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瓜叶片“黄化”有病因,对症下药最关键!

 笑大 2019-11-24

黄瓜叶片“黄化”有病因,对症下药最关键!【蔬菜卫士报 1573】


近期,据我国多地黄瓜种植区反映,温室内的黄瓜叶片出现了黄化、凸起皱褶和失绿等症状,本课题组老师通过调研、采样,随后结合农户寄送的病样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最终确定导致叶片黄化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别,一部分是由病毒引起的侵染性病害;另一部分是由生理原因引起的非侵染性病害。本次针对黄瓜叶片黄化现象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

1

一、侵染性病害(病毒)引起叶片黄化

1

发病症状

发病期间,黄瓜植株叶片除叶脉外均出现褪绿、黄化现象,果实生长正常(图1,A-C);部分叶片凸起皱褶呈“泡状金黄斑”(图1,A、B);叶片变厚、变脆,同时在病叶上发现有少量粉虱(图1,D)。

A.叶片黄化(ToCV)

B.泡状黄斑(ToCV)

C.叶片黄化(PVY)

D.叶片增厚(PVY)
图1 病毒病引起黄瓜叶片黄化症状

2

病毒检测结果

通过提取黄瓜病样(叶片、果实)总RNA/DNA,利用黄瓜上常见的病毒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检测,阴性对照为健康黄瓜叶片。结果显示(图2):待测样品中只有引物ToCV-F/R扩增出400 bp大小片段,引物PVY-1/2扩增出301 bp大小片段,其他病毒的引物和阴性对照未扩增出相应条带。确认该病害分别是由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和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侵染所致。

3

病毒传播途径

1

种苗带毒传播

种子带毒传播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携带该病毒的种子形成带毒幼苗,从而作为病毒病发生的初侵染源。

2

昆虫传毒

ToCV不能通过机械摩擦接种传播,其重要传播介体分别是粉虱,主要通过刺吸植物汁液、分泌蜜露传播植物病毒等方式进行为害,其迁移特性加快了ToCV的蔓延;而PVY能通过机械摩擦接种传播,其重要传播介体分别是蚜虫,主要通过蚜虫和汁液摩擦传毒,这也是病毒病暴发和流行的主要因素之一。

3

农事操作传播

农事操作不当,可导致病毒侵染传播。如打杈、整枝、绑蔓或嫁接时,病毒通过汁液摩擦接触对健康植株进行侵染,可导致病毒迅速传播。

4

病害综合防控措施

1

种子消毒

播种前用清水浸种3~4小时,再用10%磷酸三钠溶液或0.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催芽播种;或者对种子进行干热消毒处理,但该方法存在一定风险,需通过预试验确定其最适处理温度,以免种子失活或灭菌不彻底。

2

加强病毒病识别能力和防治意识

病毒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类似生理性病害,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延误防治。因此,蔬菜主产区各级植保部门应加强病毒病危害的宣传,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意识,引导菜农相应的防控工作。

3

加强栽培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清洁,及时除草,随时清除被病虫危害的病蔓、残叶、病果,集中深埋或销毁,农具及时消毒,减少植株间相互摩擦次数,可减轻第二茬的危害;严格轮作倒茬,也可喷施含锌、硼、钙的叶面肥,促使黄瓜生长旺盛,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4

害虫防治

生产中可采用农业、物理措施和化学药剂相结合进行防控。高温、干燥的环境是粉虱活动高峰期,各地区可以适当提前或延后黄瓜定植时期,避开粉虱、蚜虫活动高峰期;也可在大棚风口处加装防虫网或在棚内悬挂黄色粘虫板,做到监控、防病双重结合;在黄瓜定植时,田间每穴施用5%吡虫啉颗粒剂(省力宝)3~5粒(500g/亩),可以有效防治粉虱、蚜虫,切断病毒病侵染源;当发现粉虱后可喷施22.4%螺虫乙酯悬浮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均匀喷雾,每隔7天喷1次,喷2~3次,注意轮换用药,可防治粉虱以及其它传播介体,控制病毒的传播与蔓延。

5

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可使用20%吗呱·乙酸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氨基寡糖素水剂500倍液或2%宁南霉素水剂600倍液等药剂防治病毒病。

