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向阳:《花儿与少年——儿童美术纹样教学思考》

 王大根 2019-11-24

两年前我在省城参加一个少儿美术公益活动时,有幸认识了吴老师,攀谈之后认了一个老乡,这“老乡”关系立马就把人拉近了。得知吴老师虽为大学老师,却也钟爱与研究少儿美术教育,自然就把他拉进了“侃点”。


一晃两年过去,期间没有联系,一次侃点课堂交流时,吴老师评析了一位老师的课,我才得知吴老师一直在关注侃点学术交流,并且很认可侃点坚持的学术定位和教研方向。既然是走到一起的人,自然不能“放过”这位潜水两年的老乡了。


敬请关注本期侃点名师课堂——吴向阳老师《花儿与少年——儿童美术纹样教学思考》。



吴向阳  WU XIANGYANG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硕导
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研究二十余年

吴向阳:大家好,我是吴向阳。

遵照吴林老师的“吩咐”,要做一次课堂教学的课程,感谢侃点平台的厚爱,深感荣幸和惶恐!


我关注侃点近两年了,感觉这是一个极其有活力、有内涵的专业平台,它使得每周四都成为了一次盼望,课程多样且富有研究价值,获益良多。我其实并不是儿童美术的专职老师,二十多年来,从青年时期的业余兼职,到现在的校外美术教育系统化教学研究,还是经历了不少学习与感知的过程。本身艺术院校的工作和儿童美术教育的经历,使我更加能体会到儿童美术和专业美术教学的差异与关联、素养培养和应试教育的冲突与反思、美术活动和美术教育的和谐与特质。其实我认为儿童美术更加难教一些,从不教之教到所谓“如何教”,再到自主感知美与表达能力的融合,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方向,这也是我一直关注并实践于儿童美术教育的兴奋点。

这样说好像扯远了,今天还是先讲群课吧,有些问题以后再和大家多多交流、讨教。

为了今天的交流,我简单地将这个过程中的几个重要节点的教学情况和大家交流一下。


符号图形与花纹,艺术大师与传统纹样的学习,从而能够使孩子提取多样的视觉信息。利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对线形与色彩感知并进行体验,概括出非写实的造型要素,增加图形与感受的契合,逐步脱离所谓的兴趣式学习,增加创作的心理初步体验,增加成就感的提升。
图案教学在认识传统纹样中涉及到的源于自然观察的能力,在功能、故事、工匠精神、民间艺术等方面都有了解。此外,通过博物馆、写生等形式,将图案的临摹与观摩穿插其中,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简洁与复杂的组合及表达能力。

选择叫纹样,是觉得这个称呼比较传统,也比较宽泛。






孩子对线的认知是比较单纯的,线描和纹样都是无所谓的,了解和切入一些感知课程是从五岁左右的孩子开始。

我觉得不论如何上课,都要知道课程如何系统化,教师应该知道阶段性的教学成果是什么。








这是一组纹样组合,大家采集花瓣和叶子,自由地拼,然后写生中自然产生纹样。其实也是观察力和表达的方法引导。

写生变化、色彩的调和、与纹样组合进行图形创意。壁画形式的导入与壁画临摹课程系列,花卉景物写生变化课程系列,逐渐增强感受自然形态与纹样的关系,进行有感受、有情怀的主题创作。阶段性的循环课程进行黑白-色彩-立体-生活感知,图案与生活观察、创作感提升、空间感建立,从而对纹样、写生、创作组合、色彩、长卷、空间、浮雕进行综合认识。





吴林:通过写生的形式组织纹样设计,既训练了观察,又练就了创作。
吴向阳:纹样认知的课程时间跨度较大,幼儿美术阶段大家的讨论比较多,我在平台上学到了不少好的经验,这次就7岁之后的阶段教学和大家沟通一下,希望美术能够成为学习过美术的孩子今后生活的一部分,使得生活多了一个感知世界的角度和形式。虽然这些孩子最终进入美术专业学习的并不多,学金融、生物、建筑、经济、科技的居多,但孩子们是带着一种学习画画的习惯长大了,画画成为了他们生活里的一部分。




吴林:设计创想与创作意识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吴向阳:纹样与应用的结合,也是纹样从线到颜色、再到立体空间的体验过程。






