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胥氏世系考》

 木桩指路 2019-11-23

2019.10.8./作者:窦彦礼/编辑:杨永辉

《华胥氏世系考》

《华胥氏世系考》

华胥,也称华胥氏,风姓,她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杰出的部落女首领。据考证,庆阳山水养育了十余代华胥氏和第一代伏羲、女娲与盘古,这些圣人给了庆阳、天水大地间山水以灵气。有人写了庆阳八大美女与八大夫婿的故事,说这里的水土好,养育出的姑娘有三大特点:一是水色亮,皮肤白嫩细腻,光洁亮丽。二是容颜为桃花色,两腮白中透红,呈桃花红晕,但并不红得过重、界限分明,而是淡淡的一点,似有非有,与洁白的肤色融合得非常自然,恰到好处。三是个头高挑,身材苗条,眉清目秀,回眸之间,透视出庆阳姑娘特有的聪慧与灵性。“自古天水出美女”,这大约是华胥圣母与女娲娘娘给庆阳、天水大地的回报。

《华胥氏世系考》

燧人氏、弇兹氏,都是后人对远古先民部落的称谓,只有华胥是母系氏族留下名字的第一个女人,伏羲是父系氏族第一个男人的名字。《太平御览》中记载的华胥氏“诸英”之名,可能是根据华胥居于“雎州之渚”而推测。在庆阳上古文化研究中,作者发现第10代华胥氏——伏羲生母的名字曰“且(zǔ)”。

“且”是葫芦的象形字,代表小葫芦绵绵不断繁衍生息的“瓜瓞”。“且”有多种读音,最原始的发音读作“祖(zǔ)”“巨(jù)”“区(qū)”,其他的读音则是后来的发展与演变;祖碑、神主就是根据“且”字形状而创立;“且”在现代汉语中多读作“切(qiē)”,古文如此读音并不多见,而“祖(zǔ)”的发音却成了中华民族的源头。也有学者认为,“且”是先民生殖崇拜的文化传承,或许这是今人对“且”的一种片面理解。且、沮、渠在数千年的演变中,成为华胥氏后裔的图腾与姓氏之源,在汉代之前,也是环江即古老庆阳的代名词。凡古国、部落名称,第一个字是“且”或“沮”、“苴”者,皆属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支脉。

华胥氏、伏羲、女娲、盘古只是先民使用名字的起始,上古先民名字的普遍使用,经历了漫长的时代,始于华胥氏3000年之后的炎帝时代,算是官方的硬性推广,这也是华夏文明历史演进的一个标志。

·“祖宗”“祖国” 源自华胥。

伏羲政权建立后,随即开始确立天神与祖宗的祭祀制度,人皇伏羲的玄祖母,即第一代伏羲的生母——第10代华胥氏“且”,被尊为祭祀的最高祖神。后人在创造文字时在“且”的左侧加以代表祭台的“礻”,就成为“祖宗”的“祖”。“祖国”一词,即来源于此。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血缘宗支繁衍的凝聚力都建立在一个“祖”字上。

这个“祖”后来逐步演变成多义词,如:祖代表始也,即第一;也作“效法”,如:祖制、祖本、祖述等。盘古率伏羲部落由庆阳西迁静宁、秦安的西葫芦河后,华胥氏也随之迁往会宁县的华家岭。源于华家岭的祖河、鵹河之名,就是华胥氏离开庆阳后新的地名记忆,祖河、鵹河合流后称“祖鵹河”,可见人们最早认同的“祖”就是华胥氏。祖河之“祖”代表了华胥且的名字,鵹河之“鵹”代表了华胥氏的鵹鸟图腾,祖鵹河今人写作“祖历河”。汉字虽然流通很晚,但古人口耳相传的传说历史却展现在这些地名记忆中。

华胥氏是伏羲女娲的母族,是华夏民族的圣母,华夏文明由此而肇始。华池也因华胥氏而成为华夏文明初始的圣地。她的名字与华夏、中华、华人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祖国”一词与“祖国啊!母亲”,包含着亿万华人对华胥氏与华夏大地的无比崇敬与眷恋。“祖神”一词来源已经很早很早了,但“祖国”一词的来源却并不是很准确,据说来源于春秋时代的著名军事家兵圣——孙武,他是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或说广饶)人,而却是吴国将领,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军。他在著述中称齐国为自己的“祖国”。

·沮水、义渠古名来源。

古时“渠、且、沮、坥、岨、蛆、伹、跙、咀、佢、罝、具”都曾发音为“渠(qu、ju)”。沮水之名异常古老,生活于环江的戎狄民族以“沮水”为国,名曰“义渠国”,“沮”与“渠”同音、同义。由此看出,《水经注》作者郦道元把沮水移嫁北洛水,对后世造成了地名上的误导。庆阳有出自古义渠的“巨”姓,至今仍然读“区(qū)”,发音并不是“居(jù)”。如庆阳人至今还称西峰巨家塬为“巨(趣qū)家塬”,就是上述“且”“巨”等字原始发音的语音传承。《诗经·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这里的“沮漆”指周先祖生活过的区域,漆水即黑水,发源于甘肃崇信县,流经长武县,在彬县以西的亭口与源自庆阳的沮水汇合。

