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峰南佐白马天神庙——大禹的父亲白马鲧

 栗广野鹤 2022-03-25

英雄演绎 白马天神

庆阳市西峰的南佐遗址、宁县董庄遗址、合水太白镇东关遗址以及诸多馆藏文物的考古年代都比周祖陵早得多,这些遗址与文物都是庆阳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的实证。从庆阳的古老文化遗存去寻找炎黄时代至周先祖之前古北地先民的生活画面。

庆阳学者余振东在《庆阳香包》中,根据《山海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的记载,他认为鲧受殛刑于羽山,即镇原的“翟池”,将白马神话与口头遗传的白马池地名相连结,则有可能就是《山海经》所记载的渊源。

余先生在《庆阳香包》渊源中还特别强调鱼蛙图腾与虎蛇图腾在庆阳民俗沃土中的渗透和传承中的演变。他认为庆阳是华夏民族起源的摇篮地。根据他的提示,编者对庆阳的古老文化遗存与民间传说及古地名、古文字进行了排查与破译。

先从大禹的名字进行破解。“禹”含有父亲鲧鱼图腾的发音,又含有母亲修巳蛇图腾的“虫”。鲧的鱼图腾乃黄帝天鼋龟图腾的分支,修巳乃桥山有蟜氏任姒的后代,这两大部落相互通婚,又各自传承着易道文化的精深秘笈。

神话中有一个偷了天帝宝物,私自下凡救民脱离水患的神仙。他真实原型就是轩辕氏后裔白马鲧,其祖先是轩辕氏白马帝的次子,早先活动于环县兴隆山与定边姬原镇、白马崾岘及华池白马乡一带。轩辕氏黄帝政权建立后,白马族成为黄帝政权时代的贵族部落,其势力也有了很大发展,便逐渐扩大到整个沮水流域。

子午岭一带是轩辕氏的崛起之地,在庆阳的华池县及其附近有白马河、白马川、白马台、白马乡(原白马县)、白马沟、白马驿,还有环县境内有白马城、白马庙,庆城县有白马铺,镇原县有白马池、白马村,宁县中村乡有白马庙,盘克古镇卧龙台北有白马鲧修道的五指山,南有大禹修道的禹王洞。

在轩辕氏走出庆阳到大禹时代的2700余年间,中原以至东夷地区的部落兴衰更替与多次海浸水患,淹没了人们安居乐业的家园。而留居在环江、蒲水流域的轩辕氏分支与白马族,还有婼姓有蟜氏与炎帝羌族及戎狄部落,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地营建城邑,设立自己的天文观测中心和祭坛、神位,祭祀各自的祖先。白马族人在白马铺建立了白马祖神庙,今人称为白龙山。同时建起了象征部落权力的极木方牙,显示着白马人的龙马精神。因此,在庆城县的白马铺留下了太极山与南极庙这些古老地名。

白马鲧是白马部落唯一留下名字的首领,他是一位机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物。他曾是共工氏领导治水时的得力帮手。但是,共工氏多年治水无功,被帝尧罢职。精通易经的白马鲧接任帝尧的司天官,受命治水。他当时依靠的主要力量,正是他直接管理下的与白马族世代相邻的西土部落,即陕甘一带的有蟜氏后裔修巳部落与少典氏族后裔龟熙氏部落及后土句龙氏。

公元前2134年,白马鲧带领百姓治水,历经30余年艰苦卓绝的奋战。在治水即将成功之时,白马鲧被尧帝派人杀害。古北地先民感念他治水有功造福百姓,而建祠立庙,尊为无量祖师。

宁县盘克卧龙台北十里之地,有一山名叫“五指山”。其山形似左掌中的五个手指,故名“五指山”,也称“五梁山”,传说是无量祖师的修道之地。

无量祖师是庆阳诸多名山的主神,兴隆山、小崆峒、白马城,以至演变后的玄圣山,都以无量祖师为主神位。小崆峒的无量祖师塑像左足下踩龟,右足下踏蛇,即是大禹“禹”字龟蛇图腾传承的象征。南佐庙宇中的主神位白马天神,也是白马鲧的原型。乡民们所见白马神灵附身巫祝时手中高举的“龙稍”,就是蛇图腾原生文化在古北地数千年的传承。

白马天神的白马氏族部落虽属黄帝部族,但其是否与南佐遗址有关?编者不敢妄断,恳请更多的学者们去论证。南佐遗址是庆阳唯一的国家级仰韶文化保护遗址,已经发现半个世纪了,其科学研究的确切资料尚无人知,寻找他的主人,将待何时?何不借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始祖文化区历史研究项目的东风,对其研究并开发利用。

