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痰积日久,治以攻逐;痰凝胸隔,治以温化;痰热交结,治以清化

 仕仕霖霖 2019-11-23

清代医家尤在泾,精医术,工诗文,名噪一时。其治《伤寒》,以法类证,纲举目张,已见于《伤寒贯珠集》。其论杂病,亦与治《伤寒》相类,常着眼于治疗大法,每每以法类方,挚其要领。其在所著《金匾翼》一书中,提出了攻、消、和、补、温、清、润的'治痰7法'。

1.痰积日久 治以攻逐

对于痰浊停积日久,胶固已甚,好似沟渠郁壅,污浊臭秽,久则倒流逆上之证,尤氏认为必须以攻逐之法,引而决之,方选神仙坠痰丸、礞石滚痰丸等。王氏用其治疗实热老痰、顽痰胶固之怪证、以口燥、咽干、大便秘结为依据。后《张氏医通》又加'舌红、苔黄、脉滑',更确切地指出了其应用指征。尤氏在攻逐法下推重此方,以治痰实而正未虚之证,颇有见地。

痰积日久,治以攻逐;痰凝胸隔,治以温化;痰热交结,治以清化

2.痰盛未坚 治以消导

对于痰虽盛而未至坚顽者,尤氏主张以消导法治之,而禁用攻伐。其所谓消者,即损而尽之;导者,即引而去之。其中,属痰饮为患,或呕逆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脾胃不和者,治以《局方》二陈汤、桔梗半夏汤、《济生》导痰汤;属食积而成痰者,方用青礞石丸;属膈痰结实而致满闷喘逆者,治以半夏丸;属顽痰迷塞,关窍不通,声音不出者,治以鹤顶丹;属风痰壅盛而致呕吐、眩晕及中风瘫痪者,治以青州白丸子。

3.痰实正虚 治以和法

对于始因虚而生痰,继因痰而成实者,尤氏认为,补之则痰益固,攻之则正不支。惟寓攻于补,庶正复而痰不滋;或寓补于攻,斯痰去而正无损。故当辨其虚实多寡而施之以和法。其所用橘皮汤方屯以二陈汤为主,佐人诸药,开泄气分,仅人参一味为补药,此所谓寓补于攻也。其所用六君子汤,以四君子汤益气,以二陈汤化痰,实为寓攻于补也。

4.痰主于虚 治以温补

对于肾虚制水元权,脾虚水液不化,痰浊内生者,尤氏认为,攻之则痰益盛,补之则痰自消,故主张以《济生》肾气丸、四君子汤、苓桂术甘汤等方,益气健脾,温阳化痰。

痰积日久,治以攻逐;痰凝胸隔,治以温化;痰热交结,治以清化

5.痰凝胸隔 治以温化

对于痰凝胸膈上下,或痞,或呕,或下利,久而不去,或虽去而复生者,尤氏主张以温法治之。认为痰本于脾,脾得温则能健;痰生于湿,湿得温则易化。正如《圣济总录》所云:'气为阳,阳不足者,不能消导水饮,则聚而成痰,浸渍肠胃,上为呕逆、吐酸,下为洞泄寒中。久不已则令人:消瘦,少气倚息,妨于饮食。昔人治痰饮,多以温:药和之,为此故也。'

尤氏在温法的具体运用上,治冷痰,以《千金》半夏汤为主,意在温中益气,辛甘复阳。其次,或用吴茱萸汤,略施温补,重在和中;或用沉香茯苓九,于温药中增入行气之品,使温中兼以消导,功在温脾胃,利胸膈,和气血。治湿痰,独重《本事》神术丸,认为此乃健脾燥湿之良方。

6.痰热交结 治以清化

对于因热而生痰,或因痰而生热,痰热交结,相助为虐,以致咽喉干燥,或塞或窒,头目昏重,咳吐粘稠,面目红赤者,尤氏认为,欲化其痰,当先清其热,亦即前人所云:'痰因火盛逆上者,治火为先'之义。

在具体治疗上,尤氏或用洁古小黄丸,以苦燥之品,治湿热主痰之证。或用二陈汤加黄芩:连翘、山栀、桔梗、薄荷,苦辛并用,以泄气分之热。对于痰热交结,虚中夹实者,尤氏选用《圣济》鹅梨煎丸,取甘辛合用而甘胜于辛,益气和阴,涤痰清热,使利隔而不伤正,补虚而不助邪。对于热痰壅盛,胸隔不利者,尤氏治以《圣济》千金散,取其咸寒以泄热。

痰积日久,治以攻逐;痰凝胸隔,治以温化;痰热交结,治以清化

7.燥热主痰 治以清润

对于肺虚阴涸,枯燥日至,气不化而成火,津以结而成痰者,尤氏认为,既不可辛散,亦不可燥夺,惟取清润之法治之,清则气自化,润则痰自消。其选用杏仁煎,治燥痰在肺,上气咳嗽,或心胸烦热之证。认为此方甘酸合用以生津润燥,诸药合力,共奏泄肺化痰之功。

此外,尤氏还选用节斋化痰九,治疗郁痰老痰,胶固粘稠,难于咯唾者。认为此方咸苦合用,苦以泄热,咸以软坚,可清化老痰而不伤阴。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