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lizi印象(转)

 飓风居主人 2019-11-25

原贴地址:http://shi300./viewthread.php?tid=31879&extra=page=1

作者:灌水养贴

说明:
谈论lizi印象,要分开liz其人,lizi体,和lizi作品,本帖只涉及后面两个内容。
本帖其实是对诗词创新的一个讨论,网络诗词我读的并不多,其中lizi的作品最多,所以拿lizi做了例子。其他的流派,不具体点名了,只能说不喜欢。
本帖不详述西方画史,只给出两个代表性节点。
我承认这个东西写得太世俗了,也许lizi本人没有这样的世俗想法。
历史价值,是一个超乎感观的东西,比如河南荥阳的一面三千多年前的土墙,不具有任何旅游价值和欣赏价值,也不具有任何美学价值,但是却有历史价值。

我喜欢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俄罗斯画家的风景画,艺术到了梵高为代表的印象派时,形式为之一变,到了布里洛盒子那时,又为之一变。前者属于现代艺术,后者属于后现代艺术。也许梵高的作品,虽然我不能深刻理解,或许我还可以勉强欣赏,我可以承认那是美的或是有意义的。而布里洛盒子,我就实在无法接受了,再说得天花乱坠,那也不过是个商品盒子。后现代艺术的兴起,挑战了人们普遍所感受到的美,引起了两个问题:艺术一定是美的吗?美是什么?后现代艺术已经成为艺术历史的一部分,但是它的影响力则收缩了。对于古典艺术而言,无论你是否看得懂,你会认为那是美的,你也许无法感受到它的无限内涵和意味,但是当你站在蒙娜丽莎面前,你将被打动,你能够感受到美和和谐,这个美,属于人们能够达成共识的美感。对于后现代艺术,一些人永远感受不到美感,继而否认那是艺术。因此,艺术和美的定义开始产生分岐,不再能够达成共识。喜欢的非常喜欢,也许不懂也喜欢,不喜欢的很厌恶,认为那根本就是垃圾,没有任何意义。在人们的争论中,后现代艺术的作品逐年升值,并且稳稳地在艺术史上站定。

lizi体,就我读到的,lizi的前期作品,结合了现代诗的意象和部分语言特色,属于古诗词的一个可以明确定义的变化,而且是美的。如果抛开古诗词对美的一些局限,纳入现代诗对美的定义,那么lizi体的这部分作品的美,是可以达成共识的,可以类比于现代艺术。而lizi的部分后期作品,则带着为lizi体而lizi体的特征,这部分作品,就趋近后现代作品,有点面目可憎。可以说lizi体是诗词评价史上的一个大变化(当然,也有很多人不承认),就诗词而言,问题是同样的,诗词一定是美的吗?不能共识的美是有意义的且可以接受的吗?lizi体的横出,跟后现代艺术的兴起,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诗词和诗词之美产生分岐,不再能够达成共识,诗词的影响力开始收缩,而lizi体的江湖地位,甚至于历史地位,则也如后现代艺术那样,在争论中不断升值。

今天,或许存在画法堪比达芬奇的画家,但是这个画家不是达芬奇,你见到他的作品时,你会称赞他的艺术功底,但是他的作品不值钱,也没有历史地位。不是他的技巧不够好,是前面已经有了达芬奇。就艺术品的价值看,后现代艺术的价值比这些画家的画作高,只是,总是会有一定比例的人认为后现代艺术就是垃圾,然而这部分拥护古典艺术的人,对上面这个画法精湛的画家的评价,也不会很高,因为他的作品价值不高,虽然他的技法很好,技法再好也不是达芬奇。现代人写诗词也面临着相同的困境,拥护古典艺术的人更欣赏唐诗宋词,而不绝对拥护古典艺术的人则喜欢lizi体等现代流派。仿古作品再好,再有美感,却没有江湖地位或历史地位,这个困境任谁都不可能打破。写什么,怎么写,这个问题如果联系着名望的追求,就更纠结。诗词的评价到了今天产生了分化,这个分化是时代造成的。现代人创作的诗词比起古代名家来说,影响力开始收缩,受众开始区别,现代人写的古诗词的美,开始分化,不再统一。完全摹仿古时,不被历史认可,绝对创新,只能被小范围人赞同。而诗词的美,或许经过不断的再定义、再讨论和再分化,将会催生比lizi体更加小众的流派。而古典主义的拥护者,也因为古代名家的存在,其仿古作品价值被彻底否定。