1

二、非侵染性病害(生理性)引起叶片黄化

1、发病症状

生理性病害最大的原因就是人为管理不当,不注重土壤健康,温室黄瓜从黄化叶片上可识别缺乏某种营养元素,如缺氮时下部叶为浅米黄色;氮素过多,通风透光不良时整株叶呈淡铁锈黄色;缺钾时叶缘呈黄白色;磷过剩时小叶呈米黄色;缺镁时叶肉为深米黄色;缺锌时叶脉间呈淡金黄色;缺硼时叶缘呈线状米黄色;缺铁时新叶为姜黄色(图3,A-L)等。

A.叶片黄化(生理病害)

B.叶片黄化(缺氮)

C.叶片黄化(缺磷)

D.叶片黄化(缺钾)

E.叶片黄化(缺钙)

F.叶片黄化(缺镁)

G.叶片黄化(缺

H.叶片黄化(缺硫)

I.叶片黄化(缺锌)

J.叶片黄化(缺锌)

K.叶片黄化(缺硼)

L.叶片黄化(缺铁)
图3 生理性病害引起黄瓜黄化症状

2、发生原因

黄瓜叶片生理性黄化是由于缺素导致,具体表现为:

(1)种植前施大量未腐熟的作物秸秆或有机肥,碳素多,易造成缺氮;

(2)有机肥、磷、钾肥用量少时易发生缺磷、缺钾现象;

(3)空气湿度小,蒸发快,水分补充不足时易产生缺钙;

(4)光照过强易缺锌;

(5)在酸性的砂壤土一次施用过量的碱性肥料,或在土壤pH高的田块施用过多的钾肥,易发生缺硼症状;

(6)因铁和叶绿素合成有关,如施硼、磷、钙、氮过多,或钾不足,均易引起缺铁;

(7)磷肥施用过量,碱性土壤,土壤中铀、锰过量,土壤过干、过湿,温度低,易发生缺铁现象。

此外,根系不发达,出现弹簧根或主根、毛细根和侧根少,土壤板结,绿苔、红苔或留瓜很多也容易出现叶片黄化现象。

3、防控措施

在种植前,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改善土壤,增加通风透光性,合理施肥,调整土壤营养元素比例,针对缺少大量/微量元素现象应及时补充,对症下药。

(1)缺氮素时可增施氮素化肥,施用完全腐熟的堆肥,叶面喷施0.2%-0.5%的尿素液。

(2)黄瓜是对磷敏感的作物,苗期特别需要磷。追施磷肥,每亩可施过磷酸钙12.5-17.5 kg,或用2%-4%的过磷酸钙水溶液进行叶面喷肥,每隔7天左右喷1次,共喷2-3次。

(3)在生育的中后期不能缺钾,缺钾时施用充足的有机肥料。用硫酸钾一次追施,每亩3-4.5 kg,亦可叶面喷施1%-2%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2-3次。

(4)土壤钙不足,可施用含钙肥料。避免一次用大量钾肥和氮肥。要适时浇水,保证水分充足。用0.3%的氯化钙或糖醇钙等络合态钙水溶液喷洒叶面。

(5)在栽培前要施用足够的含镁肥料。避免一次施用过量的、阻碍对镁吸收的钾、氮等肥料。施用氯化镁、硫酸镁等,一般每亩用硫酸镁10-15 kg,与土混匀;或1%-2%的七水硫酸镁水溶液叶面喷施。提倡化学镁肥与农家肥配合施用。

(6)缺锌时可以施用硫酸锌,每亩1.5 kg;也可用0.1%-0.2%的硫酸锌水溶液喷洒叶面。

(7)土壤缺硼,可预先增施硼肥。用0.12%-0.25%的硼砂或硼酸水溶液喷洒叶面。多施腐熟的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注意土壤水分管理,防止土壤过干、过湿。

(8)土壤缺铁,可用0.1%-0.5%的硫酸亚铁水溶液,或100 mg/kg柠檬酸铁水溶液喷洒叶面。

(9)根系不发达,一亩地施一桶护根肥,适当加量增加营养,可冲施菌肥、海藻酸或鱼蛋白等。尽量少用碱性肥料,防止土壤呈碱性,土壤pH应在6-6.5。

(10)土壤板结,土壤盐渍化,应深翻土壤30 cm,增加土壤透气性;多施有机肥可缓解盐渍化;多施海藻酸、鱼蛋白等肥料,可活化土壤。治根同时,补施叶面肥,效果更为显著。

1

作者:陈利达 袁丽芳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