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庆阳关于女娲用黄土和水捏人的神话传说是中华人类繁衍的印证》

 木桩指路 2019-11-23

2019.10.12./作者:窦彦礼/编辑:杨永辉


《庆阳关于女娲用黄土和水捏人的神话传说是中华人类繁衍的印证》

女娲造人与女娲补天的传说遍及中华大地,可谓家喻户晓,但是谁都明白,那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从庆阳的古老文化遗存来看,这些传说并非全是神话,而是我们华夏先民的人祖历史。

传说华胥氏从合水胥妵山始男婚女嫁,给儿子伏羲娶元盇为妻,把女儿嫁给镇原太阳池的太婼部落,接替了叔嫟的太婼族首领。第二代女娲氏,一支率女娲族随盘古伏羲氏迁往六盘山西麓的庄浪、静宁,后落居秦安陇城镇。留守太阳池的第二代女娲名“末”,接任部落首领,太婼族始称西末族,就是余振东先生《庆阳香包》序文中记载的西貘族。

华胥氏在庆阳的“且”图腾,证实了她的女儿女娲的“虘”图腾。“且”与“虘”和庆阳的古老地名“沮水”连在一起;庆阳人把女儿叫“女娃”,这是千百年来改变不了的语言习惯。从蒲水先民扶桑养蚕的经济发展中,也证实了女娲氏在庆阳的繁衍史实。

《庆阳关于女娲用黄土和水捏人的神话传说是中华人类繁衍的印证》

蒲水婼姓是华胥氏部落数百年的通婚氏族,是一个仅次于华胥氏的母系氏族部落,她们在庆阳繁衍生息数千年,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留下了众多的婼姓分支部落。

若水与弱水,长期以来被人们所误解,认为是由于水羸弱而不能载舟,因此把这样的河流称之为弱水。若水本为婼姓分支部落的地名遗存,并不是专指某一河流,所以西部历史上若水地名见诸史籍者甚多,从未见有人提出准确而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女娲从华胥氏部落嫁到了蒲水,实际上成为蒲水的一个“且”图腾的分支,历史上的且末古国与苴却古国及西王母的虎齿豹尾就是一个证明。

西貘族在历史上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她留下的文化印痕却很广博,有极深的史学、神话与文学价值。西貘族是母系氏族时代确实存在过的一个氏族部落,是燧人弇兹氏少鵹婼姓部落的一个强大分支,因为婼氏自西貘族后基本被西羌融化,因而太阳池上万年的扶桑养蚕文化也被湮没于史海。

《庆阳关于女娲用黄土和水捏人的神话传说是中华人类繁衍的印证》

“貘”是传说中的一种灵兽。如梦貘就是一种奇幻生物,传说她们以梦为食,吞噬梦境,也可以使被吞噬的梦境重现。在天空被洒满朦胧月色的每一个夜晚,她从幽深的森林里启程,来到人们居住的地方,吸食人们的梦。她不会害怕在吃梦的时候吵醒熟睡着的人们,因为她生性胆怯,在夜色中,只会发出轻轻的像是摇篮曲一样的叫声。于是人们在这样的声音相伴下越睡越沉,貘便把人们的梦慢慢地、一个接着一个地收入囊中。貘在吃完人们的梦之后,便又悄悄地返回到丛林中,继续她神秘的生活。

后世流传的《九歌》文化,即是西貘神话的衍生。《九歌》本是大禹的儿子夏启祭祀生母女娇的招魂乐歌,竟被后世演绎成《九歌·山鬼》的幽怨爱情故事,成为夏商时代文学的缘起。那么,“山鬼”又是怎么回事呢?

山鬼即山神,因为未被天帝赐封而称之山鬼。在后人的演义中逐渐升格为山圣,以至山圣母,成为二郎神杨戬的妹妹。唐杜甫《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诗:“山鬼独一脚,蝮蛇长如树。”清洪亮吉《山斋访冒鸣茹寿衢两秀才》诗:书声出户虫不鸣,山鬼一足深宵行。人头鱼身惯窥户,见惯不怪心能平。从这段文字与画面可以看出“九歌”文化中,衍生出的山鬼与女娲氏人首蛇身的图腾有关。

在对庆阳古老民族的研究中,发现在蒲水婼姓部落中有一分支叫“且末”氏族,原始的读音应该是“祖莫”;“且”是第十代华胥氏的名号,“末”竟是第二代女娲的名号,“却”又是第三代女娲的名号。因蒲水在华胥氏部落以西,所以称第二代女娲叫“西末”。 后人在文字创造中,因女娲属于虎图腾,便把“末”演变成了一种灵兽,称为“西貘”。“貘”左边的“豸(zhì)”是女娲氏的虎图腾,右边是“末”的读音。

