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两次写黄鹤楼,1次写得浅但路人皆知,第2次写得深却鲜为人知

 都是对的你 2019-11-2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学作品,不是在书房里掉书袋,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通过生活的历练,走遍名山大川,总结出来的。

苏轼不去庐山,绝对想不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生活哲理。

同样,罗贯中若不是参加元末的农民起义,在农民起义军张士诚帐下作幕僚,积累了大量行军打仗,天文地理的知识,他也不会写出《三国演义》这样的史诗级巨著。只有亲临战场,罗贯中才能把赤壁之战近距离地展现出来,才能把当时的天文地理,描绘得栩栩如生。高空作业车租赁

李白是唐朝的著名诗人,也是一个旅行家。正是他行万里路,才写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

在李白众多的游历之中,他很少故地重游,毕竟李白很忙,眼界很高。但一个地方是例外,那就是黄鹤楼。李白曾经两次游黄鹤楼,写下两首诗。第1次写得浅路人皆知,第2次写得深却鲜为人知。

下面我们先欣赏一下第一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先了解一下写作背景,当时李白30岁,孟浩然12岁,但是年龄在两个大文豪之间,没有产生半点代沟。他们成为忘年交。

得知孟浩然即将随家人一起去广陵(扬州),李白约孟浩然在黄鹤楼相会,吟诗一首,送给挚友。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但却毫无半点愁意,李白正值大好年华,正对生活充满向往。孟浩然更是青春年少,对未来满是想象。所以,这首诗的离别之情,就像是我们大学毕业,唱着20年后再相会,就各自去工作、去生活。

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既是点题,也交 代辞行的地点黄鹤楼。接下来,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故意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其实就是给离别加上喜气色彩。

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千古名篇,即使是现在几乎每个孩子都会背。至于大人,要说自己不知道这句话,估计会被笑话死。

这句诗既是写景,更是抒情。等孟浩然的船已经消失不见,李白依然对着长江凝视,表达出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不得不说,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虽然对仗工整、用词考究,景色描写更胜一筹,但是略显遗憾的是,这首诗的思想性略差,直白的说一点就是写得比较浅。

历史总是宿命的,若干年之后,再次回到黄鹤楼,李白就写了一首比较深的诗。

这首诗是《黄鹤楼闻笛》,下面我们先欣赏一下:

黄鹤楼闻笛

作者: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本诗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他在登上黄鹤楼时,突然听到笛声,立即感由心生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

首句“一为迁客去长沙”,李白将自己比作汉代贾谊,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

第二句西望长安不见家。这里的家,既指自己的家庭,怎么遥看也看不见。但更指的是,感受不到朝廷给的温暖。表达出李白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

最后两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听到后,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

其实这是暗讽。梅花是在冬天,或者是早春盛开的,为何李白写到了5月份?其实这是暗讽的手法,与六月飘雪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以说,这首诗《黄鹤楼闻笛》虽然没有千古的名句,但李白在思想性上却略胜一筹。只可惜,由于没有千古名句,所以这首诗流传度、知晓度上,与第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相差甚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