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锡伯故事】石佛寺锡伯民间故事多

 木香草堂 2019-11-24

沈北新区七星山下石佛寺锡伯民间故事多

2011年08月29日 来源:沈阳日报 配图/ 瑞雪烹梅  

【锡伯故事】石佛寺锡伯民间故事多烟雨七星山

图片来源:本人拍摄及网友走遍中国: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bffe470100hma9.html

【锡伯故事】石佛寺锡伯民间故事多

辽河,从东北方向而来,在沈北新区兜了个弯儿,向西南奔去。千百年来,辽河滋润着肥美水草、良田沃土的同时,还孕育着灿烂的辽河文化。锡伯族民间故事,便是璀璨的辽河文明中一枝奇葩——

【锡伯故事】石佛寺锡伯民间故事多

七星山

相传,古时候一天,住在“北斗七星”里的七位神仙结伴云游途中,经过沈北新区石佛寺上空。神仙们看到辽河如玉带,两岸草木葳蕤、牛羊成群,喜不自胜。更令神仙们惊奇的是,地上一座小山的形状,竟然与“北斗七星”排列相同,并且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山肴野蔌漫山遍野,珍禽异兽随处可见。神仙们当即决定:在此小住几天。

【锡伯故事】石佛寺锡伯民间故事多

当时,正赶上辽河发水,农田、村庄被淹。神仙们马上施展才能,退去洪水。不久,当地又发生了疫情。神仙们立即给村民送去草药,确保了人畜平安。玉皇大帝察明七位神仙擅自下凡之后,本想处罚他们。但听说他们为民办好事,便转怒为喜,准许七位神仙继续留在人间。

又过了不知多少年。一天早晨,当地村民发现,神仙们居住的小山变成了七座山峰。于是,人们便把这座山叫做“七星山”。七星山与北斗七星对位,从北至南依次为:天枢(东长条山)、天璇(西长条山)、天玑(孟家墩山)、天权(馒头山)、玉衡(塔山)、开阳(南山)、摇光(罗圈塔山)。

其实,经地质专家勘测,七星山形成于侏罗纪晚期。

 

辽代古塔

位于沈北新区西北隅的七星山上,遗存着半边塔座。

【锡伯故事】石佛寺锡伯民间故事多

 

【锡伯故事】石佛寺锡伯民间故事多

这座古塔始建于辽代咸雍十年(1074年),为六角七层实心密檐砖塔。塔角为圆形倚柱,塔南正中有佛龛,两侧有胁侍,上有宝盖、飞天斗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辽塔遭到破坏,至今仅余半边塔座。

1982年,文物考古部门发掘辽塔地宫时,发现了石、铁、金、银四重函,函内盛有103粒水晶、珍珠、玛瑙“影身舍利”。出土的石碑上记载,该塔为辽代双州城双州县时家寨净舍院舍利佛塔。石碑还记载着资助建塔人员姓名、建塔年代等。当年,参与捐钱建塔的,有官员、沙门、佛尼、百姓、工匠等约250人。史料记载,当年辽代双州城双州县时家寨净舍院中,有锡伯族、满族、汉族僧人48名。

 

拉塔湖

早年间,拉塔湖叫“莲花湖”,是个方圆几十里的天然湖。据传说,有一天,人们正在湖边拉网打鱼,突然间阴云密布、大雨倾盆。接着,湖水暴涨,眼看就要淹没房舍。村民们急忙跑到七星山上躲避。七星山东北角有座石佛寺。石佛寺住持僧人对大家说,若想彻底解除水患,要建一座七层宝塔。于是,人们开始在七星山上建造宝塔。

【锡伯故事】石佛寺锡伯民间故事多

宝塔建成后,莲花湖果然风平浪静,洪水退却。当人们再次来到莲花湖湖畔时,看到湖面上出现了一座宝塔。大家顺势寻去,发现原来是七星山上宝塔的倒影。于是,人们便将莲花湖改名为“拉塔湖”。

 

石佛驿站

沈北新区的石佛寺乡,北与法库、铁岭隔辽河相望,西与新民搭界,东与黄家乡毗邻,南达沈阳市区。历史上,石佛寺乡一直是辽河南岸水路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以致辽代就将双州城设在此地。

【锡伯故事】石佛寺锡伯民间故事多

明、清时期,法库、康平、铁岭、彰武,乃至吉林、黑龙江、内蒙等地的商人,每年都要将粮油、人参、毛皮等土特产运往沈阳;再将布匹、食盐、糖茶等日用品带回各自家乡。当年,客商们往来的必经之地就是石佛寺。史料记载,当年,尽管石佛驿站算不上通都大邑,却也车水马龙、街面繁华。

【锡伯故事】石佛寺锡伯民间故事多

那年月人们出行,大多为骑马、赶车、步行;并且只有土路、水路两种选择。商人们经渡口过辽河来到石佛寺后,当天来不及赶到沈阳,只有在石佛驿站住上一夜,第二天再一口气赶到沈阳。于是,石佛驿站便成了前往沈阳客商们的首选驿站。史载,当年的石佛驿站拥有7个大车店,供来往客商们歇脚、过夜。在石佛驿站客商们还能欣赏到评书、民间故事、锡伯族大秧歌、二人转等。

石佛寺乡历来是锡伯族、朝鲜族、满族、回族、汉族的居住之地。各族人们和睦相处,民间故事口口相传。直到如今,石佛寺乡还保留着当年说书讲古、锡伯族大秧歌的习俗。目前,石佛寺一村,被辽宁省文化厅命名为“历史文化名村”。

