,都处在巅峰地位,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换一种体裁,散文,他们就不在那个坐标点上了。唐代诗歌的繁荣,也不是横空出世,而是前代文学的积累。从诗经的四言诗,到汉代的五言诗,再到唐代诗歌众体皆备,还有文学理论家对文学理论的总结对诗歌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南北朝诗人,已经有一些初具“唐音”的特点,能够做到音韵流转、情景交融,这些都为唐诗的发展做好了充分的实践和理论准备。 学习文学史的态度。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是说作为读者应力求公正客观地评价作家作品,不应以个人喜好为标准,这也是我们学习文学史的态度。我不喜欢汉代大赋,空洞没有内容,一半字不认识,但是文学正是这样一代代嬗变发展,直到后来的众体皆备。有些文学作品虽然很一般,但在文学史上却有开疆避土的作用,后世文学家正是沿着他所开创的道路推进文学的发展;或者有些作家,作品很少,但却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最典型的就是张若虚,他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拉开了诗歌高潮时代的序幕。 学习文学史的方法。有两次教学督导听我的课,刚好是相同的内容给不同的班上。一位说,平铺直叙,质木无文;另一位说,你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非常好。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评价,正说明文学史是作者和读者共同构筑的。作者情动而辞发,读者也应该用情去回应他们,“披文入情”,用心去体会去感悟。 有些同学会说了,反正我以后也不从事相关的职业。我想以后所有的职业都会被电脑取代,惟有融入人类情感和思想的事物不会被取代。比如,我从小林摄影里就读出了唐诗宋词的意境,胜出的不是技术,而是“心”,用情感观照万事万物的那颗诗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