藏龙卧虎 孕育政权

史书对北豳国之前的古北地几乎无一记载,但是,宁县董庄遗址与潘坪阳洼遗址、正宁吴家坡遗址、合水孟家桥遗址、镇原常家山文化遗址、西峰南佐遗址俱在这一历史时期。

从《上古庆阳》获取的资料可以看到,黄帝时代距今在6500年至6000年之间,南佐遗址所处的历史时代,正是颛顼至尧舜时代。此时庆阳不仅有轩辕氏白马族的庞大部落,还有轩辕黄帝后裔昌意12分支,其中含有颛顼部落。

庆阳学者路笛先生在《从我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说起》一文中,根据董庄遗址、阳洼遗址等距今4000—6000年之间千余处古遗址的居室和墓葬等资料推算,“每个原始居民聚落的平均人口约在25—30人左右,那么这一时期的远古庆阳居民人口约有三万人左右。”可见当时庆阳农业经济与社会文明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南佐的宫殿式建筑应是西土部落联盟当时的政治中心。

史书中虽称颛顼为高阳氏,而他的父族却在环江以北的姬原,母族由环县曲子的姬河繁衍至蒲水。史书称其祖上“玄嚣”为黄帝的长子,实际是黄帝给少昊青阳氏赐为“姬”姓。

颛顼是五帝时代的第三个政权,历12帝411年。史书中说颛顼是昌意的儿子,是黄帝之孙,又说颛顼是大禹的祖父,史实上昌意与颛顼相差720年,颛顼又与大禹相差1720年,但他们都是轩辕氏后代,同出于古老的婼水,可见颛顼政权与庆阳的渊源。

古老婼水的扶桑故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块浸染着山水灵性的神奇土地,孕育着神奇的文化与神奇的人。《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娶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古人都认为昌意的儿子是韩流,他们都娶的是蜀山氏女,是因若水而认为他们生活于蜀地。又认为淖子阿女就是蜀山氏。其实,这个“淖(chuò)”字就是古老“婼”姓的原始读音,可见昌意父子娶的是婼姓之女,而婼水是蒲水最早的地名。

先秦时代的《世本》称为“浊山氏女”,这里的“浊(chuò、zhuō)”与“淖”、“婼”读音相似。王大有认为阿女是三柯氏后裔,华胥氏与蒲水西貘族祖上乃柯诺耶劳氏,这里的“淖子阿女”即为“婼水柯氏女”,“婼”姓来自柯诺耶劳氏。

今人对黄帝家族的史料进行了重新梳理,《中国远古帝王谱》载:

公元前4510年,首任黄帝姬芒封少昊氏于西部的江水地区(今甘肃、青海、四川境内),但他又不太放心,便又把自己的儿子昌意降封到若水,赐姓为妘,以监视少昊族的活动。后来昌意入赘于方雷氏族,发展为强大的氏族,世居于潼关以西北洛河的宜川(今延安市东)、宜君(今铜川市北)一带。昌意的后人又入赘于朝云司彘国,生子名莽(同音代用字),称作妘莽。

黄帝所封少昊氏的西部江水即环江。太昊是东迁中原的第八代伏羲氏,少昊是太昊的后裔,因此王大有在《寻根万年中华》说,少昊被封在伏羲氏的故地,而称为“少昊青阳氏”。庆阳地名极有可能是少昊“青羊”的演变。

昌意所居的若水(弱水)是定边的姬原镇,那里的北洛河源头亦称若水。早在伏羲政权的后期,繁衍于扶桑故地的婼姓女娲氏后裔直系分支居于桥川、桥河一带,称为有蟜氏,所以她们的繁衍地定边一带的北洛水也称婼水(若水)。根据现有资料分析,昌意乃执政黄帝姬芒的儿子,是第12代轩辕氏,他入赘方雷氏所居的宜君西南方里(今淳化县境)与雷原(今宜君县境)一带,所以又称方雷氏。昌意后裔,千百年来繁衍于桥山东西及环江、蒲水流域,与少昊青阳氏为邻。

昌意入赘方雷氏500余年后,昌意的裔孙入赘彘国。这是《山海经》对北豳国前身的古怪记载,其地域应在后来的古豳国境内。

妘莽的儿子叫妘相,妘相的儿子妘魁枪,魁枪的儿子韩流。韩流娶少昊金天氏政权第六任帝己匠敬的姐姐菖蒲为妻,在环江西南的古老婼水生下颛顼。因婼水是颛顼出生地,他后来成为帝王,为纪念母亲菖蒲,而改婼水叫蒲水。颛顼童年就在蒲水扶桑故地长大,十岁时随母菖蒲到达山东泰安少昊金天氏的帝都。颛顼15岁时,就辅佐他的舅舅少昊,治理九黎地区,封于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故又称其为高阳氏。20岁时舅舅少昊己匠敬禅位与颛顼,颛顼即位后,迁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县西南),为了纪念母亲的养育之恩,而又称帝都叫“蒲阳(即今濮阳)”。