 

辽河渡口

据《奉天通志》记载,直到清朝末年,辽河仍然是双辽市至营口的主要通航河道。当年,辽河沿岸有50多处码头,往来的客船、货船多达万余艘。当年,沈北新区的辽河段没有桥梁,辽河两岸的人们只能依靠摆渡过河。那时候,沈北新区的一个小渡口,成为辽河两岸的通道。这个渡口,与锡伯族小伙儿关义紧密相关。

【锡伯故事】石佛寺锡伯民间故事多

据当地老一辈人讲,清朝末年,关义随父母来到辽河边定居后,便打算建个码头,以方便辽河两岸人们过河。关义父亲十分支持他的想法,不仅帮助关义造船,还亲自上船摆渡。从此,关义和父亲便成为这个小渡口的第一任摆渡人。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在沈北新区的辽河两岸上,建起两个民间渡口:一个是石佛寺至三尖泡渡口,拥有一只小木船、一只中号木船,4名船员;另一个是1970年建的鲁家至陈平堡渡口,仅有一只小木船,两名船员。当年,这两个小小的渡口,为辽河两岸民间往来、运送沈阳与铁岭的物资,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1995年10月,辽河鲁家大桥竣工后,沈北新区的辽河渡口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

 

海尔堪玛珐

“海尔堪玛珐”是保佑六畜兴旺的锡伯族男祖宗。

相传很久以前,锡伯族人的牲畜发生了疫情,牲畜大批死亡。这时,达尔洪老人对大家说:“我把剩下的牲畜带走喂养,疫情过后我再回来。”一年过后,达尔洪老人赶着各个膘肥体壮的牲畜回到村里,还带回来一大群繁殖的小牲畜。乡亲们感谢达尔洪老人,都称他“活神仙”。达尔洪老人去世后,乡亲们供奉达尔洪老人的画像,以表怀念之情。后来,锡伯族后人把达尔洪老人视为神灵,世世代代供奉起来。达尔洪老人的名字,久而久之改成“海尔堪玛珐”。

“海尔堪玛珐”还有一种“马神”传说。马神保佑六畜兴旺,每年过年的初一、十五,或逢年过节,锡伯族人都要祭祀“海尔堪玛珐”,祭祀“马神”。

通常,锡伯族人将“海尔堪玛珐”供奉在屋外西南墙的墙洞内。有的锡伯族人在木匣中装进马鬃、马尾,写上“供奉马神之位”字样。

 

石佛寺

从前,辽河南岸七星山山脚下有个村庄,村里有个健壮的锡伯族青年、赶马车好手“小瓜尔加”。小瓜尔加是财主刘百田家的长工。

【锡伯故事】石佛寺锡伯民间故事多

据传说,一年冬天,财主刘百田让小瓜尔加往城里拉粮食卖钱。小瓜尔加进城卖完粮食后,刚要出城便下起大雪。快到村子时,一个拄棍儿老头儿拦住马车,要搭个脚儿。老头儿上车后不久,小瓜尔加觉得马车行走得十分沉重,他回头一看,只见马车上拉着石头人。小瓜尔加解开辕马肚带,掀起车厢板,石头人骨碌到地上后,竟然依旧站立着。小瓜尔加十分害怕,骑上辕马飞奔回村,喊来不少乡亲。大家赶来后,果然看见石头人站在大道中间,纹丝不动。

【锡伯故事】石佛寺锡伯民间故事多

第二天,乡亲们动手搬石头人,但就是搬不动。有人建议:既然石头人占道不走,就给石头人修建一座寺庙吧。善良的锡伯族乡亲们立即动手修建寺庙。寺庙落成后,人们竟然轻而易举地将石头人抬了进去。从此,人们便把这座寺庙叫做“石佛寺”。

【锡伯故事】石佛寺锡伯民间故事多

好哥俩正良

沈北新区道义街道有个“正良村”。提起“正良”名称的来历,当地老人们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68岁的董振国老人说:他是“正良社区”董氏家族第13代传人。听他父亲讲,清代嘉庆年间,他们的老祖宗、满族正黄旗后裔董正、董良哥俩,从山东郓城迁到此地。老哥俩勤恳劳作,渐渐成为村里的大户。79岁的锡伯族老人曹作臣接过话茬儿说道:老哥俩为人正直善良,谁家有事都上前帮忙,还主持正义,时常调解邻里纠纷,大家都十分敬佩、信任他们。当时,当地满族、锡伯族、汉族杂居,一直没个村名。乡亲们为了不忘董正、董良老哥俩的好处,干脆把他俩的名字“正”、“良”作为村名,就叫“正良村”,让后生们都像董正、董良老哥俩那样正直善良。

清代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当地官员听说正良村从未发生过盗窃、凶杀案件,便前来查访。经查访,当地官员得知,正良村百姓之所以正直善良、遵纪守法,与董正、董良生前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于是,当地官员下令,铸造一口大钟以示纪念。眼下,这口大钟还在。

【锡伯故事】石佛寺锡伯民间故事多

如今,昔日的正良村已成为“正良嘉苑社区”。全村2000多人口,悉数搬进了新楼。从此,正良村有了新名称“正良嘉苑社区”。目前,“正良嘉苑社区”已有3100余户、6200多居民。看着老年舞蹈队的老人们那翩翩舞姿、挂笑眉梢,就能理会到如今“正良人”的生活取向。正直善良的传承,定会催生文明硕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