所以,我个人认为,纳入现代意识的同时,要把作品之美限定在可能达成共识的程度上,或许会催生一些佳作,而后期lizi作品的走火入魔,陷入后现代艺术的困境,未必可取。只是即使这样,介于古典和后现代之间的现代艺术,其美的界定,也因为流派而分化,即使不像后现代那样那么绝对对立,其拥护者也开始收缩,在求变、求新和求美之间达到平衡,的确不容易。

我在网上闲逛也有一些时侯了,就喜欢几个作品的意象,其中有一个就是lizi的,而且非典型lizi体的lizi作品。

千里路,一双鞋,走山走水走长街。肩头着尽风和雨,偏是人寰走不开。

诗词作品要来源于生活,但是也要高于生活,我认为这半阙词做到了这一点。人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无奈,但是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浓缩了所有人的人生和其间的曲折,它将人生的浮沉和执著凝聚到了每个人脚下都有的鞋上,浓缩到了每个人都要走的路上。也许这鞋是几千元几万元的奢侈品,也许是10元的布鞋,这路,也许是开车而过,也许是骑车而过,也许是步行而过,这浮沉,也许是宦海浮沉,也许是商界浮沉,也许是最底层的挣扎,但是对于受者来说,没有分别,因为所有的坎坷都浓缩到了路上,所有的执着也都凝聚到了鞋上。每一个选择,每一个无奈,每一段艰辛,每一种承受,文字做了很好的升华,让这一切既抽象又具体,因此带来普遍的共鸣。你不懂我的苦,我也未必懂你的泪,但是我们都会尊重在生活中跋涉的每一个人,独立、骄傲和坚忍。

相比之下,这也是我眼里新国风的不足,太实了,没有浓缩和升华,没有超越就没有普遍的共鸣,今天读到新国风描写小摊贩,觉得很好,明天就忘了。人其实最自私,最自我,因此新国风的求实,造成了对受者的限定,也隔绝了受者的不断变化的可能,能够引起最大共鸣的是某一点的受者,而非普遍的受者。霸王号称新国风,却没有学到国风的精华,至今我们读国风,一些作品宛然就在眼前,跨越几千年来打动我们,诗词的生命力,就在于对生活的升华,而不是绝对白描式的描写。鲁迅跟人论战,不承认好的作品描写了普遍的人性,也许我们不能严格证明好作品是否都是如此,差作品的掩没都是反之,无法反驳鲁迅,但是好的作品的确描写了普遍的情感,引起着普遍的共鸣。所以作品,不应该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构思,更应该跳出自己的局限去构思,让自己站在更远更高的地方,去俯视自己的作品,看它是否能够脱离自己的阅历和精神,以一种更加独立的姿态站立。

当然,好作品其实就是顺口胡扯出来的,以上都是事后分析。

这次新年回家才知道有《忐忑》这样的歌曲,这个曲子会不会在流行歌曲历史上轧一脚,我不知道,只是历史这个东西,它记录的永远是某种显著变化,而非一种绝对评价,它跟好听不好听无关,它跟有意义无意义更无关,跟历史联系起来的,或许就是引起普遍争论本身。从这个角度看,现在引起普遍争论的几个流派,如 lizi和新国风,可能都会在诗词历史上轧一脚。争论,现在带来的是江湖声名,以后带来的是历史声名,而葬花派,复古派,反而更有可能会沉没在历史洪流下。所以,焉知我们现在熟读的作品,不是当年引起争论的作品?柳永之词,东坡之词,就是当时的一个显著变化,而变化总会引起争论。要多久的沉淀,才能用艺术之美来评价一个作品?这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即使流传至今的名作,很多我也会私下决然地说,不咋的。或许能得到最普遍认可的作品真的不多,我们可以称之为神品。美太主观,历史就很客观了,lizi,我认为他有望成为一个历史人物,这很有可能,而且跟我喜不喜欢他无关。

要颠覆到什么程度才算艺术?我也不知道。总之,后现代是艺术,目前是肯定状态,但是后现代能否带来美感,有些评论家认为是否定的。美到底是什么?到了后现代又开始引起争论了。

