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纳禄古村落

 小手空空 2019-11-23

 

纳禄古村落全貌

朱氏祠堂遗址

久闻象州罗秀镇纳禄村有支明朝朱氏皇族后裔,很是心驰神往;近期听闻该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更是按捺不住兴奋。一月中旬,冒着蒙蒙冻雨,我们欣然前往,一睹其风采。

如今纳禄

纳禄村距离罗秀镇不到十公里,驱车到达村前,我们仍未觉察这个村子有何特别之处,直至左拐数百米,才发现其中的玄妙:这是一座墙连着墙、房连着房的链状村落,呈方块形,由三条巷道将其分割成六个部分,又由三条巷道的头门、二门、重门将六个部分连为一个整体。

陪同我们的罗秀镇韦宣委一个电话,一个中等个、满面红光的男子从巷子一头冒出来,自我介绍说是靖江王第19代传人、“桂中歌王”朱方品。简单寒暄过后,我们随他走进一户掩着门的房屋,迎面是一道木板屏风,绕过是一方小巧的院子,院子四周角落都长了杂草,像是有段时日不住人了,房屋都是一色的青砖空都清水墙,至今墙体光滑平整,院内有一石板铺砌的天井,天井上还有一个人工抽水泵,因为年代久远,锈迹斑斑,朱方品说,现在村民都还这样抽水用,水质特别甘甜。

“看,现在全村只保留这一块‘进士’匾额了,其他都在‘文革’中毁掉了。”抬头看,在正门头上,一块门板般大的牌匾挂在上头,朱红底黑字(年代久远,底板像被洗过似的泛白),黑色“进士”大字让人顿生敬畏。匾额记:钦命广西全省学院加五级欧阳为进士光绪三年特擢明经第一名朱庭熙立。问及朱庭熙是何人?只说是与朱方品同辈的朱芳稳家祖宗留下来的。

进入房间,都是乱摆的破旧的什物,有些房间似乎变成了贮物间,除了上厅设的香火堂能看出些年代外,我们没发现其他特别之处。

据文献记载,过去每座房屋都悬挂有巨幅官匾,大门额上大多数都塑有八卦、鱼跃龙门等图案;窗多为方格棂条嵌有“寿”字,檐板上均雕绘飞禽或缠枝花图案,窗插枋上立有一朵朵的莲花,花上拖着“福”字,只可惜,有些在“文革”当中被作为破“四旧”被铲掉或涂掉,有些保存下来的,也因为年久失修,房屋久不居人,或脱落或破损,我们看到的,多数布满灰尘或者残缺不全,深感痛惜。

朱方品领着我们,沿着有些坑洼不平的巷子,七拐八弯走到了一片杂草丛生地,他指着一面墙说,这里是朱氏祠堂遗址,在“文革”中被毁掉了,只残留一面墙,墙上还隐约看出曾经的壁画以及历尽数百年供奉香火熏染的痕迹,如果墙会说话,这里该有多少悠长而惊心动魄的故事呢?

说到“大雅堂”,朱方品说,“我小时候凡是村里婚嫁,新娘子都用里边的轿子抬来的。”我们让他领着去看,到那里,只见杂草攀附墙根,大门紧闭,他试了几次,还是没能打开门。

“里边都有些什么?”

“其实里边也没啥看头,什么都没有了。”

“有专门的人来看守吗?”

“没有。”

门头上挂有门牌号,除了门上匾额旧印还在,光秃秃的只有檐板上雕绘的两条飞龙,默默守护着这座老屋。

昔日辉煌

《象州地名志》记载很简单,大意如此:纳禄,居礼教大队驻地北部,初建时叫拿鹿村。后有人在朝廷做官,纳粮取禄而改今名。

另有传说,顺治四年(1647年),南明永历皇帝被清军从广东撵往广西,皇族数百人夹带金银珠宝分乘数十船溯江而上,至柳江象州——运江河段遇风翻船,人是脱险了,但是金银珠宝散失殆尽,只得听从天命,顺江而行,估计是在途中见到此地有岭(古禄岭),旁边有运江河(又称罗秀河),视野开阔(有几百亩宽阔的良田),是个风水宝地,故安家落户在此。

传说是否属实,我们无从考究,但据考证,纳禄古屋建筑群始建于明代年间,距今400余年。据说当时是由官府拨款修建的专供一些官吏居住的官房,共有36座。在清朝战争戡乱、土匪猖狂时期,官房被烧毁了12座,现仅存24座。官房结构整齐统一,每四座为一排,上下连通,天井院头设有东西厢房,每座均在大房檐下开有东西小门。二排八座间留巷道,巷道中设有四个闸门,防护森严,有权势的人可由大门进正厅,一般人则由小门进厅作客。

除了官房住人外,朱氏还建有祠堂三座(现只保留一座),最大的祠堂上下两座,正中厅立有一块长2米、宽1.2米的金子“大雅堂”匾,上厅设香火堂,两侧设有库房,安放有12顶轿,其中有4顶大官专用轿,配有“徘僻肃静”牌四块,另有八顶平轿,供喜事专用,两大厅的偏房设有“一味书香”书屋,专供族长及文人、贵宾品茶研读文书。

朱氏治家是用严格的封建制度,由有权威的老者当族长,推行旧的礼教制度和族规,对妇人管教最严,要求笑不露齿、话不高声、步不放重、夫死从子,不得改嫁。男子不得赌博、盗窃,不得虐待父母,作风正派,尊老爱幼等都写在治家格言中,每户都要挂贴遵之勿犯条规,有违者均由族上开会处理。

朱家鼎盛时期在清朝后期,在县内置有水田数百亩放租,所有收入除了用于修建祠堂、清明祭祖,还对优秀学子保送读书,所以该村人才辈出,中举8人,其中武举2人,文举6人,有3人出任知县,1人任府官。象州百姓赞誉:二武六文皆称纳朱府。

据历史记载,象州南门建有朱氏会馆,其他祖坟邻近村庄均买有房子存放炊具,便于族会和上清明专用。由此足见当年纳禄朱氏在当地之富足,地位之显赫。

后记

朱方品带着我们走进他家,发现竟是上个世纪八十年的楼房,房内格局基本参照老屋,不过起高了两三层楼,“以前不晓得古屋是祖上留下的财富啊,有钱了就不想住老屋了,所以拆掉建了这栋楼房,后悔啊!”

上楼,远眺,村子里绝大多数古屋还保留着原来的格局,庄严肃穆,顽强地挺立着,不甘寂寞地昭示着曾经的荣耀与辉煌。现存的24座古屋还住着十来户,有些年久失修,或在天灾中塌陷,已不能住人;住着人的有些房子进行简单翻修,有些则在原来基础上起了楼房。

值得欣慰的是,很多村民开始意识到保护古屋的重要,朱方品说,纳禄村民小组已向上级请示申请拨款维护,希望政府能给予支持,恢复旧貌,并开发成一个传统历史文化旅游景点。

冯骥才曾说,古村落文化是中华民族所有文化的根性文化,而这文化之根在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中正与我们渐行渐远。保护之路怎么走,值得我们去深思、去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