《华胥氏世系考》

“瓜瓞”即小瓜,“民之初生”意为庆阳先民绵绵不断地繁衍生息。《诗经》“笃公刘,于胥斯原”,大约意为公刘复祖基业于华胥氏故地。《史记》中也有周祖“自漆、沮度渭”的记载,说的是周先祖由漆沮二水,即黑河与马莲河合流后的邠县,经麟游到达渭水的周原,这些史实都说明了沮水与北洛水毫无关系。

对“肖咀”地名经过长时间的品读,终于慢慢理出了她的起根发苗。对肖咀的“肖”始终没有透彻的理解,权当是大小的“小”,根据多方面的资料分析,上古时代的董志塬似乎存在一个很大的“萧国”。汉字的一般组合都是在主体字上的加减,如“且”加“水”为“沮水”,且加山为“岨山”;“口”加“且”为“咀”,古时且、咀、沮、岨四字均读“巨(jù)”,也读“区(qū)”,还读“祖(zǔ)”。经过对华胥氏部落在庆阳400年先后地域上的排列,认为“肖咀”最初为“小雎”。

传说历史研究者根据楚帛书认为,伏羲稍长随母回到华胥氏的“雎州之渚”。“雎(jù且+佳)”是环江最古老的水名,“渚”是环江的支流,应该是庆城东川华池的城壕河与元城河上古水名。从这里透视出了三个地名,有环江允(戎)地之“雎”,有华池“雎州之渚”的“渚”,即“雎”,又同“沮”,因此说合水的“肖咀”,应该是“小雎—小沮—肖咀”的演变。

庆阳西南的华亭县,据说是伏羲女娲政权由榆中、天水东迁陈仓太白山时,华胥氏部落由华家岭东移至华亭县而短暂停留,故名“华停”。当地的山名亦称“华尖山”。由此,说明了庆阳古老沮水以及义渠古国之名,均来源于华胥氏及女娲氏崇拜的“且(jù)”图腾。历史上涉及“雎”地名有三,除庆阳古称环江源头为“雎州”外,还有楚汉相争之地雎水彭城(今徐州),再有今四川安县雎水镇。

·女娲之“虘” 伏羲亲缘。

“且”与伏羲的虎图腾联系在一起,衍生出了女娲氏的“虘”图腾。“虎”的发音缘于“葫芦”之“葫”,葫芦之繁体“蘆”字又融入了伏羲的虎图腾;女娲氏图腾的“虘”字古时读作“巨(jù)”,有些史料中称为“举干”,应是女娲氏“且甘”分支的读音,同时也读作“错(cuó)”,与生存于蒲水的弇兹氏分支少鵹部“婼”姓的发音相近。

帛书中称女娲为“女虘”“女施”“女希(女戲)”,说她与伏羲并非同一氏族,而从葫芦文化与伏羲虎图腾及华胥氏“且”图腾的传承研究上,却证实了华胥氏、伏羲、女娲、盘古与西王母之间的亲近关系。同时证实了庆阳人关于女娲由合水胥妵山嫁往镇原太阳池婼姓养蚕部落的说法。伏羲后裔在秦晋黄河故道留下了盘古山、伏羲河、人祖山的地名,也说明了伏羲、盘古、上典天鼋之间的繁衍脉络。

《华胥氏世系考》

“婼”与“虘”二字同音,显示了女娲氏族不同时代的演变过程,“虘”字两个不同的发音,牵强的理解是女娲在合水胥妵山母族时读作“巨”,与其母名“且”为同音,婚后嫁到婼水部落后读作“绰”,既保持了与婼姓的同音,而又别于婼姓,成为婼姓部落女娲氏的直系后裔的标志。女娲氏蛇图腾的鲜明特征,表现在泾渭流域的主要文化形态,是伏羲政权中后期移向桥山西麓的有蟜氏。

女娲在庆阳的“虘”图腾,及其后裔的分支“且末”“苴却”“且甘”“且弥”及“苴”氏族都是对华胥氏“且”图腾的传承;“姐妹”一词是“且末”氏族的演变,也源自华胥氏的“且”图腾。

黄帝政权建立后,镇原太阳池与西峰蒲水流域的西王母西貘族,逐渐西迁湟水与河西走廊一带,之后发展至西域,留下了新疆“婼羌”“且末”县名及河西走廊的“月氏道”古名与源自庆阳的弱水(婼水)、黑水地名。由此显示出夏商时代曾经繁荣兴旺的丝路文化以及辉煌灿烂的西王母神话起源于庆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