至于古诗词的后现代会不会出现,谁也说不好,目前处于现代主义时期,突破的是手法,还不是美。但是谁能想到后现代艺术会得到承认呢?所以,也许n年后,诗词界可能会突破美,颠覆美,突破所有的形式,颠覆所有的形式,然后很多人,也许是大部份人不承认这是诗词。我想我不会接受这个,我只是说,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也有可能会得到承认。

后现代主义有幅名画,给蒙娜丽莎加上胡子。这样的东西,被认可的是作品本身还是创作本身,是结果还是行为?我一直都没有搞清楚。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模糊了艺术和大众的界线,而我认为,起码在某种程度上,后现代主义降低了起步的门槛。这到底是后现代主义的兴起,还是艺术之美的死亡?我因为不认可不能欣赏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因此我倒是更倾向于后者:艺术之美的死亡。

诗词发展会不会演化到这一步?将古人的作品拿来,换上两句现代词汇,让作品产生另外一种意境?而这种创作,会不会得到认可?这种创作得到认可,是诗词后现代主义兴起,还是诗词独立创作和诗词之美的死亡?从绘画史的角度看,这种情况也许会发生,问题是,如果你对后现代艺术都不予承认,那么你会不会认为,给蒙娜丽莎加上胡子这个后现代主义名画,根本就不应该进入绘画史?或许上面所说的诗词创作行为会得到部分人的认可,但是对诗词持古典态度的人,可能根本不会承认这是诗词创作,它实在太缺乏原创性。因此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兴起,在其反对者看来,等于艺术的死亡,不仅仅是艺术之美的死亡,还是艺术创新性的某种死亡。或许古诗词也快要死亡了,这个死亡的意思,不是不再有人去写古诗词,而是现代人独立创造的古诗词将会不再被认可。

目前来说,古诗词的创造还处于现代主义时期,现代主义的快速兴起和衰退,我认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艺术手法的创新达到了极限,引入现代诗手法,引入现代语言特点,你能突破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最后只剩下艺术/诗词本身可以突破。因此,未来一段时间,还有可能产生更多跟现代主义类比的流派,而且这些流派可能会迅速趋向突破的极限,这是古诗词之美的最后一个辉煌期,当后现代主义诗词开始走入人们的视线中时,古诗词的形式美、意境美和独立创造将被划上句号。

艺术为什么要创新?可以说是为了艺术,为了表达自己,但是我认为,个人观点,当艺术品的署名权得以承认之后,就是为了名或者为了利。不是原有的艺术形式不足以表达自己,而且不足以攫取名或利。什么是社会承认?名与利就是社会承认的本质。如果还按固有形式,前面名人多的是,作品就难以得到名与利意义上的承认,自己是表达了,没有受者出来欢呼或叫骂,如斯寂寞啊。但是形式创新后,起码不需要是绝唱级别的作品,就有可能得到承认,对于所有艺术创造来说,创新是一条攫取名利的捷径。

过去很少人专门以诗来营生的,可能有些人会认为对于诗词,攫取的主要是名,其实也不然。可以查查唐代名诗人给人写墓志铭多少钱,诗带来的名声、文笔带来的名声和书法带来的名声是混合在一起的,但是不可否认,对于那个时代,诗带来的名声也同样可以创造出金钱。金钱一直是人类社会最原始的驱动力,除了金钱外,由于人类社会高于动物本能的最主要特点是精神力量,因此次驱动力就是名。到了现代也一样,lizi体是绝对可以攫取声名利益的。而且我认为这种攫取是值得尊重和认可的,绝大多数艺术家在未被承认时穷困潦倒,以至于有些很有才的人脱离的艺术追求,但是坚持艺术追求的都是热爱它的。