传说颛顼因出生于蒲水西貘故地,他后来当了天子,便把他的族人从西貘故地迁往河北任丘县,称之鄚(貘)城,后人便以地为姓,这就是莫姓的起源。颛顼在位期间,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建立统治机构,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针对巫术盛行之风,下令民间禁绝巫教;顺天应时,改革历法,创制了“颛顼历”。

南佐遗址,在西峰西向巴家咀的公路沿线,距城区五公里,地属蒲水流域,这里极有可能是黄帝后裔颛顼祖上的部落所在地。

上古五帝(实际是八个政权时代)中除黄帝、颛顼、大禹出自庆阳,帝喾、帝挚青阳氏祖上也出自庆阳。帝喾氏族形成于少昊金天氏时代,兴起于古老沮水的环江支流曲子姬河,因此那里的天池乡曾名“天子乡”。帝喾氏族父系先祖为黄帝赐为姬姓的少昊青阳氏,母系先祖为炎帝姜姓后裔。

帝喾族始祖随母族而为姜姓,名唤姜岌,约于公元前3463年出生在岌城(古泥阳,今正宁县五顷塬龙咀子)。史书说他的父亲叫蟜极,长于桥山。

姜岌之孙姜喾因辅佐颛顼政权有功,被封在高辛(今河南商丘),故号高辛氏。因高阳氏政权多次遭受水患,帝都数次迁徙,加之与共工氏征战,其国力与统治基础已经完全衰落,中原各大部落共同推举姜喾为帝。颛顼政权第12任帝妘佳琚执政五年,公元前3380年失去帝位,高阳氏政权至此结束。于是,姜喾正式建立高辛氏政权,史称帝喾时代,历21帝582年(前3380年—前2799年)。

华夏同根。学者们把华夏大地的先民分为四大族团,称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但是,这样的说法并不科学。西戎与北狄同出燧人氏晚期环江的允姓部落,南蛮最早的先民便是蚩尤与祝融部落,东夷是华夏族的分支部落。其实,西貘流向东夷称为东胡的扶桑先民却是一个巨大的族团。

有人常常问到,古北地华夏与戎羌民族同居一地,他们为何能相安无事?其实,在夏代之前,戎狄与华夏本无太大的区别,只分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婼水的西貘族则介于农耕与游牧生活之间,亦农亦牧。如轩辕氏后裔白马族由环江的游牧生活慢慢转入白马铺的农耕家族。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了古北地南农北牧的生存条件,华夏族由于养蚕与文字的发展,先民的日子自然比西戎过得好一些,因此游牧族不断地融入华夏族,所以游牧族的人口繁衍及其势力一直处于劣势,其实力的增强是由于其养马业的发展,在豳国南迁旬邑职田镇后,戎狄迫使邠国周太王南越岐山,退出古北地。

华夏先民在漫长的原始时代,与大自然进行了无数次顽强的搏斗,大禹治水就是一例。在此之前,还有两次更大规模的灾害。大约在1.1万年前全球性的洪灾,人类几乎灭绝,女娲造人即是这次灾害的传说。细细探究,就是黄土大塬留下了三族人祖,一是华池华胥氏农耕家族的祖先,二是蒲水婼姓养蚕族的祖先,三是环江允姓游牧部落的祖先。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盘古氏流向中原、东夷;婼姓西貘族流向东北扶桑之地、流向西南、流向西域;环江允姓发展为西戎北狄流向草原大漠。第二次大洪灾是7400多年前气候变暖,大面积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造成海浸灾害,华北平原与大海连在一起,东部地区变成孤岛,华夏之民飘流海外,把扶桑文化带到了北美洲。东部地区幸存的先民被儒家们称为东夷族,西部幸存者只有子午岭东西的方雷氏、少典族与有蟜氏,他们繁衍了炎黄部落,因此海内外华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此说只是编者的漫谈,因为这项研究目前遇到了河姆渡文化的瓶颈。

经过海浸灾难的西部伏羲后裔少典族,经过十余代人的发展,首先强大起来,支持魁隗夺取了东部少昊政权。少典族同时以卧龙台为核心,形成了传承易文化的巫觋族团,男性称“觋”,女性称“巫”。炎帝《连山易》极有可能出自传承易道的巫觋之手。

轩辕雷公求道于岐伯。庆城的岐伯与宁县宇村的俞跗都是与轩辕一起论道者,有可能他们都是巫觋族团通晓易理八卦者。海浸过后,西部黄土窑洞演绎了无法尽数的神话。因黄土窑洞而大难不死的能工巧匠们,都被后世演绎成了各有法宝的仙家真人。这便是关中道教神话的源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