下面是汉画像石的彩色版。

让孩子在纹样中体会创作感。没有从兴趣到成就感获得的成长,孩子是很难进行幼儿到少儿、到青少年的自然发展的。纹样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这些是九岁左右孩子的作品(我称之为作品)。

吴林老师说是从小培养的设计师,我认同,应该让孩子把美术和生活融为一体。




吴林:我9岁的时候缺少这个能力和意识,现在的孩子不一般了。培养孩子的创作意识,和生活结合,是最好的方式。

吴向阳:十岁以上就可以上融合性课程了,命题或写生创作,从多画面的组合形式开始引导。我是从来不给孩子动手的。

吴林:大学老师的专业素养注入到儿童美术的学习中,也正在成为一种趋势,有很多大学的老师都在关注孩子,研究儿童的美术学习方式,吴老师就是其中的代表。


当下儿童美术教育更加呈现多元化,研究者中有大学老师、艺术家、师范院校毕业生,等等,有更多的人才聚集到儿童美育事业中,这将是一个大发展的时期,也对儿童美育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吴向阳:学专业和成人式教学方法,单纯的大学课堂模式很多不太适合教儿童美术,要调整结构和研究。我有这个意识还是要感谢当年李力加老师的引导。

要留住七到九岁的孩子才能够跨越这个阶段性过程。




这个叫《彩色的线》。开始转换思维模式。

吴林:校外儿童美育专业门槛低,依靠商业化运作发展只是初级阶段,这个时期会很快过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才是当下和不久的将来的刚需,儿童美育这碗饭是没那么容易吃的,这是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吴向阳:我很多学生现在都快三十了,依旧随身带速写本,这个习惯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戏与纹样》:

 











十一岁了,渐入佳境!









工艺的体验:







写生回来必须创作,自己出去游学、旅游的都得交作业。付出劳动和努力才能有成就感。我不太强调所谓的“兴趣”,兴趣的内涵和本质又是什么呢?

吴林:游学必须得画画,不然游玩只是玩了。

吴向阳:不知不觉孩子马上六年级了,还舍不得离开,好吧,继续。








吴林:有了成就感就丢不下了。孩子个个都很自信,都觉得自己是个小小艺术家。

吴向阳:嗯,其实他们后来学美术的并不多。









吴林:李力加老师也说过,他的学生出国留学工作后,不管从事啥工作,都离不开画画,手绘能力已经具备,不画手就痒痒。这个手绘能力,对他们从事的工作帮助很大,也让他们的生活和人的素养很高层次。

吴向阳:对,素质教育就是融入生活。从低幼到青少年系统化教学是可行的,没有什么转型期,是成长的自然形态。

吴林:人的素养的高低体现得最明显的就是审美素养。

吴向阳:素描我们也会导入,是这样的效果:











纹样很神奇,哈哈!12到15岁可以这样了。












最后看看孩子的游学创作(15岁): 







吴林:精美,讲究,自然达成的能力。


吴向阳:











上面这幅是1.5米见方的八岁孩子的四人集体创作。下面是五年级到初一的合作作品,10岁到13岁:


创作一张大的很重要,临摹名画都是原作大小,大画做到整开纸。

吴林:其实训练创作能力篇幅还就得大点儿,体验大创作的过程很有必要。

吴向阳:说回来,素描导入很重要,不要简单地理解为上调子,素描也可以突破,有多样性,不能被世俗的认知制约。

吴林:是的,素描本就不是一个样式,艺术本来就是多元的。

吴向阳:我收了一些学了好几年素描的七岁孩子,写生和观察能力堪忧,纹样导入反而很酷、很快拿下。

我今天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吴林老师点评


当下儿童美术教育呈现更加多元化的现象,研究者中有大学老师、艺术家、师范院校毕业生等,有更多的人才聚集到儿童美育事业中,这将是一个大发展的时期,也对儿童美术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学老师的专业素养注入到儿童美术的学习中,正在形成一种趋势,有很多大学的老师都在关注孩子,研究儿童的美术学习方式,吴老师就是其中的代表。

吴向阳老师很看重对孩子设计创想与创作意识的训练培养,采取的方式是和生活结合,通过写生的方式组织纹样设计,既训练了观察,又练就了创作。因而他的学生作品都是大手笔,精美,讲究,这自然达成的能力,使孩子充满自信,都觉得自己是个小小艺术家。吴老师今晚的分享,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很叹服他们小小年纪所迸发出的能量。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就看老师怎么挖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