我谈及名利的原因,是想讨论艺术在形式上的创新跟追求名声永留青史的关系。柳永要是宦海得意了,还会制造大量慢词吗?元朝要是广开科举,还有产生元曲吗?一些有才华的文人因为特定原因,从对仕途和济世的追求,转向对名利的追求,造就出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并流传至今。在名利的驱逐下,艺术要创新,要与众不同,要能够放到历史长河中不被浪花卷走,才能够卖钱,也许是生前,也许是死后,但是艺术作品,要想卖钱,本质特点是“能够放到历史长河中不被浪花卷走”,而不仅仅是美和优秀。当后现代艺术兴起时,作品能成为艺术品并且卖钱的本质特点仍然是:“能够放到历史长河中不被浪花卷走”。有价值的艺术作品不见得是美的,但是一定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这个独一无二不是作者或小众圈子里的独一无二,而是大众眼里的独一无二。lizi体之所以能被冠以 lizi体的名号,就是因为lizi做到了创造出独特的作品,lizi体做为古诗词的改革(非革命),在美与优秀的同时,还做到了“能够放到历史长河中不被浪花卷走”。

创造一个美丽的艺术作品不难,创造一个让别人记住并可以从诸多作品里摘出来的作品,难。我们现在看不上《忐忑》,当年也看不上《纤夫的爱》,虽然我没有把握说《忐忑》会被历史记住,但是《纤夫的爱》则很有可能会被历史记住。我个人认为,lizi体会被历史记住,这就是 lizi的成就,而这个成就,不仅仅是因为lizi写的好(不引发口水的说法,跟lizi同等才华的人还有不少),主要是因为lizi体是独特的,在诗词发展史的意义上,也是独特的。lizi体,是可以“能够放到历史长河中不被浪花卷走”。

从绘画的历史看,这是一条不归路。要创新,要突破,但是创新和突破总有边缘,当突破边缘时,就不再是改革,而是革命。与其说现代艺术形式滑向后现代艺术形式的速度让人震惊,不如说这背后的驱动力让人震惊。后现代艺术是艺术的革命,革艺术之大众美的命,革命之后,就剩下承认与不承认双方,而且这双方是绝然对立的。我们对lizi体的争论,还是有关美的争论,而我们对后现代艺术的争论,则是审美底线的争论和什么是艺术的争论。当艺术形式开始创新和改革时,被改革的艺术就失去了焕彩,唐诗、宋词、元曲,虽然清朝也许会有几首不错的诗词,但是永远是唐诗、宋词、元曲,潮流已过去,不复回头。当lizi体出现并得到认可后,更多的改革将会出现,这条路的终点几乎可以预测。在价值的意义上,在认可的意义上,或许古诗词已经死了,lizi体或者...,只是最后的一抹夕阳返照。这是美丽的,也是哀婉的。

诗词的凋亡是在认可的意义上,网络诗人,小圈子认可,是不算的。当有人追求大众认可的时侯,就会走向现代主义艺术发展轨道,以某种创新去获取认可,最后达到创新的边界。古典的绘画艺术也没有绝对死亡,但是从大众认可的角度,是凋亡了。从大众认可的角度,lizi体,我个人认为是成功的。

这个帖子其实要讨论的,是古诗词创新的边界问题,以及创新的启动是否会快速达到边界,lizi体还在边界内,是古诗词的现代枝芽,看lizi的后期作品,感觉有些已经有步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迷局的倾向,形式高于内容和精神,也可以说lizi没写好,也可以解读为,追求形式高于追求古典意义上的内容-精神的谐和。

诗词与绘画艺术毕竟是不同的,诗词作者很少以此为生,因此这个进程可能会较为缓慢,但是只要有大众认可的驱动力在,我认为这个进程是必然的。除非达成一种共识,不谋求大众认可,也不在大众认可度上竞争,这是一个争名的问题。

还有就是,我觉得所谓lizi体的作品,没有达到绝唱的境界,但是lizi体却很有名,创新使得以较小的成就获得大众认可,这个规则是肯定的,这也是lizi体总是被一些人骂的原因,其实有部分争名的因素在。而非lizi体的作品,有些被认为是可以传世的,但是却没有获得大众认可,而且我估计也很难,小圈子里说说罢了。不逐名什么问题都没有,如果追求大众认可,创新,越来越远的创新,是一个必然的进化趋势。

现代/后现代艺术,可以被大众认可,说明其起码是部分符合了大众当代的精神状况。而古典派的古诗词,其受者范围太小,如果追逐大众认可,必然要向大众靠拢,创新的意义就在于此,而不是,起码不仅仅是,为了艺术。

仅以此文献给我在诗词圈里浪费掉的时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