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景材料处理应把握的四个“度”

 凡人sypls 2019-11-24


浙江省上虞市春晖中学  王国芳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思想政治课而言,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情景材料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引入课堂的情景材料如何处理,以更好地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本文试从四个角度对情景材料的处理谈一些粗浅的想法,以抛砖引玉,与大家探讨。

一、强调信息挖掘的充分度

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经常能够碰到这样的课例:执教者精心准备,搜集了大量的情景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但整堂课下来却效果平平,不尽人意。更有甚者,把政治课变成了“材料展示课”,引入的情景材料使人目不暇接,但一堂课下来,除了五花八门的材料,学生脑袋中可能什么也没留下。精心搜集的情景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令人遗憾,同时也给人启迪:引入课堂的情景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关键在于有没有进行全面挖掘、充分运用。其实,引入课堂的材料,往往包含着众多的信息,我们应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情景材料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充分挖掘出材料中蕴藏的有效信息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例如“实践的特征”这一内容,在分析实践的三个特征时,很多老师会选用三个情景材料分别加以分析与说明。但有位老师在上这一内容时,只引入了一则杭州湾大桥的情景材料:首先,这位老师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挖掘,借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的“东方大港”的概念,设计了一个问题:“孙中山那个时代为什么不去建设这样一座跨海大桥以实现这个设想?”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了“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这一特征。接着,这位老师又从工程论证的角度进行挖掘,依据杭州湾大桥从规划到正式奠基所进行的120多次可行性论证,设计了一个“假如你作为杭州湾大桥可行性论证会的专家,你觉得可从哪些方面来为可行性提供依据”的活动,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一特征。最后,这位老师又从大桥建设资金来源的角度进行了挖掘,从大桥建设所需的118亿元总投资入手,让学生献计献策“你觉得可怎样来筹措这118亿元巨额资金”,最后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这个角度得出了“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这一特征。这位老师对情景材料所蕴含的信息进行了充分挖掘,配以精心设计的学生活动,层层深入,水到渠成地得出实践的三个特征,颇值得我们借鉴。

在情景材料的处理中强调信息挖掘的充分度,一材多用,既能有效提高课堂材料的利用效率,使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更加紧凑,又能避免课堂当中引入材料过多、使教学内容淹没在材料的汪洋大海当中的现象。同时,通过对同一情景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挖掘,能够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而这也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强调与要求的。

二、提高教学主体的参与度

老师在选择情景材料的时候,往往是以教学内容作为取舍的标准和依据的,考虑较多的是情景材料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与此相应,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分析情景材料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上,而把教学的主体——学生这一情景材料与观点的联结点给忽略掉了:学生成了游离于情景材料之外的“观众”,仅仅是情景材料的观察者、思考者和分析者。离开了学生的深度参与,没有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缺少了学生思维活动的进行,最好的情景材料也会失去其应有的教学价值:也许,场面依旧热闹,但热闹背后可能是学生感情的冷漠;也许,气氛仍然热烈,但热烈背后可能是学生思维的迟钝。因此,我们选择了典型的情景材料之后,还必须想方设法、巧妙处理,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通过角色推动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入一定的情景材料,赋予学生情景材料中的某一具体角色,让学生站在这一角色的立场上来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使学生与材料融为一体,达到深度参与。例如一位老师在上“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一内容时,引入了这样一个情景材料:“在太平洋上,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带领其船员载着上千对新人去美丽的夏威夷群岛度蜜月。不幸,游船半途触礁,即将沉没,而船上的救生设施只能承载500余人。” 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船长船员、新郎、新娘三个小组讨论如何组织营救。学生分别从船长船员、新郎、新娘的角度,想出了很多办法。最后师生共同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分析,从中归纳出了人的两种属性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处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请见拙文《课堂讨论见功夫》,发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年第9期)。假设如果这位老师在引入这个情景材料后,直接设问让学生思考 “面对这一情况,你觉得应该怎么办”,教学效果会无疑会大打折扣了。同一情景,两重效果,区别只在于前一种处理方式,使学生进入了角色,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了;而后一种处理方式,学生只是“站”在情景之外进行分析与思考,并没有真正参与进去。

我们还可通过经验呼唤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处理情景材料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感受、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用学生原有的经验积累来唤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一位老师在上“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内容时,引入了“2004年11月19日,近5万名智利民众在首都圣地亚哥市举行大规模游行活动,反对经济全球化”这一情景材料,然后让学生讨论:“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是鲜花(无限机遇)还是陷阱(极大风险)?”但效果并不理想。虽然这位老师引入的这个材料非常明确地说明了经济全球化存在着消极影响,但智利的反全球化浪潮离学生的经验毕竟远了一点,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这一情景材料中去。如果这位老师在处理这一情景材料时,能够考虑到学生的经验积累,把问题改成“结合你的所见所闻,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则学生就会有效参与进来,很容易地从吃肯德基、穿耐克鞋等诸多熟悉的现象中得出其有积极影响的一面,从纺织品贸易摩擦、洋垃圾等所关心的事件当中得出存在消极影响的一面。