《庆阳关于女娲用黄土和水捏人的神话传说是中华人类繁衍的印证》

传说公元前7744年,天水麦积区渭南镇31岁的第四代伏羲与秦安陇城镇的16岁第四代女娲氏在秦安大地湾合婚。公元前7724年,伏羲女娲氏在榆中祭告天地,建立天下部落联盟政权,史称“人皇”伏羲,被后世尊为天下第一王。伏羲氏与居于华家岭华胥氏派遣先民,对天下地理山川经过勘察,决定沿渭水由西向东发展。从华胥氏、伏羲氏向东发展的脉络中发现,伏羲氏与女娲氏虽然合婚,但部落并没有合二为一,向东发展的第一站,华胥氏居于华亭,伏羲氏居于太白山,女娲氏居于凤县;第二站华胥氏居于华山、蓝田一带,

伏羲氏居于牛鸠原,女娲氏居于枣香河一带;之后伏羲氏经汝阳县大安乡盘古洞到王屋山,女娲居于汝阳县的西泰山,辞世后葬于风陵渡。今河南泌阳县有盘古山、盘古庙;河南西华县有女娲城,有盘古寨,可见伏羲、女娲原始部落各自独立,虽然代代通婚,并没有合二为一,同时证实伏羲与盘古是同一部落的两种称号。这是女造人的第一支脉。

女娲造人的第二脉络是随华胥氏东迁山东泰安的女娲氏西貘后裔,在泰山民俗文化中称为“碧霞元君”,同于庆阳女娲娘娘的碧霞仙子称谓,其族演变了东岳泰山文化,被无限放大为东岳大帝,历代帝王封禅,被视泰山碧霞元君演绎的东岳大帝为华夏正统文化的象征。其后裔在东夷地区形成了8000年前的太阳神文化与流传遥远的扶桑文化。

女娲造人的第三脉络是女娲氏西貘族于8000年前,发展于西峰蒲河一带,为了便于与盘克上典族的天鼋伏羲氏通婚,西貘族一支东居桥山山脉,留下了洛水源头被称为“若水”的地理记忆,之后发展于华池的乔川、乔河一带,史称“有蟜氏”,其族传承的是女娲氏的蛇图腾,并留下了“桥山”地名。7000年前的炎帝生母任姒即有蟜氏之女,6800年前第一代轩辕生母附宝也是有蟜氏,4100年前大禹生母修巳亦是有蟜氏,大禹儿子夏启生母女娇也是有蟜氏,可见有蟜氏桥山西麓的庆阳境内存在4000年之久。合水固城川出土有蟜氏6800年前的骨针,宁县金村乡九曲村有女娇山圣母庙遗址和女娇陵墓,今人称“冢子峁”。女娲氏是炎黄母族,是中华民族发展繁衍中的主要支脉,海内华人都自称为炎黄子孙。

《庆阳关于女娲用黄土和水捏人的神话传说是中华人类繁衍的印证》

女娲造人的第四支脉,系6400年前经陇南流往西蜀的纵目蚕丛部落,其后裔留下了4500年前的广汉三星堆文化,其出土的青铜扶桑树与玉凤图腾就是镇原太阳池婼木扶桑文化的铁证。

女娲造人的第五支脉,是6000年前的蒲河西貘族经湟水流往河西走廊的婼羌民族,其后裔月氏民族发展到西域,立都敦煌。其分支后裔发展了黑水国,在河西走廊留下了黑水、弱水地名;发展了且末古国、婼羌古国、楼兰古国、大宛古国、康居古国等,开拓了5000年前月氏道的玉丝贸易通道。

蒲河西貘族留下了影响深远的西王母文化,随西貘族的西迁,把庆阳婼水、黑水与昆仑山、合鵹山地名及西王母文化带向月氏道及至西域。之后蒲河女娲氏的西貘族又走出了少昊金天氏与颛顼族,立都于山东青州与河北高阳县。颛顼移都河南帝丘,为纪念母亲菖蒲,改庆阳婼水为蒲水,给河南帝丘为蒲阳,今人写作“濮阳”。

女娲氏的繁衍血脉除以上发展脉络外,还有与西戎族融合的分支翟族,居于镇原翟池一带,其后裔融合于西戎草原部落者称“北狄”,融合于西羌部落者称“西氐”,西氐随西羌发展于陕南、陇南及至西蜀。

女娲氏的西貘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地融合于华夏民族,与上典天鼋族、少典雷公族、黄帝轩辕族成为同根共生的双胞族。

《庆阳关于女娲用黄土和水捏人的神话传说是中华人类繁衍的印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