三、突出问题设计的探究度

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情景材料的主要功能就是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进行探究,通过探究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又不乏这样的课例:老师精心准备,创设了很好的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不尽人意。其实,课堂探究活动能否有效展开,除了情景创设外,还取决于这一情景下所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足够的探究度。因此,我们在处理情景材料时,应该突出问题设计的探究度。

首先,要把握好问题设计的难易度,做到难易适中。若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学生不需思考就能得出结论,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积极心;若问题的设计过于艰深或严重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使学生无从探究,又会令学生丧失信心。因此,应把握好问题的设计的难易度,既要让学生“跳一跳”,又要让学生能“摘到桃子”。如一位老师在上“实现人生价值的实现”这一内容时,引入了乒乓球教练挑选球员这一情景材料,然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位乒乓球教练员,你会挑选怎样的球员入队?”这个问题设计得就很有水平,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了很多的选材标准,如身体条件好、肯吃苦、有很好的乒乓球基础、有坚强的毅力,等等。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类归纳,就很容易地得出了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客观条件。假如这位老师把问题设计成“你认为乒乓球员要实现人生价值应具备哪些条件”,恐怕学生也就无需探究了,肯定是直接把课本上的几句话搬出来了事。当然,这样的话,创设这个情景的意义也就没有了。

其次,要注意让问题有一定的开放度,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如果所设计的问题指向性太小,一、两句话就解决了,也就没有了探究的必要和可能。如一位老师在上“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一内容时,引入了青年歌手丛飞帮贫助弱的情景材料:“他是深圳著名歌手,每场演出费高达万元,家里却一贫如洗。他只有一个女儿,却是178名贫困孩子的‘代理爸爸’。他在10年时间里,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捐赠钱物近300万元。他如今身患晚期胃癌,却连医药费都负担不起。”然后在这个情景材料下设计了两个问题:“他自私吗?”“他有没有自己的正当利益?”这位老师引入这个情景材料的本意大概是要分析“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这个观点,但设计的问题是不成功的,开放性太小,两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两个字:“不”、“有”,学生根本无从探究,引入这一情景材料的目的当然也达不到了。如果把问题设计成“根据材料,谈谈你对丛飞的认识”或“结合你身边的实际事例,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效果就不一样了,学生能从情景材料中生发出很多的感叹,感受和体会到丛飞的奉献精神,从而认识到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

四、力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确立了思想政治课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大到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小到某个教学环节的落实,都必须围绕这一目标而进行。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情景材料?引入这个情景材料想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这是我们在处理情景材料时必须思考的问题。但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在处理情景材料的时候,还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与方法的诱导上,而不太考虑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落实。这势必影响到情景材料教学功能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我们在情景材料的处理过程中,要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以足够的重视,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力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

学生的情感、态度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是不能通过教师的传授强加的,而是要通过学生的个体体验来实现。所以教师在处理情景材料的时候,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如前面提到的一位老师在上“实现人生价值的实现”时引入挑选球员这一情景材料,然后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一位乒乓球教练员,你会挑选怎样的球员入队”这一问题,就很好地实现了三维目标的统一: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同学间的讨论与老师的分析,不仅理解了实现人生价值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而且无形之中让学生认识到了,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顽强拼搏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等等,真正“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师在处理引入课堂的情景材料时,还可有意识地挖掘情景材料中所蕴含的教育因素,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受到教育,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如有位老师在上“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内容时,首先用学生身上穿着的外国品牌服饰导入新课;再从学生接触到的外国品牌入手创设情景,分析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最后又用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材料来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整堂课可谓逻辑严密、分析透彻。但遗憾的是,置身这样的课堂,给我们一种参加外国产品推介会的感觉,似乎在给外国产品做免费的广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虽然达成得不错,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却严重缺位。这并不是说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关外国品牌的材料不能用,关键是我们在用的时候,有没有去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洋品牌?“穿必洋服饰、吃必洋快餐”的消费方式与习惯好不好?我们应该怎样来支持民族品牌的发展?如果这堂课中能在这方面挖掘一下,则尽管引入的是洋品牌的情景材料,但还是能很好地对学生开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增强民族意识等方面的教育,真正使我们教学成为一个育人的过程。

本文发表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年第12期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